本共识由中国防痨协会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制定,系统梳理了NTM病分子诊断的技术框架与临床应用路径,旨在解决技术碎片化与解读标准化不足的问题。一、共识背景与制定方法二、核心诊断技术与推荐意见(一) 关键分子靶标选择靶标 | 适用菌种/优势 | 局限性 | 推荐等级 |
---|
16S rRNA | | | | hsp65 | MAC/MABC亚种、堪萨斯、海分枝杆菌等;对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鉴定最优 | | | rpoB | MABC亚种、MAC、龟分枝杆菌等;可同步检测利福平耐药 | | | ITS | | | | 推荐1-2: 临床需根据目标菌种选择靶标组合(如MAC/MABC需联合hsp65/rpoB/ITS)。(二) 样本采集与处理规范(三) 分子诊断技术比较与适用场景技术类别 | 代表技术 | 优势 | 局限性 | 推荐等级 |
---|
直接序列比较 | | | | | | | | | | | 靶向测序(tNGS) | | | | | 宏基因组测序(mNGS) | | | | | | | | | | | | | 不推荐常规用 | 间接序列比较 | | | | | | | | | |
推荐4-7: 根据应用场景(初筛、疑难病例、资源条件)选择适宜技术。
(四) 检测结果解读原则致病性判断: 无菌样本(血液/组织/脑脊液): 1次阳性+临床符合 → 诊断NTM病 (1C)。 BALF: 1次阳性+强致病菌种(如MAC/MABC)+排除污染 → 诊断 (1C)。 痰液等非无菌样本: 需2次同一菌种阳性+排除定植+临床符合 (1C)。 综合因素: 菌种致病性(如MAC/MABC/堪萨斯为强致病)、地域流行病学、宿主免疫状态 (1B)。
与传统培养结果冲突时: 药物敏感性检测:
三、总结与展望共识系统整合了NTM分子诊断的技术路径,推动诊疗从传统分型向精准分子分型跨越。未来需聚焦: 多组学技术整合: 解析耐药机制与宿主免疫特征,指导个体化用药。 分子药敏验证: 扩大耐药基因与表型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技术优化: 提升基层适用性,降低成本,简化流程。
共识定位: 为临床医生、检验科及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标准化实践框架,推动NTM病精准诊疗进程。 全文链接:https://www.zgflzz.cn/article/2025/1000-6621/1000-6621-47-8-96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