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全文4352字,阅读时长:4-5分钟 |作者:财鲸凯歌2025年7月15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公告以不超过9.51亿美元((折合68.22亿元人民币))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扣除后者账上4.5亿美元现金后,实际净支付5.01亿美元。这场68亿人民币的交易,创下2025年国内创新药并购新纪录。外媒迅速将其比作“中国版罗氏收购基因泰克”。一个标志着本土BigPharma(大型制药公司)主动整合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的时代正式开启。 本土药企的“罗氏时刻”里程碑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呈现出“量稳价降”的理性回归态势。未出现类似2024年迈瑞医疗66亿元收购惠泰医疗等大额交易。 与以往跨国巨头主导的格局不同,本次收购堪称中国医药产业的“觉醒时刻”——它不仅标志着行业从“等待被动收购”到“主动整合创新”的里程碑事。本土头部药企对顶尖Biotech的首次成功整合,为中国医药产业的自主进阶按下了加速键。“这是中国生物制药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国际权威医药媒体FierceBiotech指出。 众所周知,当下一级市场退出难已成常态,战略突围势在必行。礼新医药身后站着启明创投、泰格医药、云锋基金等十余家投资机构。仅以泰格医药为例,其出售3.41%股权即获约2.47亿元回报。保留4.58%股权,继续分享未来收益。并购为投资人开辟了退出通道,更验证了创新药企的市场价值——礼新医药估值从C轮的29亿元(2020年估值约3.5亿元,后半年内涨至15亿元)飙升至68亿元,资本溢价高达134%。 双生花・新势力 90后资本操盘手与科学创业者的共振 谢其润,90后掌门人的并购艺术。作为正大集团第四代接班人,这位沃顿商学院毕业的92年女性,23岁即执掌千亿市值的中国生物制药。其眼光极具战略性,半年内连续操盘两起标志性收购。2024年10月以“协议转让+要约收购”控股浩欧博(688656),缔造首例港股收购A股药企案例,收购价33.74元/股,半年后股价最高冲至130.25元,涨幅约286%。随即在2024年底以1.42亿元入股礼新医药,埋下本次交易的伏笔。 秦莹,从实验室到商业战场的科学家。上海交大医学博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前葛兰素史克研发高管的学术与产业双重背景,使其创立的礼新医药在五年内实现惊人跃迁。公司依托GPCR及多次跨膜蛋白抗体平台,开发出8个临床阶段项目,其中LM-299(PD-1/VEGF双抗)授权默沙东获32.88亿美元,LM-305(GPRC5DADC)授权阿斯利康获6亿美元,累计对外授权金额高达38.88亿美元(约300亿人民币)。 当谢其润掌舵的中国生物制药与秦莹创立的礼新医药相遇,一场战略协同的“化学反应”就此发生。在并购说明会上,谢其润指出:“礼新是全市场唯一双抗和ADC两大技术平台均获国际MNC认可的公司。”中国生物制药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在临床注册与商业化方面底蕴深厚,2024年总营收达289亿元,肿瘤药收入占比37%。而礼新医药的早期研发能力,恰是中国生物制药所看重且急需补充的关键拼图。这种“早研能力+产业化能力”的完美互补,正是“1+1>2”战略的核心所在。 68亿到底买什么? 礼新医药的业绩曲线堪称创新药企价值爆发的教科书,又像极了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大片。2023年营收1.78亿元,亏损2.31亿元;2024年营收骤降至21.6万元(单位是正确的),亏损扩大至4.68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营收飙升至42.18亿元,净利润16.85亿元。这般戏剧性反转,背后的关键推手是默沙东交易的预付款确认。这一事件凸显出BD(商务拓展)交易对Biotech企业现金流的“生命线”意义。 礼新医药的核心资产,远不止停留在纸面上的产品管线,其四大技术平台才是真正的“王炸”。抗体平台拥有针对GPCR等难成药靶点的抗体发现能力,在荆棘丛中开辟新路,为攻克复杂疾病提供了可能。ADC平台构建了毒素-连接子-抗体优化体系,LM-302、LM-305等项目已成功验证其有效性,精准打击肿瘤细胞。TCE平台专注双特异性抗体开发,以LM-299为代表,为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思路;肿瘤微环境调控平台则聚焦微环境特异性抗体开发,从根源上改变肿瘤生长环境。这些技术宝库,吸引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纷纷投来合作的橄榄枝。 当然,市场从不缺乏质疑的声音。此前一度传言默沙东可能“退货”LM-299,让礼新医药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不过中国生物制药迅速站出来澄清,技术转移后将收到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稳住了市场信心。礼新医药此前被BMS退货的Claudin18.2ADC(LM-302)仍处于III期阶段。谢其润敢于此时收购,大概率是看透了创新药研发的高风险本质。在10年周期、10亿美元投入、10%成功率的“仨十定律”下,没有完美标的。 中国医药的价值重估之路 三生制药以60.5亿美元总对价,将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给辉瑞,其中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普米斯先是被BioNTech以8亿美元收购,其核心产品抗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PM8002)又以111亿美元转授给BMS。这一系列大交易,本质都是License-out模式,即区域授权。企业保留中国本土权益,并非将核心资产整体抛售。这一模式并非“卖青苗”,而是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全球协作新路径。中国药企在临床试验推进方面虽具备一定优势,但全球III期试验需在多国广泛布局数十个中心,覆盖上千患者,后续欧美商业化进程中,医保准入更是难关重重。借助跨国药企(MNC)成熟的体系化运作能力,能够高效突破这些阻碍,实现创新药的全球价值最大化。 自2020年达到峰值后,2023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总额锐减,寒冬凛冽。但同年,BD(商务拓展)交易首付款首次超越IPO融资额,行业资本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NewCo合资模式、区域性授权等创新结构不断涌现,促使行业从单纯依赖外部资本输血,转向凭借自身技术与产品主动造血。市场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4至6月,恒生创新药指数区间涨幅约70%,信达生物等个股最高涨幅超过100%,十余家药企奔赴港交所IPO,资本正以实际行动重新审视、拥抱中国创新药的潜力。 中国生物制药作为行业领军者,明确提出到2027年,将创新药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42%提升至60%,未来三年,每年计划推出5款创新药。收购礼新医药这一战略举措,不单单是扩充产品线,更重要的是,通过礼新医药与阿斯利康、默沙东等国际药企已建立的合作网络,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条,实现从国内市场参与者向全球创新浪潮弄潮儿的身份转变。上海医药增持和黄药业时也强调,其目标是获取中药国际化的整套方法论,这同样体现出头部企业对行业价值挖掘的战略眼光,不再局限于短期利益,而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与产业升级。 尾声:中国生物制药与礼新医药的联姻,恰似一束刺破寒冬的阳光。资本与科研版图交汇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共赢,更是一个产业的成年礼。当本土巨头敢于整合顶尖Biotech,当“中国首创”通过全球协作实现价值最大化——中国医药的全球策源时代,正在拉开帷幕…… 参考资料: 68亿元!中国生物制药拟全资收购礼新医药—界面新闻 半年32起交易,创新药并购闸门开了?—医药魔方 外媒关注中生礼新重磅并购:此次交易具有里程碑意义—新华网 从“盛夏”到“寒冬”,一级市场在重塑中寻找破局之道—第一财经 礼新易主,泰格入金。—医药财经 中国生物制药召开收购礼新医药说明会详解四大平台潜力资产—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90后,她操刀一笔68亿并购 ADC冰火交融:映恩、乐普、恒瑞等再获进展,默沙东、BMS选择性撤退撤退—新浪财经 撰稿丨财鲸凯歌 运营|瑜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