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新闻,知名外企Merck正式公告所有订单收取附加费,在关税大战的背景下本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比较搞笑的是时间点,恰逢中美两国关税谈判暂时达成协议前夜。笔者无意对此置评过多,倒是有其它一些联想,那就是:无论如何,外资生命科学供应商,当然也包括IVD原料进口品牌企业,其价格体系通常稳如磐石,面临调整需要之时,也有严格的需求量、利润等原则要求,且往往由于有公认高品质所形成的品牌力的加持,平行条件下,别说降到白菜价,普通的价格下调都非常困难和罕见。这样的例子可信手拈来,比如,生化&免疫&分子原料全能型供应商Roche Custom Biotech、生化酶原料著名供应商Toyobo,几乎每年都在涨价,在国内IVD行业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依旧笑傲春风、市场份额基本稳固;Meridian、Arotec等,多少种抗原价格高得令人咂舌,可丝毫不影响其主流、主导的市场地位。换言之,涨价也好、高价也罢,并不一定会成为原料供应商业绩坚挺的障碍,但这,仅适用于进口品牌吗?据笔者观察,答案似乎就是如此尴尬。对于广大的国产IVD原料企业而言,它们的成长壮大似乎与高价绝缘,总是和白菜价深深绑定在了一起,并且被不断证实——越是所谓的国产IVD原料头部大厂,越是容易陷入低价倾销而无法自拔。比如,杭州CACLP期间,一位用户朋友找到笔者,提及东南某知名国产抗体原料商,向其推销的某款抗体,虽然性能表现上依然有瑕疵,但价格直接被按到了地板上,且听下来没有任何采购量的要求。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和笔者谈到Mab<CK-MM>Mix这款原料,它至今依然是Roche Custom Biotech占据支配性市场地位的拳头品种,是生化大项目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抑制法)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令人欣喜的是,多家国内厂商已经推出国产平替品种欲与罗氏一较高下,比如华北某原料知名大厂;可值得玩味的是,据笔者了解,目前真正被切换的罗氏用户寥寥无几,而国产友商之间的隔空压价已经数轮。既然抛出这个话题,笔者也尝试解析一下本土原料大厂如此这般的缘由,至少有以下三条:不少大厂得到资本的助力,自身建设一日千里,发展理念亦日新月异,早已脱离“赚钱”的低级趣味,盈利与否根本入不了这类玩家的法眼,如何向资本持续画饼、展示卷死友商的迷之自信才是重中之重。两晋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低,根源在于其得国不正。类似地,部分身位靠前的国产IVD原料大厂,比如抗体类的,所谓核心科技无非抗体测序而已,测得早、测得多、测得全,享受着快速复制的快感,自然无法体会原创开发的艰辛。反映到行动上,就是随意的低价、骨折价、白菜价。想当初,Bioventix的VD抗体可是要收取额外的专利许可费的,后来的实践证明,本土原料先锋的回应只有四个字: 专利你妹!仍以上文提及的Mab<CK-MM>Mix为例,客观上国产替代的需求真实存在,然而由于实质性的创新匮乏,国产各家大小厂商开发出来的产品性能都差不多,但都明确不如罗氏,于是只能在价格上打嘴炮。这样的情形并非个例,能达到进口标杆品质八九成的国内厂商或许有不少,但真正完全媲美进口标杆乃至实现超越的基本没有。于是乎,必然有所谓大厂试图标榜产能并以白菜价抢占份额,因为技术上实在是泯然众人、乏善可陈。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