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钩状效应即HOOK效应, 是指在高浓度待测物存在时,免疫检测信号不升反降的现象,导至假阴性或低估检测结果。因其在剂量-响应曲线上呈现“钩状”特征而得名。 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 of 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形成的沉淀物最多,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抗原过剩则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 phenomenon)。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postzone)。 二、可能发生钩状效应的检测 钩状效应是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恰当而导至的,因此,涉及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几乎都可能发生钩状效应,如免疫金标法、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沉淀反应等。由于一些物质在人体含量不会太高,因此不容易出现,而人体内容易出现高浓度的检测指标,则容易发生钩状效应,如HCG、便潜血、乙肝表面抗原等。 三、识别及处理 识别: 钩状效应的识别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审核结果时要注意与历史结果的对比,以及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及诊断相符合。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检测系统是确定的,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使用的检测系统的最大检测范围。很多试剂及仪器性能的提高已经帮我们避免了不少此类问题,对于基层检验者可能这方面的考验反而更大。 可以选择两种检测系统同时检测,如便潜血可以化学法和金标法同时检测,对于HCG可以使用发光法和金标法同时检测,来减少钩状效应的发生。 处理: 对于钩状效应的简单处理是稀释后重测,当出现钩状效应通常说明检测指标浓度过高,因此,注意稀释倍数不要太小,可适当增大稀释倍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