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检验杂谈 查看内容

一文说清:钩状效应(HOOK效应)

2025-4-7 16:36|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715| 评论: 0|来源: 检验充电站

摘要: 因其在剂量-响应曲线上呈现“钩状”特征而得名。

一、概念

钩状效应即HOOK效应是指在高浓度待测物存在时,免疫检测信号不升反降的现象,导至假阴性或低估检测结果。因其在剂量-响应曲线上呈现“钩状”特征而得名。

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 of 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形成的沉淀物最多,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抗原过剩则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 phenomenon)。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postzone)。

二、可能发生钩状效应的检测

钩状效应是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恰当而导至的,因此,涉及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几乎都可能发生钩状效应,如免疫金标法、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沉淀反应等。由于一些物质在人体含量不会太高,因此不容易出现,而人体内容易出现高浓度的检测指标,则容易发生钩状效应,如HCG、便潜血、乙肝表面抗原等。

三、识别及处理

识别:

钩状效应的识别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审核结果时要注意与历史结果的对比,以及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及诊断相符合。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检测系统是确定的,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使用的检测系统的最大检测范围。很多试剂及仪器性能的提高已经帮我们避免了不少此类问题,对于基层检验者可能这方面的考验反而更大。

可以选择两种检测系统同时检测,如便潜血可以化学法和金标法同时检测,对于HCG可以使用发光法和金标法同时检测,来减少钩状效应的发生。

处理:

对于钩状效应的简单处理是稀释后重测,当出现钩状效应通常说明检测指标浓度过高,因此,注意稀释倍数不要太小,可适当增大稀释倍数。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