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业的大环境大趋势就不多说了,攻守易形,不服不行。 特别地,对于上游而言,笔者的基本判断是,从2024年开始,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就是,大部分IVD原料企业的业绩已经、或者很快就会见顶了,未来大概率是往下走的。当然有一个前提,这里说的“业绩”二字,是指正常经营、保有合理利润的真实业绩,而非不计盈亏、只看开票金额的虚假业绩。 这中间,既有同行竞争、无序内卷的因素,又有上下游博弈的因素,更在于整体市场规模在政策打压下的萎缩。 比如说,进口品牌原料企业,这个群体可以说是行业的常青树,有过往二十年都稳扎稳打、坚如磐石的;有过往几年突飞猛进、吃尽红利的。但常青树也必须面对暴风雪的重压。国产友商对份额的逐步蚕食、集采压力传导至上游而必须接受的价格持续下调、下游用户也就是IVD试剂企业对供应链卡脖子风险的担忧,这些客观现实都不再支撑该群体持续的业绩成长。这两天隔壁行业药品集采,外资品牌集体退出就是很好的印证。 再比如说,成规模的国产品牌原料企业。这个群体有过往几年飞速壮大的,也有十几年二十年稳步发展的。虽然说下游化学发光、分子诊断,或者其它细分赛道都依然存在国产替代进口的市场空间,但在笔者看来,在国产原料企业数量泛滥、原料价格持续走低、试剂企业大面积自产原料等因素综合叠加的影响下,这样的空间同样完全不足以支撑这个群体持续的业绩成长。 随手举几个例子,迈瑞收购了海肽,并在武汉搭建了酶、抗体等核心原料的开发团队,迈瑞自产原料的目标,应该不会低于亚辉龙吧?亚辉龙的目标是多少呢,笔者依稀记得是五年内达到80%以上。而这,似乎是安图已经完成的目标。而安图,要是它自己不说,外界也不会知道。但外界不知道的还真的有很多……所以国内原料企业的发展空间,真实情况是远远低于基于下游终端市场换算的数据估计。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既然国内没有空间,原料企业也可以出海开拓啊!笔者没有亲历,倒是不敢妄言。只不过,现在的出海,究竟是挖掘世界上遗忘的角落,还是换一个国家去撬国内友商的墙角以输出白菜价,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呢,真心希望广大的原料同仁,不要盲目自嗨,IVD原料就是个小赛道、小产业,不做无谓的消耗,该收缩就收缩,在不饿着自己、不连累别人的前提下,为行业略尽绵薄之力,足矣。稳即是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