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连续10年称霸IVD,也曾数次濒临破产!
2024-11-28 11:08|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496|
评论: 0|来源: 医深观
摘要: 谁能想到这个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诊断巨头,曾经也数次濒临破产。
2023年,罗氏诊断业务全球营收141.04亿瑞士法郎(约16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其实,罗氏已经连续10年蝉联全球IVD榜首,可谓难以撼动的霸主。但谁能想到这个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诊断巨头,曾经也数次濒临破产。罗氏在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创立(1896年)。成立初期,年轻的罗氏就慷慨地资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实验,但它还是经历重重困难,仅仅几年的经营后,就面临破产。所幸的是,公司创始人Fritz Hoffmann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经商家庭,令其有能力安排资本重组。然后确立了公司的主要业务制药,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专业处方药、植物生化碱药物的提取和合成药。其中最重磅的产品是治咳嗽的药Thiocold和治疗心脏病的Digalen。这些产品在罗氏的发展初期销量非常可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罗氏公司产品已在世界各地出售。为了规范产品营销,公司通过了名称罗氏作为它的全球商标。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罗氏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因为德国的Grenzach工厂等事件,罗氏遭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业务打击。1920年罗氏创始人Fritz Hoffmann逝世, Emil C. Barell开始作为罗氏代理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里, Barell将战略从提取天然来源药品逐渐转移到大规模生产合成维生素。到了1938年,维生素成为罗氏的主要产品,包括Benerva(维生素B1), Nestrovit(复合维生素), Beflavin(维生素B2) 和Ephynal(维生素E)。在70年代,罗氏的维生素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50%-70%。但为了避免对维生素业务的过度依赖,罗氏加强了药物研究。药物研究项目呈现高度多样化,其中包括抗抑郁药、抗菌药、癌症化学药等药物组合。Barell在任期间,罗氏发现了一种苯二氮卓类化合物甲氨二氮䓬,能够镇静而不会引起嗜睡,很快就成为了公司的“现金奶牛”。1953年,Barell去世,Albert Caflisch继任。Caflisch在任期间,罗氏推出首款抗癌药物氟尿嘧啶,在癌症化疗领域的发展开创了先河。1965年,Adolf Jann成为罗氏第四任总裁,此时公司员工已高达19000人,罗氏进入电子医疗器械、农用化学业务、医疗出版业等领域。1968年,罗氏诊断业务部正式成立,从罗氏制药药品研发的业务中分离而来。成立初期,得益于强大的人才储备,罗氏诊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其生产的试剂被广泛应用在医学免疫学试验中,如妊娠试验、肝炎测试、艾滋病病毒测试等。比如罗氏的巴塞尔免疫研究所,阵容非常豪华,有数位诺奖得主带队,3人在1984年和1987年荣膺诺贝尔奖。为罗氏在诊断领域取得伟大建树,奠定了基础。但随后而来的石油危机、垄断质疑、化工厂泄露等恶性事件等让罗氏几乎面临关闭。生死存亡之际,1978年,罗氏“救世主”第五任CEO Fritz Gerber横空出世,启动改革。一方面,Gerber收紧组织结构,逐步建立独立的业务部门,通过剥离整合,将罗氏的战略规划放在了制药、诊断、维生素与特种化学品和香水香料四大方向。另一方面,Gerber带领罗氏开启“疯狂的”收购计划。1990年,眼光毒辣的Gerber抓住时机,以15.37亿美元收购了基因泰克近60%的股份,正式控股了基因泰克,这可能是罗氏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基因泰克推出的抗肿瘤单抗药物,造就罗氏迅速占据全球市场的神话,也帮助罗氏从化药巨头向生物巨头过渡。Gerber在任时期,还领导了53亿美元收购Syntex Corporation集团和110亿美元收购当时世界排名第2的德国诊断巨头宝灵曼Boehringer Mannheim。通过这两笔交易,罗氏在营收上以微弱优势战胜雅培,在全球IVD市场一举登顶。值得注意的是,在Gerber掌权罗氏的20年时间里,罗氏的市值翻了17倍,从63亿瑞士法郎暴增至1100亿瑞士法郎。此后,罗氏保持频繁的收购,开启雄霸全球的战略扩张,成为生物制药和诊断领域的世界巨头。此外,罗氏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每年的盈利中,20%以上都会被用于研发。 难得可贵的是,罗氏还会给予研发团队充分信任,给到研发团队最大的自主权:将权力下放,研发不设置全球主管,世界各地研发中心直接向CEO汇报,避免行政流程扼杀创新。通过“自研+并购”,罗氏通过不断推出的重磅创新产品,持续布局生化、免疫、分子以及POCT等多个体外诊断细分领域,逐渐成为全球体外诊断的风向标。罗氏集团业务分为制药和诊断两部分,其中诊断业务占比约24%。近10年以来(2014年——2023年),剔除新冠因素影响,罗氏的全球诊断业务整体增长迅猛。其中近5年,罗氏诊断的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CACR)为:4.27%。目前,罗氏诊断的业务分为四大板块:中心实验室及POC诊断、糖尿病管理、分子诊断、病理诊断。从业务来看,中心实验室及POC诊断依然是罗氏诊断最大的业务板块,营收占比超过50%。其中,中心实验室业务得益于免疫、生化产品的热销,近年来强劲增长;但POC诊断业务,随着新冠红利消失,成为近年下滑最严重的业务。得益于高端染色和肿瘤伴随诊断产品优异表现,病理诊断是罗氏多年保持增长的业务。受到血糖监测市场持续收缩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罗氏的糖尿病管理业务最近几年持续下滑。而分子诊断业务因新冠需求减少,近年来大幅下滑。分地区来看,EMEA(欧洲、中东、非洲)依然是罗氏诊断的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营收。北美市场是下滑幅度最大的地区,拉丁美洲是增速最快的地区。而亚太地区近年来营收占比虽然也超过了30%,但该地区的营收支柱中国,受国内宏观政策影响,销售增长明显放缓。从产品来看,罗氏诊断近年来的产品重点布局CGM、呼吸道、AD、肝病。仪器方面,罗氏主要布局了CGM(持续血糖监测)产品。随着全球CGM市场每年保持着25%的增长,2023年雅培凭借FreeStyleLibre系列营收57亿美元,德康营收36.2亿美元。罗氏诊断终于开始布局CGM,正面迎战雅培和德康。在2024年3月7日举行的发布会上,罗氏宣布,推出其首款预测式人工智能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Accu-Chek Smartguide。试剂方面,罗氏主要布局了呼吸道、AD、肝病检测领域。其中,呼吸道检测产品,目前罗氏的产线已覆盖了分子检测、化学发光检测、胶体金检测三大类。在分子检测方面,罗氏投入最多,包括主要涉及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及耐药基因检测,以及主要涉及上呼吸道的病毒检测。而新品开发偏重于多联检、POCT。比如,2024年,罗氏计划推出基于Liat POCT平台的新冠/甲流/乙流/RSV四联检产品,以及在Cobas分子平台上推出呼吸道联检套餐。 在化学发光和胶体金方面, 罗氏主要是开发多款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AD(阿尔茨海默病)检测产品,一方面,罗氏连续上市联合检测方案,初步完善脑脊液检测手段。比如近年来,罗氏相继推出了二款脑脊液联合测试,作为早期AD((阿尔茨海默病))的辅助诊断手段。另一方面,罗氏和礼来合作,开发重磅血液检测产品,来诊断AD患者,该产品预计2025年获批。肝病检测产品,罗氏重点推广基于AFP、PIVKA-II以及配套算法模型的肝癌早诊方案。比如,2023年,罗氏诊断在中国举办了“罗氏肝癌诊疗一体化高峰论坛”,重磅推出了 Elecsys PIVKA-II 检 测以及数字化算法 Elecsys GAAD(产品目前已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伦敦举行的罗氏投资者介绍会上,罗氏诊断首席执行官Matt Sause强调了四个关键疾病领域:心脏代谢、肿瘤、传染病和神经病学。这些领域,罗氏都有活跃的产品线,并且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推出大约125次测试。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罗氏诊断中国区营收156亿元人民币,占比高达12%。其实,早在2000年,罗氏诊断就进入了中国,第一家公司在上海成立。随着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罗氏又陆续在广州、北京、杭州等地成立分公司。在早期,罗氏产品通过代理商等渠道在中国销售,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引入中国,积累了初步学术和渠道资源,构建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到了2014年,中国已成为罗氏全球第二大市场,营收高达109亿人民币。截止2023年年末,罗氏诊断中国区的员工数量已达到3300名。面对中国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 IVD 市场,罗氏诊断不再局限于本土化销售,也开始布局本土化生产。2015年,罗氏顺势将亚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户中国苏州,目前累计投资总额已高达40亿元。罗氏计划投产超过230种试剂和仪器产品,包括免疫、生化、组织诊断等关键产品,其中15种产品为中国患者量身定制。此外,在本土化战略方面,罗氏诊断还采取了和本土企业进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已经牵手菲鹏、热景、仁迈、东方基因等多家国产IVD企业。目前,全球IVD四巨头的中国本地化程度是:丹纳赫(贝克曼)领跑,但从罗氏近年来在本地化上面的频繁动作来看,超越贝克曼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