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北交所之后,丹娜生物已经更新了第二轮问询函回复,北交所围绕业绩的稳定性、持续性、真实性分别就收入、终端核查、毛利率、行业趋势、新客户开拓等陆续多个问题进行提问,而认真的丹娜生物也交出长达346页的回复函,详细回答。截至到今日,丹娜生物所面临的新冠试剂业务下滑、核心原材料受制于政策不便采购等问题,因此需要新资金来建设新技术平台和生产基地谋求扩大业务。 也许闯过这关,丹娜生物能更好的在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独有天地。 IPO坎坷为何? 丹娜生物成立于2014年,成功立业的要诀是选择了一条差异化且细分的赛道-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精心打磨四年之后,建立了试剂产品的先发优势,2019年开始扩展渠道和能力建设,开始加快IPO的脚步。其融资历史从2014年的天使轮融资,到2018年A轮融资,2019年首次推出股权激励,价格每股0.04-5.80元,2021年进行第二批股权激励,价格每股5.74元,2022年融资后估值达到17.67亿(对应每股38元),开启第三批股权激励,价格每股12.86元。从这里可以看出,丹娜生物是带着“使命”IPO,并非完全是业务发展需要。 得益于新冠检测业务的红利,2021年、2022年,丹娜生物的新冠检测业务收入分别为0.81亿元、1.35亿元,占比分别达到34.69%、45.78%,自此IPO道路本是一路畅通;紧接着沪深IPO对新冠检测业务出台政策限制。嗅觉敏锐的丹娜生物于当年10月转战新三板,12月获得北交所上市受理。 不过升级后的北交所,门槛也不低,2023年初下发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显示,其鼓励主办券商推荐最近一年净利润30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或最后一轮投后估值15亿元的企业采取直联机制申报。所以也说明了丹娜生物还是一家优质的公司。需要知道的其仅仅在一个小众市场里面生根发芽就有如此分量,确实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该细分领域的地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30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30.3亿元,是2018年的12.63倍。而丹娜生物所在的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诊断产品市场竞争目前还算稳定,以丹娜生物的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检测试剂盒为例,目前只有河北康立德生物、湛江安度斯生物等少数公司拥有同类产品。总体而言,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面,丹娜生物就是国内一线品牌,坚持IPO有其内在强逻辑。 “环境变化”考验的是耐力 除了新冠检测业务量消退的影响,今年出现的新政策限制才是重大考验。丹娜生物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试剂类产品,包含了酶联免疫法系列、酶动力学系列等。其中,酶动力学系列试剂产品中,其主要产品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显色法)(G试验)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鲎血细胞。而这个产品在业绩中的贡献是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占当期收入比例分别为24.78%、21.34%、37.07%。 我们上文讲述到新冠业务的比例贡献在30-40%之间,那么酶动力学系列试剂产品的第二贡献地位可见一斑,此时遭遇狙击,原料供应成疑,确实头疼。从2021年2月起,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对鲎相关利用行为的监管更为严格。丹娜表示其持有鲎血及其制品的经营利用许可证,可以合法使用现存的鲎血细胞。据悉库存鲎血细胞充足可满足未来5年以上生产需求。 同时,丹娜生物已经开发出4种替代性产品,在有效替代性方面尚需时间验证,根据其回复透露从收入来看,新产品显然无法比肩鲎试剂产品。2023年,真菌(1-3)-ß-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鲎试剂类型)的收入合计为8239.14万元,3款非鲎试剂类型的新产品合计收入34.98万元,约为前者的0.42%。不过其表示,但整体看差异不大,且均符合该方法学产品的注册要求,新产品与鲎血细胞相关产品的差异不构成用户选择新产品的阻碍。 鉴于此,丹娜也着手多元化布局、改善生产与研发环境,计划募资5亿元改为3亿,主打一个现实,募集资金不足的部分以自有资金补足,有力回应了此前的分红舆论。根据其透露,2023年底公司拥有货币资金2.9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002.76万元,银行授信额度2.5亿元,确实资金储备相对充足。 结语 新冠试剂业务的消退,已基本不影响丹娜生物的大局;其通过融资实现多元化布局、扩大产能,在替代品的性能持续提升,均可视为不断努力。丹娜只有加快脚步冲出去才能穿过迷雾,做大空间以缓冲时间的磨蚀。 参考资料: 1.科创板日报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