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企业杂谈 查看内容

将近一半的患者被误诊,这类皮肤病你了解吗?

2024-10-9 09:34|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313| 评论: 0|来源: 小桔灯网

摘要: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BSD)是一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986年5月,44岁男性患者因口腔黏膜起疱、糜烂、疼痛伴发热就诊,先被误诊为口腔溃疡治疗半年余,后确诊寻常型天疱疮,虽经治疗但因反复发作,长期使用激素致多种并发症。1990年3月因天疱疮感染等严重情况抢救无效死亡[1]。这是我国首次报道的天疱疮误诊致死病例。遗憾的是,时隔三十余年,误诊仍然是困扰天疱疮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BSD)是一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寻常型天疱疮是ABSD的一种亚型。ABSD患者血清中有针对皮肤连接结构桥粒、半桥粒的自身抗体破坏皮肤连接而形成以皮肤及黏膜水疱、大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图1 桥粒和半桥粒示意图[2]

由于初期皮损表现不典型,ABSD患者误诊率高达50%-70%[3-5],尤其在非水疱期极易被误诊为皮炎、湿疹,大疱期最易误诊为单纯疱疹/带状疱疹,不同ABSD亚型间也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对于ABSD患者,误诊可能导至病情延误,使皮损等症状持续不愈且逐渐加重,长期误诊甚至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尚无ABSD的患病率数据。最新的大样本研究显示[6],我国ABSD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19:1,其中男性占54.4%,女性占45.6%,性别,年龄差异显著;天疱疮的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0-60岁,而类天疱疮为60-80岁。
亚洲的天疱疮住院患者1、3和5年的死亡率分别为26%、36%和39%类天疱疮患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8%、38%和47% [7]。感染,尤其是肺炎,是这两种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且亚洲患者的天疱疮死亡率显著高于高加索患者。持续监测导至住院和死亡的因素对于改善治疗结果至关重要。

2 180例亚洲ABSD住院患者17年内的生存情况[7]



不同的自身抗体导至水疱发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表皮内及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两大类。表皮内 ABSD 的自身抗体针对桥粒结构引起表皮内水疱,包括寻常型天疱疮(PV,又包括增殖型天疱疮及疱疹样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PF)、红斑型天疱疮(PE)、副肿瘤性天疱疮(PNP)及 IgA 天疱疮(lgAp)。
表皮下 ABSD 的自身抗体针对连接表皮与真皮的半桥粒结构及基底膜带而引起表皮下水疱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BP、妊娠类天疱疮PG、瘢痕性类天疱疮MMP、线状 IgA 大疱性皮病LABD、抗p200类天疱疮p200p、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疱疹样皮炎DH

3 2016-2023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ABSD患者分布[6]


1 ABSD的靶抗原



不同 ABSD 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需要结合不同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IIFELISA、免疫印迹 IB及免疫沉淀IP等来明确疾病的自身抗体以提供准确的诊断

(1)DIF:可用于检测病变组织和细胞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存在及分布,是诊断 ABSD 的金标准,表现为棘细胞间 IgG/IgA/C3 呈网格状沉积(主要见于表皮内ABSD)、基底膜带 IgG/IgA/C3 呈线状沉积(主要见于表皮下ABSD)、真皮乳头 IgA 呈颗粒状沉积(见于疱疹样皮炎);

(2)IIF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根据检测靶抗原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底物。IIF往往与DIF表现一致,但敏感度更低;

(3)ELISA:以重组蛋白或者人角质形成细胞提取物为底物检血清中抗体(Dsgl、Dsg3、BP180、BP230等);

(4)IB和IP常做确证实验。

化学发光法(CLIA)为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免疫检测技术,通过化学发光反应来检测抗体-抗原复合物。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中,CLIA检测Dsg1、Dsg3和BP180的与ELISA的符合率高达为96%、97%和96%[9]。与传统手工ELISA相比,该技术检测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将有望成为检测ABSD患者自身抗体的有力方法




亚辉龙致力于构建自身免疫性疾病整体解决方案。当前,拥有Dsg1、Dsg3、BP180、BP230四款ABSD自身抗体检测试剂,可助力临床对ABSD患者进行诊断、分型、治疗和疾病复发监测。未来,亚辉龙将持续加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项目开发力度,完善产品菜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参考文献

[1]寻常型天疱疮误诊致死1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4,(03):191.

[2]Hammers CM, Stanley JR. Mechanisms of Disease: Pemphigus and Bullous Pemphigoid. Annu Rev Pathol. 2016 May 23;11:175-97. doi: 10.1146/annurev-pathol-012615-044313.

[3]扈容英,苏雅丽,王立鹏,等.大疱性类天疱疮85例回顾性临床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3,16(06):338-342.

[4]高涛,龙娟,吕静,等.227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回顾性临床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2018:1.

[5]张广贺.96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23.DOI:10.27652/d.cnki.gzyku.2023.000152.

[6]Chen Z, Wang L, Ma L, et al. Epidemiological Insights into Autoimmune Bullous Diseases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J Epidemiol Glob Health. 2024 Jul 22. doi: 10.1007/s44197-024-00277-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037699.

[7]Amonchaisakda N, Rujitharanawong C, Tuchinda P, et al.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in Asian 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is patients: A 17-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Exp Dermatol. 2024 May;33(5):e15095. doi: 10.1111/exd.15095.

[8] 陈金波, 崔天盆, 陈柳青, 等.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实验诊断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 (12): 797-8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5.12.002

[9]Fujio Y, Kojima K, Hashiguchi M, et al. Validation of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in detection of autoantibodies in pemphigus and pemphigoid. J Dermatol Sci. 2017 Mar;85(3):208-215. doi: 10.1016/j.jdermsci.2016.12.007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