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分子诊断领域有两个产品的价格挺令人惋惜的,一个是呼吸道核酸快检产品,代表企业有卡尤迪、知微生物、优思达等,另一个就是百日咳核酸检测试剂盒。 百日咳的价格掉的太快,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市场上只有4款检测产品,但是价格却在一年内从几十块掉到了五块钱。还没开始赚钱就没机会了。 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一个普通核酸检测产品的注册证,从研发开始到注册上市,投入至少500万起步,有些复杂点的产品,投入更大,但如果都按照百日咳的掉价速度,企业要在一年内做到盈利500万以上,算上市场投入,盈利至少要做到1000万的级别,但对于一个这样的单检产品,上市1-2年就做到千万级,在分子诊断领域是非常难的。 也就是说,报一个证,很有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回本。 百日咳核酸检测在今年年初是有政策利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快速抢占市场,靠规模效应来薄利多销,问题出在后来医院开了百日咳之后,量起不来。 我们回过头去看一个核酸检测产品的生命周期,除了像新冠核酸这种检测产品外,几乎所有的新靶标检测项目都需要一个市场的导入期,或者叫启蒙期,要有1-2年的时间让临床医生的意识提起来,并且保持住,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像流感类的呼吸道病原体经过新冠疫情的核酸筛查之后,是有一定的患者意识和临床意识的,而且患者基数大,季节性明显,因此容易起量,但是百日咳属于疾控监测病原体的临床化,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临床医生有没有认识到是需要检测百日咳的,另外检测阳性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没有闭环,很难持续。 在2024年之前,市场上只有亿立方和圣湘,两款百日咳核酸检测试剂盒,今年随着伯杰和卓诚的加入,市场就开始了混战,价格也就随之走低。 低价一时爽,回本两相忘 正好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在做百日咳的核酸试剂盒,我去问了一下,现在基本不赚钱了,量也不怎么大,没有上半年那么火热了。问了一下现在的入院价,掐指一算,这个产品算是玩完了。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圣湘的份额最大,然后是伯杰和亿立方,最后是卓诚,卓诚的产品因为是肺炎支原体和百日咳联检,因此后劲比较足,未来增长还是可期的。 做个算数题,如果注册一个百日咳花了500万,每人份厂家可以赚5元,那就需要卖出去100万人份,才能回本;这个量,需要企业2-3年才能做到,而越往后,利润越低,回本周期越长。难呀! 分子诊断的“困境”需要新的注册证来解 目前PCR试剂的价格已经到了历史最低,同时还有阳光采购和全国最低价采集等手段,因此整个市场格局和体系就很稳固了,此时不管是已经在体系里面的,还是想要进入这个体系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唯一的破局点就是注册更多不同组合或者新靶标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多联检产品比较火的原因之一,可以重构价格体系。 单从百日咳产品的经验来看,又让人觉得非常惋惜,当市场上只有两家在竞争时,降价往往不是优选项,因为总能找到差异化,但是一旦到了三家及以上,那一定会有弱势企业率先开始通过降价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后大家跟着一起降,最后把价格做死,这就是百日咳和呼吸道核酸快检刚刚经历的过去。 如果这种价格战的市场调节机制后续会一直存在,那对于IVD企业而言,挑战非常大,既要注册新的产品来寻找新的价格空间,又要快速精准定位产品,在产品上市之后,将其快速推到市场主流,也只有市场第一和市场第二,能够吃够该品类的红利。 以上仅代表作者锁炎的个人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