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小半年,131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尽力而为,但未能穷尽,学海无涯... 121.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 流行病学:多发于冬春阴雨季节,寒冷和潮湿是重 临床表现:多种临床表现,以关节炎和心脏炎症为主,亦可伴有发热、皮疹、皮下 发病机制:A族链球菌(GAS)感染在遗传易感的宿主中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GAS糖水化合物抗原以及M抗原与人体组织器官的分子模拟,导至抗GAS抗体及T细胞攻击相关组织。 Jonathan R Carapetis et al, Acute rheumatic fever and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Nat Rev Dis Primers. 2016 Jan 14:2:15084. doi: 10.1038/nrdp.2015.84. 122.结节病(Sarcoidosis) 流行病学:瑞典年发病率 最高,为64/10万, 尸检实际患病率可达267/10万-641/10万。其他北欧地区年发病率为17.6/10万-20/10万。美国年发病率为11/10万-40/10万,以黑人居多。 临床表现:全身性疾病,多器官受累,肺部(90%)、皮肤(15%)、眼睛(10-30%)、肝脏(20-30%)和淋巴结(10%-20%),可见发热、厌食、干咳、哮鸣、呼吸困难、斑点或丘疹样皮疹以及关节痛等。 发病机制:结节病是一种炎症状态,其特征是对尚未确认的抗原的细胞介导的肉芽肿反应。肉芽肿的积累破坏正常的组织微结构,并导至器官功能障碍是结节病的中心特征。肉芽肿由上皮样巨噬细胞和CD4+ T辅助细胞组成,周围环绕着一圈成纤维细胞,周围分散的B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与其他炎症细胞因子一样,活化的巨噬细胞积极表达TNF-α,通过刺激初始CD4+ T细胞,T辅助细胞产生IL-2和干扰素,分别增加免疫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在结节病肉芽肿、血液和肺结节病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到Th17极化效应T细胞。 Emily-Rose Zhou, Sergio Arce,Key Players and Biomarker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arcoidosis,Int J Mol Sci. 2020 Oct 7;21(19):7398. doi: 10.3390/ijms21197398. 123.巩膜炎(Scleritis) 流行病学:女性多于男性,35岁以上多见。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胀痛,视力下降,眼部充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至失明。 发病机制:巩膜炎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因为该疾病的罕见性,很少有可用的以人体组织为基础的研究材料,以及缺乏动物模型。免疫系统被认为在巩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种线索表明,在巩膜炎中可能存在抗原刺激,并且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了巩膜组织的破坏。 D.P.C. Vergouwen, et al.Current insigh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cleritis,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197 (2020) 108078,https://doi.org/10.1016/j.exer.2020.108078 124.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 VKHD) 曾被称为葡萄膜-脑膜炎综合征、葡萄膜大脑炎、特发性葡萄膜大脑炎,现也称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病. 流行病学: 在中国全葡萄膜炎患者中占37.7%。该病多发于20~50岁成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是我国常见的致盲性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双眼弥漫性色素膜炎。前节发展为肉芽肿性炎症,后节视乳头及黄斑部限局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晚期的“晚霞样”眼底。规范的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完全治愈,恢复较好的视力。 发病机制: 一种以双眼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VKHD的确切病因仍有待继续研究,目前最被接受的机制是在病毒感染触发后,对基因易感个体中色素细胞的抗原发动自身免疫攻击,引起色素细胞损伤。 Lavezzo et al. 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 review of a rare autoimmune disease targeting antigens of melanocytes,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16) 11:29 DOI 10.1186/s13023-016-0412-4 125.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 流行病学:pSS属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33%~0.77%,是最常见的中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多隐匿起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患者仅有口眼干的局部症状,就诊于口腔科、眼科,而部分患者则以重要脏器损害为首发症状。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干燥、疲乏和疼痛等表现。 发病机制:以淋巴细胞增殖及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Gwenny M Verstappen et al, Epithelial-immune cell interplay in primary Sjögren syndrome salivary gland pathogenesis, Nat Rev Rheumatol. 2021 Jun;17(6):333-348. doi: 10.1038/s41584-021-00605-2. 126..白癜风(Vitiligo) 流行病学:中国六省市白癜风流行病学调查 总患病率0.70%,标化患病率为0.5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95%,标化患病率为O.69%,女性患病率为0.50%,标化患病率为0.45%.男性患病率较女性高。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临床分型中限局型最常见(36.06%),节段型最少见(2.46%)。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一片或几片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片,通常无自觉症状。 发病机制:黑素细胞内在缺陷,T细胞靶向黑素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外,黑素细胞内在损伤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在白癜风皮肤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调控作用等。 Diotallevi, F.; Gioacchini, 127.僵人综合征(Stiff 流行病学:发病率约1-2/百万。 临床表现:起病隐袭,常为慢性波动性。初期腹部、躯干、肌肉阵发性酸痛,有紧束感,呈非特异性和一过性,继而累及四肢。随着病情进展,常见躯干、四肢及颈部肌肉持续性或波动性僵硬,腹肌呈板样或石头样坚实,主动肌和对抗肌同时受累。关节固定,随意活动受限,严重时关节固定为僵人样姿势。 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的GABA抑制系统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抑制失平衡可能是本病产生症状的原因,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其中。 SPS靶向的突触前抗原包括:
突触后抗原包括:
Dalakas MC.Therapies in Stiff-Person Syndrome: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Based on Disease Pathophysiology.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3 Apr 14;10(3):e200109. 128.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流行病学:全球SLE患病率为0~241/10万,中国大陆地区SLE患病率约为30~70/10万,男女患病比为1:10~12,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多为15~40岁 临床表现:现具有高度异质性,系统受累表 发病机制:多种天然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自身免疫细胞。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多脏器损伤。 Accapezzato, D.; Caccavale, 129.Susac综合征(Susac’s 流行病学:非常罕见,目前世界范围报道该病约300多例。 临床表现:急性多发性脑病、视网膜小动脉分支闭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和感音性耳聋三联征。 发病机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内皮病(可见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130.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流行病学:外伤或手术后至SO发病时间从几天到几十年不等,80%的患者发生在诱发眼损伤后3个月内,90%的患者发生在1年内。 临床表现:单眼外伤或进行内眼手术后发生的双眼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迁延,最终可能致盲。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自身抗原暴露导至的免疫性疾病。 131.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IDM) 流行病学:201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起了中国T1DM研究(T1DM China Study),首次对全年龄T1DM进行全国性调查,发现2010至2013年我国每年新增约13 000例经典T1DM患者,全年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高峰在10~14岁年龄组(1.93/10万人年),且存在发病低年龄化的倾向。 临床表现:感觉比平时更口渴,大量排尿,感觉非常饥饿,体重意外下降,感觉易怒或有其他情绪变化,感觉疲惫和虚弱,视力模糊等。 发病机制:遗传、感染、免疫等多因素参与疾病发生发展。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