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了一下已获批的5个大Panel产品,自2017年MSK-Impact和FoundationOne CDX先后获老美FDA批准,6年之后的2023年,NMPA终于批准了国内第一个大Panel-世和基因的世和1号。 5个大Panel相关的产品信息汇总如下: 汇总的几个要点如下: 除了FoundationOne Liquid CDX是基于血浆cfDNA样本的大Panel,其余都是基于组织样本的产品,国内还未有基于cfDNA样本的NGS产品获批。 除了MSI-Impact需要配对的正常组织或白细胞样本,其余都是Tumor-Only。 基于组织的大Panel建库投入量都需在50ng以上,根据MSK-Impact展示的数据,DNA投入量越高,测序成功率越高。 FoundationOne Liquid CDX是在FoundationOne CDX的基础上开发的Panel,基因个数也是324个,但是Panel并不完全一致,比如: 相比FoundationOne CDX,对下面粗体标记的75个基因(明显都是一些重要的热点基因如EGFR,KRAS,ALK等)区域的探针进行了加密,所谓加密就是多加探针,能对目标区域捕获更好,得到的深度更高; 另外两者的CDS区有所差异(0.75M VS 0.8M)。 所有大Panel基因个数都在300+,Panel大小都在1M以上; 基于组织的几个大Panel测序深度阈值之间有所差异,但目标测序深度应该都在500x以上。 FoundationOne liquid CDX的测序深度:看了一堆资料,硬是没有找到;不过国内相关的cfDNA大Panel测序深度普遍在5000x以上,参考其文章中给出的突变LOD在0.003左右,如果按照30ng投入量进行估算,5000x完全可以达到此LOD。 产品的测序平台都是基于Illumina平台的; 最有意思的是已获批的用途: 只有FoundationOne CDX,FoundationOne Liquid CDX,世和1号三个产品是严格意义上的伴随诊断产品,能获批伴随诊断的用途,说明产品在注册时不仅进行了相关指标的检测,还对指标相关的药物进行了临床实验,效果能达到预期。 比如世和1号的审评报告中: 虽然FoundationOne CDX已获批基于组织样本的TMB,MSI检测,但FoundationOne Liquid CDX只是获批了常规突变和融合的伴随诊断用途,基于cfDNA的bTMB以及MSI还未获批。 另外世和基因的大Panel只是获批了EGFR阴性和ALK阴性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TMB,限定条件太多了。 限定条件即使如此之多,还花费了如此多时间和精力,注册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验证才可。 随便多加一个靶向药或者多加一个目标癌种,都需要多收集几十上百的样本,暂不说样本的收集难度,大Panel测序成本摆在那里,而且不仅测序还得花钱买药。。所以突变/融合指导的靶向药的注册大都转向了少于10个基因的小Panel,这个后边可以单独研究一下。 下面附几张产品参数图表: MSK-Impact的突变过滤参数:
PGDx elio tissue complete的过滤参数:和MSK-Impact类似也是不同的突变设置不同的过滤标准: 有临床意义的突变/热点突变和Indel/非热点SNV/非热点Indel等分别设置不同的过滤标准(Mutant reads相当于上图中的AD,即发生突变的reads;MAF相当于上图中VF,即突变频率): 越是重要的突变过滤标准越低,不过这些位点最后还需要人工IGV审核之后才能报出。 感慨一下:老美真…有钱,产品只要FDA批准不管多贵就能进医保,怪不得FoundationOne和Signatera这么能卖,大Panel上万人民币,WES+定制Panel,两万左右,在美国肯定更贵,全都能报销。。。只看性能,不管价格。 国内不到1千的单癌甲基化早筛试剂盒进医保都费劲,不仅看性能,价格也同样重要,既要又要,哪这么容易。 这会不会引起一个现象:市场上充斥着一堆没经过严格验证的“低价”产品,劣币阻挡了良币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