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药物开发以来,Seagen基于其VC-MMAE的马来亚酰胺随机偶联技术,极大地推动了ADC药物的发展。 Seagen的定点偶联技术EC4主要通过重链的S239C、S375C和S400C突变,以及轻链的S114C、S121C和V205突变进行组合,示例中也体现了其它突变方式,这些突变位点比较常见,此前也有如Thiomab等技术已经采用。 和传统的随机偶联方式一样,定点偶联技术EC4先通过TCEP进行所有二硫键的还原,然后再通过脱氢抗坏血酸(DHA)进行氧化,这样天然的半胱氨酸重新形成二硫键,仅剩工程化突变的半胱氨酸,以每个巯基使用1.3倍的linker-payload进行定点偶联,偶联后通过质谱确认偶联位点和DAR值均符合要求。 以非靶向抗体h00为例,小鼠的血浆稳定性显示,相较于传统的随机偶联方式,S239C/V205的稳定性最好,S400C/S114C和S400C/S121C反而劣于未突变组。 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数据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随机偶联方式,这些定点偶联组合0-7天的AUC和0-28的AUC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仍然是S239C/V205的提升最为显著。 以非靶向抗体h00和CD30的靶向抗体hAC10为例,体内血浆的聚集性显示,这些定点偶联组合的多聚体形成情况聚优于传统的随机偶联方式。 肿瘤杀伤效应方面,以ITGB-6的抗体为例,在不同细胞系的表现不一,在BXPC3细胞系中所有突变体组合均优于对照组。在HPAF细胞系中,仅有S375C/S121C优于对照组。 骨髓细胞相关毒性方面,突变组的网织红细胞的绝对数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定点偶联的方式会显著降低血液毒性。 眼毒性方面,角膜的组织病理学表明,只有S375C/S121C、S400C/S121C和S400C/S114C的EC4组合在角膜细胞计数上与对照组大鼠相似。值得注意的是,S239C/V205C在多个稳定性检测中显示出较少的药物损失和较少的聚集体形成,比S400C/S114C、S400C/S121C、S375C/S121C要少,但在比较中诱导了大约3倍的角膜细胞计数增加。 这个例子表明,ADC的稳定性会根据半胱氨酸的位置而变化,并且工程化的半胱氨酸位于降低ADC稳定性的位置,也会导至毒性降低。 下一代ADC技术发展以来,定点偶联技术还未在临床完全验证其优势,此前ambrx被强生收购主要基于其HER2和PSMA的ADC资产收购,而非其非天然氨基酸的定点偶联技术,希望Seagen的定点偶联技术能够赋能更多的ADC项目,取得临床的突破。 更多有关Seagen相关药物的具体信息、专利及临床等动态进展,敬请关注Umabs DB全球数据库(www.umabs.com)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