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肿瘤基因检测市场并不太平,各种负面信息不断。 舆论场上,充斥着头部企业的股价暴跌、裁员、重组、折戟IPO、举报罗生门、造假风波... 行业优等生正集体渡劫。 事件发酵之下,南方周末一篇《肿瘤基因检测灰幕:回扣、假报告、骗保》,再把肿瘤基因检测推上风口浪尖,留言区更是口诛笔伐。 肿瘤NGS十年,行业正面临空前挑战与广泛质疑。 这种质疑是全面性的,大家对行业的质疑,会传导到对业内所有企业的质疑、对所有产品的质疑、直至对NGS技术本身的全盘否定。 愁云笼罩之下,肿瘤NGS市场根本无法“自证清白”,更无法许诺在未来某一刻的成功。 哪里出了问题?从哪里破局? 周四,金域医学发布年报,其中一组数据尤为惹人注意: 金域中心实验室肿瘤分子诊断项目收检样本量超 14 万例,其中肿瘤NGS检测项目超 7 万例。(这还并不包括金域在全国数百家共建实验室的检测量。)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 以几家龙头肿瘤NGS公司为例,中心实验室年检测样本量约在2-3万例。也即,金域医学2023年中心实验室的肿瘤NGS的年检测量,约为头部肿瘤NGS企业的 2~3 倍。 这确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很自然的一些问题: 金域是怎么做到的? 2023年史上最严厉的医疗反腐和席卷全国的“基因检测样本外送”监管政策,对金域没有产生影响吗? 除了对金域本身的分析,由此延伸出来,更重要的是, 我们该如何理解肿瘤NGS行业当前的困境? 肿瘤NGS不行了吗?未来只剩“拿证→入院”一条路吗? 金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信心。 “需求”还在 一个行业,最怕什么? 不是怕融不到钱,不是怕底线竞争,也不是怕各种政策的监管。 怕的是“假需求”、“伪需求”、需求凭空臆造、需求快速萎缩。 NGS一直被人所诟病的是,“神话了技术,背离了患者需求”。 非黑即白、捧高再一棒子打死是舆论场的常态。 金域肿瘤NGS的业绩数据,给行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提示: 肿瘤NGS的 “需求还在、需求量还很大、需求还很刚性。” 有大量的病人选择了肿瘤NGS检测、有大量的临床医生支持肿瘤NGS检测。 金域,并不是一家以商业化处方驱动为主要销售模式的企业。那么,医生处方的主要动因,则回归到了“患者需要这项检测;这个疾病的诊疗,需要这项检测。” 这是一项检测、一款医疗检测产品存在的根本意义。 这对行业似乎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既然需求还在,那么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同时,这更无法完成逻辑自洽,“既然需求还在,为什么你发展成了这个鸟样?”。 其中的关键原因,或许在于: 不同企业,对“需求”的理解并不一样,对“需求”的解构和因此衍生的“产品”,也并不一样。 回溯金域这两年所有关于肿瘤诊疗方面的推文,我们不难发现,金域对于一款临床检测产品需求理解的一贯性:
前者对应临床和疾病需求,后者顺应国情和患者负担能力。 最具代表的是金域在去年推出的实体肿瘤“惠民3000”项目,指代患者实际付费不高于3000元,即可完成所需的肿瘤基因检测。这一度被视为行业“掀桌子”的行为。 在最新关于这个项目的官方推文中,“惠民3000”又有升级,价格不变,产品升级到覆盖常见的17种实体肿瘤,并增加了若干位点及其他方法学的补充验证,性价比十足。 考究其产品设计的逻辑,从临床需求出发,而非从技术出发:根据每种肿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和指南要求,个性化开发不同的基因检测Panel。 做小、做精,而非一味做多、做全,既控制了成本、降低了收费,也使得检测结果更为明确,降低了推广的难度,降低了NGS常常检出的额外信息带来的负担与风险。 "外送"还在 NGS临检十多年,最终似乎只剩下了一条路:“拿证→入院”。 尤其是头部厂家,在“入院本地化”的这条路上走得更为坚决。 燃石汉雨生在今年接受采访时说, “任何体外诊断的产品,大的趋势一定是入院,因为中国的大型三甲医院代表了中国医疗行业最中坚的一个力量。在2016年,我们还非常幼小时,行业是以中心实验室的模式为主,燃石就坚决去大医院走入院的模式,到现在,入院模式已经占了我们整个销售额超过三分之二的比例,给燃石的机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的监管措施,更强化了这种趋势。 2023年,医疗反腐如火如荼,各个省市也陆续出台“样本外送”的监管政策,肿瘤基因检测更在旋涡中心。以“严查基因检测”、“严禁强推基因检测”、“严禁样本外送”为标题的内容不断见诸各大媒体,给从业者一种强烈的暗示: “外送基因检测是腐败的温床”、“外送项目都会被逐渐取缔,必须院内检测”... 当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且只有“入院本地化”这唯一解,千军万马上独木桥,惨烈之状可想而知。 故而从去年开始,我们不厌其烦的强调,政策原文是“规范外送,而非禁止”。 金域医学超7万例的肿瘤NGS检测,正是从医院外送到金域的中心化实验室进行的检测。这更佐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 但,同为“样本外送”,为什么你的项目被暂停,业绩腰斩;而金域的外送项目仍在正常开展? 关键点在于,金域采用的模式,是医院与企业缔结的正式合作,所有样本流转、资金流转、报告流转,都在医院的监管体系之下完成,流程合规,路径可循。 (详见:📎今年,关于“严禁外送”、“严查基因检测”政策的种种误读 ) 并且,在“走廊收费”被斩断之后,刚性需求不会就此消失,它自会找到阳光出路。 这或许能解释金域肿瘤NGS外送检测量的逆势上扬。 所以,除“入院本地化”这一条主要路径之外,“规范的样本外送”仍将长时间的存续。 这种“双路径并行状态”有现实的原因: “并不是每一家医院都适合本地化开展NGS项目”,甚至“大多数医院并不具备本地化NGS的条件”。 医院出于临床需求的考虑、检测风险的考虑、科室能力建设的考虑、收入的考虑,或许倾向于本地化检测;前几年,行业高昂之时,企业也会不计成本投人、投设备进驻医院“占点”。这曾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去中心化”过程、一场重资产、长周期的游戏。 但对于很多NGS临检项目而言,以罕见病、肿瘤等为例,大多数的医院的患者规模并不大,临床和医技科室经验有限,从检测能力和经济性考虑,并不适合自行开展;企业也开始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之下,理性评估投产比。 所以,肿瘤NGS检测,并非千军万马上独木桥、只有“入院本地化”唯一解。 规范的样本外送模式还在,第三方ICL集约化检测,自有其存续的合理性。 03 向金域,学什么? 去年8月,金域掌门人梁耀铭接受采访时说,“金域不再是金域,金域依然是金域”,前者是创新求变,后者指初心不变。 从去年引领tNGS爆火、肿瘤早筛突围,到如今的肿瘤NGS收获颇丰,我们是时候要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观察、理解、学习这家老牌ICL企业了。 向金域,学什么? 在对金域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上,梁耀铭说“高效、精准、全面、性价比,四者缺一不可。通俗的解释,即检测项目多、出结果快、服务好、成本低。” NGS企业,不可能像金域一样,搭建起各种技术平台、开展数千个检测项目、建立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也不可能像金域一样,通过规模效应获取更低的供货价格和极致成本,这是金域30年的久久为功。 这种模式,我们学不来、学不会、也学不到。 事实上,金域的打法并不适合绝大多数的企业。 我曾向几位行业朋友请教,“怎么看NGS企业和金域这种大型ICL的竞争?” 朋友A说,在单一项目上扎深扎透,做到极致。 朋友B说,去满足中高端市场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朋友C说,既竞争,也合作。打不赢,也可以抱大腿。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有的产品强一些,有的渠道强一些,这提示各家企业的打法不尽相同。 但并非完全不可以借鉴。所有的动作,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基础之上。 金域如此,燃石如此,其他NGS企业也应如此。 一个数百万人群的大市场,一个横跨数个学科、KOL林立的领域,没有哪一家企业能通吃所有的市场。 务实的突围之路,从对自己优劣势的准确认知、对多元化需求的准确洞察开始。 花了数亿的研发、建了大型的队列、发了多篇高分的文章、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最终没有转化成产品的优势、市场竞争的优势,或者没有让客户看到你的优势,没有任何意义。 “而你,到底要做哪一块市场?” 写在后面 去年,在“巨头围剿NGS企业,一些信号与拐点 ”一文中,笔者曾写到, “在从疫情核酸检测的高负荷和高舆论压力解脱出来后,传统ICL巨头,正以全新的面貌归来,并展现出对NGS高端市场的极具竞争性的攻击态势,尤其关注金域。” 这一势头仍然存在。 肿瘤NGS漂亮的一仗,出自金域,而非一家“血统纯正”的NGS企业,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无奈。 医疗终究是一个慢行业、一个严肃的行业,以互联网的打法去抢占市场、以商业利益去驱动处方,这些模式,最终一一被证伪,或不可持续。 教训来得深刻,但NGS十余年的市场教育、产品更迭、政策革新,并非一无所获,我们还是大大往前迈进了若干步。金域的战绩,也是建立在这十年之上,不可能凭空崛起。 而现在,在饱受质疑之际,在迷茫彷徨之时,我们更需看到这种进步,重塑信心,也重树信心。 十年前,NGS以革新者的姿态出现,血气方刚,试图一并天下; 十年后,临检又在以临检的思路,重新约束并同化改造了NGS。 这是NGS企业对现实的妥协,这也是NGS企业的成长。 未来之路,金域,尽管是一位强劲的竞争对手,但在肿瘤NGS的万里征程,在向肿瘤疾病的攻坚之战,它也是最好的、最有力量的同行伙伴。 金域的故事,同时在向我们证明: 肿瘤NGS,需求尚在,路有正途,一切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