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贝克曼首台国产 生化分析仪AU5800在苏州工厂下线,今年上半年又陆续实现了化学发光DXI 800和Access2的国产化;2023年6月9日,索灵诊断宝山工厂正式启用;2023年7月5日,佳能医疗生化分析仪FX8获国产注册证,并将在大连生产基地投产……国际IVD一线品牌均部署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外资品牌国产化能否阻挡“进口替代”,本土品牌的崛起是否遭遇挑战? 说到“进口替代”,先来说说“进口替代”的由来。 中国IVD市场近十多年飞速发展,其成长和壮大离不开进口品牌的宣导和教育。同时,过去三十年,一批批国人躬身入局,成为中国IVD产业的先行者,他们在进口品牌的带教下,从野蛮生长到理想丰满,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最终在十八大之后拉开了进口替代的大幕,标志事件就是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到上海联影考察。 总书记在16排CT前的留影成为所有中国医疗品牌推广的利器。想当年,民族品牌的友商们对外宣讲的PPT必放这张图。 之后发生的中美贸易战,“逆全球化”抬头,以及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被制裁,无不进一步加剧IVD行业的进口替代,最终也成就了目前国产头部IVD企业的初露锋芒。面对如此形势,外资品牌不得不做出了如开篇所列的这些举措。 进口替代的底层逻辑和集采一样,本质就是降成本,尤其是在品质相近前提下的降本。因此,能否阻挡进口替代,关键在于谁的成本管控能力更强,以及谁对利润抱着更切实际的想法。 过去高毛利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近几年进口替代的推进和集采的洗礼,也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玩家更清楚了游戏规则,打消了有些人对高利润的痴迷和幻想,今后大家的头脑在意识上短路的几率也将会越来越小。 因此,进口替代将不会像刚开启时那样顺风顺水,当然也不会停滞不前,双方都在摸索找寻各自的爽点——利润上可接受的平衡点。 平衡点在哪里,决定于唯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变量——本土品牌的技术成熟度,技术上越接近于进口品牌,本土品牌能往上探的空间就越大。 最终,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高端市场绝大部分仍将被外资品牌坚守,但中低端市场将会被本土品牌逐步渗透,实际上,目前,低端市场(基础医疗)早已经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被本土品牌垄断。 前两天,安徽医保局请头部的化学发光厂家们聊天,要正式开启今年的化学发光集采,传染病、性激素、C肽胰岛素,都是大套餐。上一次2021年,罗氏和贝克曼要傲娇一下,这次一定会收敛锋芒,严阵以待;上一次安徽捂着价格不让人看,这一次一定是昭告天下,联盟诸省。 进口替代能否受阻,受多大阻,这次安徽化学发光集采之后将会有个初判。这之后,本土品牌的崛起将主要靠内部战场上的同室操戈,毕竟这么多品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耗损,是竞争不充分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