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合作的厂家换了一位新的省区经理C总,来我们公司喝茶,闲聊才知道C总上一家就职的企业正是前两年细分领域一家当红炸子鸡公司。 他们在某一种疾病的检测上非常有建树,在行业中率先拿到该项目的三类证(这就不用多说了,懂的自然懂),并且这种独家的状态还保持了并不短的时间。 这家公司的产品,我们之前也在市场上进行过尝试,不过一直有点不温不火的感觉,颇有销量支撑不起相关企业在市场上野心的感觉,正好遇到C总,便一起来分析下原因。 作为独家的新项目,对比常规项目,肯定在定价的金额上会明显不同,这样的高价格在保障生产企业、流通环节利润的同时,也造成了在终端消费上的压力。 毕竟在那样一个价位水平,临床医生选择的手段就变得非常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劣势,虽然从单一方法学层面,这家公司的产品是独家,但不代表没有其他的诊疗手段,竞争,依然存在。 而作为一个好产品,定价永远不应该成为最大的问题,如果存在,那就只能说明在客户端价格和价值传递上的失位。 可能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像C总这样药代背景的人员被大量招聘到公司进行一线的临床教育工作,只可惜,公司和他的运气都有点差,遇到了新冠疫情。 问到C总离职原因的时候,C总也没有回避,毕竟都是江湖中人,没必要遮遮掩掩:降薪! 刚过完年,公司就直接给他们这些销售开出了降薪通知,降薪的幅度不想说得太清楚(以免又被厉害的读者人肉出来了),但只需要知道大于50%就行了。 降薪的原因也很明显,一来他们错过了新冠疫情的机会,失去的三年让老板和投资人压力都很大,二来萎靡的销售业绩和过于铺张的团队形成了太鲜明的对比,或许没有直接裁人就已经算温柔了。 在疫情前,他们公司拿到证之后,资本蜂拥而至,他们也开始了迅速的扩张,公司人员规模扩大速度远超营收的增速,不管营收的话,从人数角度,现在公司妥妥的大公司,避免不了的,大公司病开始出现。 未老先衰,未富先病,唉。 大公司病倒也未必可怕,存在即合理,公司大了势必会形成体系和分工,渐渐就演化出≈官僚的特征:决策机制太长,机构臃肿,扼杀创新……。 这样一些负面词汇看上去很糟糕,但对于大公司来说也会避免踩坑的风险,所以以后听到大公司动不动说什么要申请、走流程、等合规意见、等老板批复……就见怪不怪了,理解万岁。 但C总老东家未富先病,企业还没做大,管理上的坏毛病倒攒了不少,这好像也是不少优秀产品注定在管理上迈不过去的坎。 其实我们自己之前做这家企业产品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公司内部分成了针对不同客户的事业部,这样的划分理论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对各自的市场进行更充分的覆盖,就像现在流行精准医疗一样,营销也得精准啊。 但不同BU(事业部)的管理可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这活儿,不少的大公司也没玩透,所以在市场上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奇葩的情况(以下内容纯属虚构,绝不可能是真的): 在市场上突然冒出一个大单子之后,A公司的A事业部的A总和竞争对手B公司的B总联系说,求求你,一定要拿下这个单子,不然我就惨了。 B总很惊讶,为什么呀,现在定的不就是你们的产品吗? A总哭着说:这个单子,公司WBD领导分给B事业部的B总了,这个单子他拿下,我这边就垫底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啊,兄弟,现在全靠你了。 这样抢单子的情况在销售惨淡的年份更是严重,内部BU互相掐架,最后甚至宁可单子丢了,竞争对手中标,也不希望公司内部其他的BU赢下来,毕竟我们这片土地大家只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没赚到,凭啥轮到你。 听起来很神奇,细想就会明白很正常,嗯,再强调一下,以上内容全是虚构。 C总老东家的产品由于相对独家,这样的情况倒没有出现,毕竟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但不代表众多的BU能够相安无事,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家都没有业绩,怎么办? 经销商,忽悠经销商从自己那边进货,本来为了更好覆盖的营销布局变成了在经销商端的混乱,每个人每天做的事情会决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销售每天的日常也会决定企业最后的营收,所以有病需要吃药,但药可不能乱吃。 看到别的公司怎么管理感觉挺好,要看看别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之前做了哪些铺垫,大公司的制度和管理有些看上去很好,但对你并不适用,他人之美酒,我之毒药啊。 像他们公司如此优秀的产品,但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收获丰收的市场,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之前的竞争空窗期,现在新的竞争对手已经入场,磨刀霍霍准备冲下客户,只能感叹: 未老先衰,未富先病,可惜啊,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