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本来是前两天就想写的,因为抗原的事情又耽误了。 特斯拉的这次降价毫无疑问给众多老车主已经拔凉拔凉的心上又扎了结结实实的一刀,全线冲击史上最低价格对于绝大多数新客户或者潜在消费者来讲,嘴上虽然会说老马割韭菜,但诚实的身体不会骗人,激增的订单和浏览量,还是证明降价后的产品真香。 当然我们今天聊的不是汽车话题,而是产品背后定价、成本控制和供应链与市场的关系。 在前些年和最近管理经济学里面对于企业商品定价的理论有不少的分歧或者说有不同的观点,但其中有一点大家是高度一致的的,那就是: 成本定价是一种落后或者说被淘汰的一种定价方式。 管理经济学 第12版 和学院派难得的高度一致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特斯拉一直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并且目前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着最高的利润率和不低的市场份额。 而另外一个也采用这种定价方式的就是民用电子产品的价格屠夫:小米,在中低价位横扫的智能手机就不用说了,人手一个的充电宝以及各种智能小家电更是在市场上攻城拔寨。 这两家企业基本都采用成本定价的方式,所以雷军才会向消费者喊话:小米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而特斯拉也是,供应链上的配件涨价的时候,便对应的涨价,而供应链上的配件降价的时候也跟着下调价格。 医疗产品则完全不同,由于之前极其昂贵的研发费用和巨大的资源投入风险,大家都没有也不敢使用成本定价,而更多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拟定的物价来定价,所以才会出现生产成本几分钱,商品价格几千上万的情况,成本定价的这种方式也很少在我们这个领域出现或者使用。 但包括前段时间分子龙头的主动降价,以及最近的生化集采,都已经开始有企业用类似的方式在进行报价,这样子的目的很明显: 还是在争取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这次特斯拉的降价也是如此,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配件价格普涨的背景下,全线产品的价格下调并非如之前降价一样主动为之,而与目前不低的库存以及未达到预期的增长和营收,甚至和资本市场的做空有关。 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体外诊断行业也有一点眼熟,去年集采消息发布之后全场蒸发的几百亿市值,对于相关企业来讲,如果在整体规模和供应链上并没有实现成本的降低,就将更难完成上市公司的数字要求,以及打压竞争对手的目的,于是可以看到相关企业毅然决然的主动降价。 除此之外,以跟随为主的国内企业在前期的研发投入和风险来讲,相比之前在前面探路的进口企业要小得多,当然收益也少很多,而这也使得国产厂家的降价能够更加坚定地执行。 所以在前面的文章我们也提到过,价格已经不再像以前,是支付方的一种行政调节手段,现在也已经成为占市场主导位的一些企业降维打击的武器。 在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排行中,也可以看到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巨大冲击,特别是比亚迪的一骑绝尘,规模优势更是在不断拉大。 稳不住市场份额,得不到足够的订单,供应链的优化难以进行,资本市场的信心难以维系,即便是个人IP强大如马斯克,也难以去逆转超跌超过70%的股价。 同样的道理在前两天对于生化集采里面赢家的画像都赢麻了?谁会成为肝功生化集采的赢家和输家里面也提到过,那就是: 规模在生化试剂市场未来的巨大的作用:打压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只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够更好的控制成本,只有更低的成本才能才能更好地去挤压竞争对手,完成对于市场的控制。 这样的逻辑在所有的商业领域和产品上都在上演。 除此之外,也要看到主动降价的特斯拉底气在于:基本实现国产化的整条供应链还有巨大的降价空间,而生化市场的国产厂家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特别是上游的原材料方面,不过好在生化原材料和生产成本的控制要远胜于分子试剂。 产品同质化或者难以差异化的国产生化厂家会有些类似前些年电商平台之间的争斗,而就像过去电商平台最看重商品交易总额GMV一样,未来的生化市场作为一个存量市场,也只会看重市场份额和营收。 所以各大厂家也挖空心思,通过利用包括流水线等一些设备平台或者手段去控制或者掌握更多的终端医疗机构以及客户,渠道,来实现自己产品的销售。 唯有规模,方能解忧,赢家通吃的情况以及马太效应也会更加的放大。 新能源汽车如此,未来的生化试剂市场亦然。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