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由核苷酸按一定排列顺序组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起存储遗传信息和指导蛋白质合成作用。 1、煮沸法:加热裂解细胞,释放核酸溶解在液体中,高速离心分离杂质; 2、酚-氯仿法:有机溶剂处理破碎组织或细胞,核酸溶解在水相,脂类溶解在有机物中,蛋白在中间层,以此分离核酸。 3、离心柱法:通过离心让硅基质吸附核酸,高盐低pH结合核酸、低盐高pH洗脱核酸。 4、磁珠法:利用超顺磁珠高效吸附胍盐条件下释放出来的核酸,在外加磁场情况下与杂质快速分离,便于自动化操作。 1、咽拭子灭活振荡/洗脱、组织切片消化、粪便清洗、痰液液化、细菌破壁等。 2、强变性环境中,细胞膜、病毒外壳被破坏,释放出内部的核酸,并被磁珠吸附 3、适宜的缓冲体系中,去除吸附在磁珠表明的杂质、洗脱核酸。 样本预处理(针对样本):咽拭子振荡、组织切片消化、粪便清洗、痰液液化、细菌破壁等。 裂解:在胍盐、表面活性剂等强变性环境中,细胞膜、病毒外壳被破坏,释放出内部的核酸,并被磁珠吸附。 洗涤:在适宜的缓冲体系中,去除吸附在磁珠表明的杂质如糖蛋白、胍盐、脂类、酒精、肝素等。 洗脱:将磁珠上吸附的核酸洗脱下来与磁珠分离。 磁珠的组成成分主要有内层的高分子材料、中间层的金属氧化物和外层的功能基团。内层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乙烯亚胺,中间层的金属氧化物主要是Fe3O4、外层的基团主要有羟基、羧基、氨基等。随着磁珠不断的优化和发展,目前主流的磁珠结构为,内层为聚苯乙烯、中间层为Fe3O4,外层为功能基团,其中功能基团固定在SiO2上。 核酸这种构象的改变,与片段长短也有一定关系。核酸片段越长,表面裸露的带负电的磷酸基团越多,更容易吸附到磁珠,只需要较低浓度的PEG和Na+就能有较高的得率。核酸片段越短,则需要更高浓度的PEG和Na+将其表面的水化层破坏,以裸露出较多带负电的磷酸基团,以便于磁珠吸附。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调节磁珠工作液(PEG和Na+)与核酸样本的体积比,则可以达到片段筛选的目的。而硅基磁珠则没有此效应。值得注意的是,片段筛选只能用于双链DNA,因为RNA和单链DNA二级结构比较复杂,片段长度与裸露的磷酸基团相关性不强,无法像DNA那样进行片段筛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