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膜的规格 如何选择膜?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我是做什么项目的,我该选择那类膜? 这里涉及到一个膜的分类标准问题,一个供应商可能提供这个膜是8um,但另一个供应商告诉你膜是135s的。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um指的是膜孔径,而膜的孔径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界定的。由于干燥成型等过程的非绝对均一,膜的孔径也是非均一的。膜孔径的说法实际上是沿用了一直以来的一个形象称呼。而以秒为单位的定义为,纯水层析4cm膜的时间。该单位已经被各大厂商所接受,成为了一个通用的比较标准。以下我们将采用s单位来进行交流。换算情况大致为:8um=135s;6um=180s
2、不同秒数的膜对反应有什么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液体在膜上的运动过程。一张长度为4cm的膜, 每隔1cm做一个标记,当液体运动过标记处时记录时间点。那么你将会发现液体在膜上的运动是呈减速前行的。而两张不同秒数的膜(例如135s, 180s)在同一时间标记点处的运动速度不同。这个试验用清水做不好观察,可以考虑用色素水溶液,非常明显。那么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在通过同一T线喷点位置时,金溶液通过的速度是快速膜大于慢速膜。那么通过速度越快和包被在T线的物质反应时间也就越短,读数快,那么灵敏度也就越低。反之,反应时间长,读数慢,也就灵敏度高。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反应时间越长,发生非特异性结合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过长时间的反应不一定就能够真正的提升灵敏度。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读数时间/反应灵敏度/非特异性结合的均衡。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选择。经过使用实践,各供应商一般都只提供两个型号,就是135s和180s。虽然看到有些厂家的产品目录上型号种类繁多,但这两个型号的定货量就占了95%以上,其他型号供货上也就远不如这两个型号来得顺利。你所要做的是,先选择其中的一个型号, 然后比较不同供应商同一个型号的差异,由于前面说的添加配方与你的试验条件配合的不同,这个差异可能大也可能小。具体要根据试验结果来确定最后的选择。
3、质控 对于一卷膜可以用上几个月的用户来说,厂家的质控标准已经完全能满足你的要求,而不需要自己再做相关的质控。 膜的质控虽属于原辅料QC职能,但由于其专业性强,一般都由小样调试人员来执行。膜入原料库后需要进行如下检验工作:
在购买时, 供应商会随产品为每个lot的膜提供一张纸质的出厂质量证书, 该证书被称为COA。如果你已经购买某一批次的膜, 而没有索取相应的证书, 如果有需要可提供批号向厂家要求补发。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有厂商为自己的产品附上COA的习惯。长度不需要检测。使用中可以关注长度上是否有断面重接现象, 断面多费料则多, 少数发生。厚度,由螺旋测微尺,选择几个测量点检测后算平均。膜生产的必测参数。主要表现为厚度不均匀影响生物原料在膜上的扩散性能,点出来的C/T线宽窄不一,另外也影响爬速。宽度,普通直尺测量。物理性能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检测标准客观,易把握。没有条件执行的厂家可省略。样本采用含有有色食用色素的水溶液,目的是容易观测,需制作一个简易支架。操作:注入足够溶液到下部槽内,将不同批次膜每隔1cm做一次标记(总长大于4cm)并放到倾斜支架,整个支架下端放入溶液槽,膜开始吸液,计时。记录每个标记处的通过时刻,并与对照组比较。跑板时,理论上溶液呈水平线形式上吸,观测是否有波浪倾斜或包围润湿等反常现象。C/T线出线时间,其他试验条件相同情况下,记录和比较C/T线出现时间是否与对照有差异。灵敏度,比较不同样本浓度情况下,T线的变化是否和对照组同。一般每批次膜取前端一段用来测试即可。由于制造过程的不均一性, 不同批号的灵敏度会有一定差异,当大批量使用时,这种差异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就要按照灵敏度表现将不同批号的膜进行分类。当进入后期生产调用时,就能根据这些分类,按照订单要求取用不同批号的膜,或者用强灵敏度的原料和差灵敏度的膜来搭配。关于膜的批内差。批内差是肯定存在的,只是差距大小的问题,依据一般的测试条件是很困难获得详细的数值,因为你不可能对每一卷膜的每一段都做详细的测试。减小膜批内差的最有效方法是不购入边缘膜带。膜生产出的半成品是宽幅很大的一个膜面,要通过截面裁切才能获得25mm或者20mm的宽度。那么就有中间部分,和边缘部分之分.越靠近中间部分,膜的均匀性越好,边缘部分则相对要差,就造成了批内差。一般可以通过COA获得具体位置信息,例如MILLIPORE就在切割后用字母A,B,C……来表示切出的窄膜在宽幅膜中的位置。如果是试用某个型号的膜小样,还需要在以上检测后加入膜加速老化试验,包括膜单独的老化试验和点好膜后产品的老化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