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会问,现在花钱从一些提供标本的生物技术公司购买就行,简单且方便,为什么要自己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去做这一件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先看看目前国内专科标本库做的非常成功的几个例子。 中山大学的眼科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上海口腔医学研究所: 这篇文章就主要谈谈为什么要努力构建自己的专科标本库。 建立一个成熟的标本库能带来多少受益? 标本库不仅仅只是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还包括体液引流标本、血液标本、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类标本、体表伤口分泌物等所有临床相关来源于病人的标本。 相比于基于体外+体内实验的基础理论机制类研究,基于临床标本的研究的实验设计思路往往更具延展性。 举个栗子,有一批200例病人的标本,左手做A基因预后分析,右手做B基因诊断分析,前头做组织标本的分析,后头做血液学指标分析,最后还能拾掇拾掇做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疗效评估分析、检验指标关联性分析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预知,设计管理得当,一批临床标本的数据可以产出多篇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专科标本库成为医院与科研所课题合作的桥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才是王道。
建立一个成熟的标本库需要投入多少? 标本库建立的早期往往投入比较多,除去伦理审核和病人知情同意文件存储标本的物理空间的修建、人力物力的常规管理也都需要投入较多资源。一般来说,从开始建立到启动第一批基于标本的非预后类临床研究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 依据存放标本的不同标本库有不同的投入需求。 一般认为,手术科室最适合建立标本库,那么,内科、感染科、急诊科室是否也可以构建标本库呢? 非手术科室虽然很难通过手术直接获取标本,但在其他类型的标本上,是完全可以在病人知情同意后通过正常医疗处理的方式取得。 以胸外科为例,常规手术取材的标本例数由日常科室手术量决定。手术量大,可以取材的例数就多,需要投入的力度也随之加大。外科取材优点是可以直接获得新鲜组织。对于内科等非手术科室,直接接触新鲜切除标本的机会不多,除去常规申请病理科石蜡块取材外,也可以根据科室具体情况而调整取材策略。比如常规抽血样本、消化内镜下取材、体液(包括体表分泌物、尿液)等,都是有效的临床样本。
建立标本库的步骤 一个标本库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收集合格标本例数为主,第二阶段则以完善标本对应病人的随访预后为主,一个具有预后结果的标本库才算是完整的。不过,考虑到现实的可执行性(完善随访至少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投入),尚未完成预后信息的标本库也可以提供资源进行研究。 另外,如果从管理的角度考虑,则分为早期简单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和后期质控管理阶段。标准化管理的实现可使一个标本库对科室的贡献力度成指数式增长。
这里提出几个与临床样本研究有关的“偏见” 蹲实验室养细胞养老鼠的才是做科研。 大部分在临床呆腻歪的学生都渴望通过去实验室做基础实验、学习科研技术来实现发表SCI的理想。实际上,真正贴合实际、数据准确的科研资源来自临床和标本。紧跟临床,围绕标本是多发SCI最有效的途径。 SCI的临床样本分析都是上百例的大样本,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设计,要不然发表不了。 由于大部分涉及临床标本的研究都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不需要经过严格的随机对照和公式统计,因此对临床样本例数的要求相对也就不再那么重要。只要实验设计合理,无论是80例还是800例,都是可以分析和撰写文章,部分研究可能需要获得临床伦理学的批准。 病例数累计越多越好。 目前可能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已经收集到50病例,是继续收集累积病例,还是开始分析写作? 这里存在一个性价比的权衡。如果收集的病种情况比较少见,比如paget乳腺癌等,异常反应的新辅助化疗胃癌等,建议启动越早越好。毕竟收稿的editors和reviewers心中也没有预设理想例数。如果收集的病例比较常见,建议上百了就可以开始动手分析写作了。从reviewers角度看,200例的研究并不会比100多例的研究优越太多,更重要的还是整体研究的设计和分析。
最后,利用专科标本送测序,结合目前火热的生信分析,完全可以形成SCI生产流水线。届时,没有人会抱怨缺文章,只会有人抱怨文章来不及写。
总结一下:构建一个专科标本库,可以形成一套科室可控的科研资源生态,对内有利于成员的课题发展,对外让合作谈判具有扎实的资源基础。因此,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科室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