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阅读美国Miller博士的文章,深有感触。1993年,美国政府即将对美国临床实验室实施临床实验室管理法规(CLIA 88)前,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为临床实验室召开了一次大会。这个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如何为美国政府下发室间调查样品,以调查检测结果来评估各个实验室的日常检测的质量。由于,当时已经了解了下发的调查样品是在制备中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样品。尽管使用了人血清作为原始材料,但是加工处理形成质量控制的控制品和室间调查的样品,都与临床实验室每天检测的病人新鲜样品不一样了。主要原因是包围在分析物周围的基质发生了变化。这样,使得美国政府准备下发的调查样品,它们不能代表临床实验室每天在检测的病人样品。但是,美国政府已经做出决定,一定要使用这样的样品去调查质量。才让美国的临床实验室要政府做出决定,进行质量调查必须采用对等组方式。这就是著名的PT!关于基质和基质效应的认识也从此有了深入认识。当时这个大会的主席就是Dr Greg Miller! 可是,我知道,国内许多检验同道对基质和基质效应的认识,只是停留在QC控制品上。一个控制品如果没有使用试剂进行检测,无所谓基质效应。只有在控制品内的分析物与试剂发生反应时,非分析物(即分析物的基质)对分析物的影响才显露出来!因此,反映基质效应的大小,与使用的试剂关系密切!对基质效应的评估并不简单! 2011年,美国临床化学杂志上刊登的Miller文章,题目是“不同试剂批号影响质量控制结果的互换性局限性”。再次阅读感到非常有价值。 所以,我的这篇微信将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一些体会,向大家汇报。 为了确切了解实验室在更换试剂批号(注意,还不包括国内目前随意换用不同厂商试剂的情况!)时,究竟对控制品检测和对病人样品检测结果的影响有多大,Miler专门做了研究。他们在7个仪器平台上在为病人样品检测中,对82个分析物、进行661个试剂批号的改变,对18个QC物质进行检测;出现了1483个试剂批号改变-QC事件。QC样品结果的批号间差异的显著性,与病人样品结果比较。 结果 总的,有40.9%的试剂批号改变-QC事件(即换用新批号试剂后,QC结果出现了类似于失控的表现),在QC样品结果间,与病人样品结果间在2个试剂批号间有显著差异。QC结果的差异<1.0 SD区间(为总的83.1%),观察到病人样品变化有显著差异的有37.7%。QC结果差异≥1.0 SD(为总的16.9%),从病人样品中有显著差异的为57.0%。 结论 在改变试剂批号下,QC物质的不可互换结果的发生,经常使QC结果不可被用来证实病人样品结果的一致性。
我们平时很习惯使用控制品,尤其对换用不同批号试剂对相同分析物的检测前后,以新老批号试剂检测控制品,观察两个批号试剂对控制品检测结果有无差异,作为判断是否可使用新批号试剂的依据。但是,在Miller的研究报告中,如果不使用一组病人样品,以新老批号试剂进行比对检测,换用新批号试剂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QC物质,以及类似于QC物质制备的能力验证试验(PT)物质,在不同检测程序间比较结果时,已经有报告与临床病人样品是不可互换的。不可互换即是,来自2个或更多的检测程序间的结果数字关系,对于QC物质与临床病人样品的结果是不同的。QC(和PT)物质的不可互换性是因在基质上发生了改变,由于QC(或PT)物质的制备,使得它们的基质与临床病人样品不同。另外,不同批号QC(或PT)的基质,引出的与基质有关的偏移,相对于临床病人样品在给定的检测程序下,在不同批号QC(或PT)是不同的。本报告,词语“基质关联的偏移”即为在QC物质制备中因处理引起的样品基质,与临床病人样品间在基质上发生的天然差异是不同的。互换性的局限性解释了,为什么QC物质具有的被设定的特定值,以及为什么PT评价被局限到方法对等组的比较。
如果QC物质在改变试剂批号时,若可用于验证病人样品结果的一致性,就很方便了。但是,相同的互换性局限性,影响了QC物质方法间结果,也会引起某个给定批号QC物质和2个不同批号试剂间,发生不同的基质关联的偏移。试剂被开发和制备适合检测病人样品,很少考虑对控制品的检测是否合适。被某个特定方法分析时,QC样品,因它们基质的改变,会显示与基质有关的检测偏移,其大小随不同批号试剂而异。在实践中,这样基质有关偏移的大小可以对每个各个QC物质与试剂批号组合而异,差异的大小不可预测。实验室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在更换试剂批号下,与基质有关偏移的差异是否会改变QC的靶值。无法纠正与基质有关的量值的改变,依据QC物质的结果,可引起对方法性能的错误结论。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