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18日,“第六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聚集了来自IVD行业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投资机构等的创始人和高管们,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全方位分析了IVD产业的未来发展。会议精彩纷呈,围绕企业投融资、基因检测/肿瘤早筛普及、免疫国产化、分子诊断未来预测、POCT产业新机遇等行业热点展开的圆桌论坛令现场听众意犹未尽。
分子诊断作为体外诊断行业最具创新力的子领域,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分子诊断行业未来发展如何?来自产业界和投资界的精英代表们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是小桔灯网小编根据现场讨论作出的文字整理:
左起:
薄荷天使基金投资合伙、华大奇迹之光基金投资合伙人 包杨欢
安图生物战略副总经理 张瑞峰
上海达安医学检验所总裁 保伟
步长资产管理中心副总经理 蔡斌
鑫诺基因总经理 刘沛
杰毅生物CEO 王珺
政策对分子诊断领域的影响
上海达安医学检验所总裁保伟向与会者分享了达安临检的经验:一是与政府部门保持积极的交流,比如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与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沟通了解官方在政策制定上的思路,甚至协助他们做一些文件相关的工作;二是舍得投入,比如在去年花费两千多万请IBM公司针对分子诊断下一步的技术和政策以及全球所有赛道的企业做了专业的分析。
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比较大的区别是,国外是一个技术导向、专利导向的市场,这也跟国外对垢病我们中国专利保护不够强有关系。而国内分子产业真正执牛耳的是临床医生,行业里跑的量上的快的很多都是盯着临床。比如2014年的NIPT,在技术层面不能解决的时候就会从政策层面解决,所以出现产诊中心和产筛中心。个人理解国家用的是一种“试点+**”的文化。
传统IVD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的产品布局
安图生物战略副总张瑞峰表示:从技术层面看分子检测和免疫检测非常相象,免疫检测经历了手工、半自动、单机、全自动,到流水线的发展。分子检测分为PCR、NGS等。目前很多医院里面的PCR操作还是手工的,下一步将往自动化发展,并极大缩短诊疗时间。从产品上来说,也会越来越符合临床痛点需求;从法规来说,中国非常需要LDT,所以一方面会积极推动LDT。另一方面也会呼吁分子诊断产品的分类注册以及推动相应的不同注册标准,以促进产业发展。
分子检测未来无非就是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组织层面等能够给病人更精准、更全面的判断和分析,使得整个医疗费用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个人认为政策看日本,创业看美国,可以使中国的医疗健康和IVD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分子诊断领域最有前景的方向
步长资产管理中心副总蔡斌认为在评估一个分子诊断相关的投资项目时,他并不希望该项目有非常多的创新点,投资人关心的一个重点是一个新的技术方案能否在关键指标上获得提升。另外一个成熟产品能否再做进一步延伸,技术上有一定突破,产品的应用场景能否前移,都是投资人感兴趣的重点。
华大奇迹之光基金投资合伙人包杨欢也表示,作为投资人更看中的一是创新的技术平台,二是有未满足的刚需。近几年的投资逻辑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沿着DNA,到蛋白,到细胞甚至到组织。第二个维度是从检测到治疗,到健康管理与干预。
初创公司如何与巨头竞争
杰毅生物CEO王珺在创业之前曾是贝瑞和康的创始团队人之一,对于分子诊断尤其是NGS领域有非常大的感触。他认为现有的NGS产品大部分还在实验室,并不具备IVD产品能力。对于NIPT未来的应用,会有探针、芯片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去实现,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分子诊断的自动化。目前的大三甲医院检验科或者连锁的第三方诊断实验室,分子诊断基本靠手工方法操作,这一点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临床上分子诊断主要是三个应用方向:遗传、肿瘤和感染。感染是非常传统的领域,但依然有非常大的机会,因为现在整体临床上微生物培养的成功率不到20%,大部分病原体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就开始使用抗生素了。但不管是感染、遗传还是肿瘤,都需要一个方法,让医院更快速使用整个检测。比如目前杰毅聚焦的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定性检测,能够做到一次检测16个病原体,在90分钟内随到随检,解决了大量的常见感染问题。最终目标是推动分子诊断技术能够更快速在现场操作,让检验更简单。
鑫诺基因总经理刘沛提出一个创业企业在选择产品和销售路径上如何去跟巨头或对手去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IVD企业除了NIPT,从来没有靠一个单品出现很大的机会,尤其是在肿瘤领域。肿瘤早筛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名称、终端定价、销售目标、业务模式等都对该产品的市场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谈到创新时有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应用的创新,如何去发掘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夹缝有多大,是刚需还是伪刚需等;二是底层的技术创新,要想到这个技术创新有什么样的应用场景,公司更强调的是一个产品思维,由产品思维带动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