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技术快速发展,在医学检验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但POCT与常规实验室检测仍有很大不同。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做好POCT质控管理,真正发挥出POCT的价值,是临床和检验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2018院内POCT管理中外高峰论坛”上,北京协和医学院检验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徐英春教授及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兼检验中心主任谢鑫友教授就目前国内POCT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接受了《医学界》的采访。 作为论坛主办方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的常务副会长,徐英春教授表示:“创办这一论坛旨在为POCT的健康发展搭建一个多学科的交流平台,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经验分享,全貌展现POCT在临床应用和管理中的现状和挑战,从而共同促进POCT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的建立。” 徐英春教授 谈起POCT,谢鑫友教授形象地解释道:“POCT在医学检验中的发展如同摄影技术的变革。过去摄影需要到专业照相馆,从拍摄到照片出来,包含着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操作。而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拍摄照片。POCT也是如此——将各种专业检测技术整合到一个非常小型的机器中,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检验人员,检测地点也不受限制,例如在床旁就能进行快速检测。这是临床、检验科都非常欢迎的技术。” 谢鑫友教授 从最早的血糖、妊娠监测等应用到心脏功能、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毒品/酒精监测、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筛查等领域,目前POCT的许多项目已成为临床的必备检测。“POCT的便捷性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谢鑫友教授指出,“以胸痛中心为例,现要求急诊科在抽血后20分钟内获得心肌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而绝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样本周转时间(TAT)做不到20分钟,那就可以使用POCT的方法来尽快确诊高危患者并进行救治。” POCT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到院内多个部门,那么,由谁来担任“总负责人”进行管理最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两位教授都一致认为:行政管理上,需要得到医务处或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的重视并承担起相应的领导职责,成立跨科室的POCT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制定有效且可行的院内POCT管理准则;技术管理上,POCT作为检验的一个分支,在质控体系的建立上需要由检验专家来指导,为此,检验科可谓当仁不让。 “医疗机构在引进POCT时,必须要思考如何做好院内的质控管理。由于目前医院各科室使用的POCT数量与品类众多,管理的难度很大,”徐英春教授指出,“最好有一个完善的IT系统将这些设备串联起来,便于实时监控了解每台设备的状态,同时又可以通过IT系统来监督、规范操作人员的每个步骤,更严格地防止人为错误的发生。网络管理软件cobas IT 1000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逐渐普及,POCT将在医学检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或将会给传统检验实验室带来冲击。但两位教授都认为,这个冲击并不大,POCT的发展是由“临床需求”带来的,但其对现行检验格局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与传统检验实验室是并存的关系,将更好地鞭策现有医学检验的发展模式。 谈及医学检验的未来发展,谢鑫友教授认为:“现代检验科已经成为一个平台科室,检验人员的职责不仅是保证检测平台的正常运转和报告结果的准确性,更需要做好与各个临床科室的沟通交流工作,不断完善检验服务,满足临床需求。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科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考虑如何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通过更专业化、个性化的报告解读帮助临床优化治疗决策。” 最后,徐英春教授表示:“检验人员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提升自我能力。POCT院内管理就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科室,不论职责如何变化,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更好地服务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