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病原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是以临床标本为检测对象,MTB相关基因为诊断标志物,完成对标本中是否含有MTB核酸或耐药基因的一系列检测方法[12],弥补了因MTB生长缓慢对检测周期的影响,同时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低于多种传统的细菌学诊断方法[7]。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一批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同时兼具高自动化等诸多优点的诊断方法[13,14,15,16,17,18]。
(一)结核病病原学分子诊断技术的原理
根据诊断目的不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MTB病原学检测、耐药性诊断以及分枝杆菌菌种鉴定[7,8]。
1.MTB病原学诊断的主要靶标为MTB基因组中特有保守的管家基因,常用的靶标基因包括IS6110、16S核糖体RNA(16SrRNA)、gyrB和rpoB基因等[19],其中16SrRNA、gyrB和rpoB基因在MTB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基因,IS6110为多拷贝基因,通常情况下以单拷贝基因为检测靶标方法的敏感度低于以多拷贝基因为检测靶标方法的敏感度。需要注意的是,IS6110并非存在于所有MTB中,极少部分MTB菌株中拷贝数较低甚至缺失,因此可能导至假阴性结果[20]。
2.MTB的耐药主要是药物作用靶基因突变引起的[21,22]。根据耐药基因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药物靶标基因及参与药物活化的基因两种[22];不同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在耐药突变菌株中发生的频率差异较大,且引起的耐药水平差异也较大,基于目前MTB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将不同药物的主要耐药相关基因、功能、耐药水平及突变频率进行了总结(表1)[21]。
3.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主要靶标为细菌中的管家基因,其中最重要的靶标为16S rRNA基因,同时也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金标准[23]。但由于分枝杆菌中部分复合群16SrRNA序列差异较小,因此无法有效区分部分亚种,因此,常引入16S~23S间隔区序列、rpoB及hsp65基因以提高分辨率,其中16S~23S间区序列主要用于MTB复合群不同菌种的鉴定,rpoB和hsp65主要用于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亚种的鉴定[24,25,26]。
(二)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根据各种诊断技术的检测原理,将现有的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类如下(表2)。
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荧光基团标记的特异性探针(Taqman探针或分子信标)对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结合相应软件对产物进行分析[27]。目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主要用于检测临床标本中是否存在MTB复合群及其对利福平的耐药性,检测的标本类型包括痰、胸腔积液及脑脊液等标本,检测结果阳性可视同标本中存在MTB复合群[28,29,30]。
2.等温(恒温)扩增技术:
是一类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简称,其特征为基因扩增过程不需要检测温度梯度的循环,仅需要在恒定温度下完成扩增,因此等温扩增技术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较低。等温扩增技术基于其独特的扩增原理,其敏感度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对防污染措施要求严格,其自动化程度越高,检测结果可信度越高。目前,上述技术主要包括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31]、交叉引物法检测技术(crossing priming amplification,CPA)[32]及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等[33],其中LAMP和CPA是以脱氧核糖核酸(DNA)为检测靶标,而SAT是以核糖核酸(RNA)为检测靶标。由于SAT扩增产物为RNA,在环境中极易降解,一般在排除样品留存环节的污染RNA后,检测结果阳性可视为标本中存在活菌[34]。目前,等温扩增技术主要用于检测临床标本中是否存在MTB复合群。
3.探针-反向杂交技术:
是利用特殊标记的探针(DNA短片段)与特异性扩增PCR产物(靶DNA序列)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互补原则,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双链分子,这种双链分子通过荧光基团或生物素标记后,可通过自显影或显色反应检出,上述通过已知的探针序列检测未知标本中靶标基因序列的方法称为探针-反向杂交技术[35]。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比,核酸杂交技术的检测通量更高,一次可完成对多个耐药相关基因位点的检测。杂交方法依赖于探针分子与靶标基因的相互结合过程,可能受到杂交温度、探针GC含量、金属离子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杂交过程可能出现非特异性杂交,造成假阳性结果。目前,此技术包括线性探针及基因芯片等主要用于MT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检测及分枝杆菌菌种的鉴定[35,36,37]。
4.探针-熔解曲线技术:
是基于对特异性扩增产物与探针形成双链的解链温度进行检测,从而完成对靶标基因的序列分析[38]。由于DNA双链的解链温度由核酸分子碱基长度或碱基组成等因素决定,通过对扩增产物熔解曲线的分析,判断序列中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熔解温度的降低提示检测序列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但不能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该技术可有效鉴定多种基因型的存在,特别适于低丰度的异质性耐药检测,目前用于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检测[38]。
5.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是通过对MTB靶标基因中基因序列的测定,并与国际核酸数据库中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实现对MTB及其耐药性的精确检测,目前主要用于分枝杆菌病原菌的耐药检测和菌种鉴定[39,40]。
(三)WHO对结核病病原学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的建议
WHO通过对每年发表的大量有关新的诊断技术评估的文章进行荟萃分析,基于已有证据为如何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MTB提供了指导性意见。2008年,WHO推荐线性探针产品用于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的诊断[41],并于2016年推荐二代产品用于MDR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对喹诺酮类药物及二线注射类药物的耐药性检测[42]。2011年WHO推荐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用于MDR或艾滋病合并结核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tuberculosis,HIV/TB)高风险人群的MTB感染的早期检测,同时推荐其与涂片或胸部X线检查结合用于其他疑似结核病患者的诊断[43];2014年WHO进一步拓展了GeneXpert的使用范围,推荐其用于儿童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同时推荐其替代涂片、培养等技术用于肺外结核的快速诊断[44]。2016年WHO推荐TB-LAMP作为痰涂片显微镜镜检的替代方法,用于疑似结核病患者的诊断,同时在经济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作为具有肺结核症状和体征的成人痰涂片显微镜检的后继检测,尤其是痰涂片阴性的标本,需要进一步检测时有必要使用[45]。
(四)国内卫生行政机构对结核病病原学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的建议
我国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内所有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开展药敏试验、菌种鉴定和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能力[46],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应有80%和70%的县(市、区)具备开展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新的诊断技术,其中推荐县级机构在交叉引物法、等温扩增和多色巢式荧光PCR中选择一种或多种;地、市级单位应至少开展一种耐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