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全球范围内IVD(体外诊断)领域已经发起了几十起并购,创新技术和资本联合,行业上下游链条逐渐打通。IVD 行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和高速增长态势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在火热的大环境下,新医改下IVD行业投资及并购机会在哪? 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上,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组董事余睿与多位行业知名投资人就新医改下IVD行业战略发展、投资及并购展开深度探讨。 本次论坛由CHC医疗咨询主办,华兴资本为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近300位来自全球IVD行业政、产、学、研、资、媒的高层精英从行业现状、政策解读、创新技术及投资热点等多角度共谋行业发展。这也是华兴资本携手CHC医疗咨询举办的2017年医疗健康领域系列峰会论坛之一。 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组专注于医药及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诊断及基因检测和移动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的研究, 在过去的10年内,成功完成了超过45个融资及并购项目,交易总金额超过13亿美元。 主持嘉宾: 刘道志 | 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发言嘉宾: 刘明宇 | 乐普医疗投资总监 陆勤超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姒亭佑 | 步长制药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 许静波 | 复星医药高级投资总监 余 睿 | 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组董事 钟 杰 | 迪安诊断战略投资总经理 以下是发言实录: 主持人: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设备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进口占垄断地位,设备怎样才能突破这一点? 许静波:体外诊断包括仪器和设备这两个主要元素,纵观体外诊断发展,从开始的时候手工操作,慢慢发展到现在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在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包括以前半自动生化到全自动生化,到流水线、半自动免疫、全自动免疫,现在微生物也要全自动。仪器综合了20多个甚至更多的科学综合的体系,我们以前技术力量薄弱,现在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慢慢我们也赶了上来,现在的全自动生化仪器中国已经有了,迈瑞、迪瑞做出来之后,价格相比国外降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测序仪器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在五年以内赶上国外还是很难。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亮点,在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二代测序仪器当中,我们能做,在试剂上、建库上也可能有一些作为,我们想寄希望于所谓的三代或者更下一代,做一个弯道超车。 姒亭佑:国内设备目前要超越进口设备还是比较困难的。三代测序部分现在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个是精准度,第二个是成本,因为Illumina成本还会下降,所以成本挑战还会比较大。在科研上,美国跟中国的系统还不一样,国内如果没有设备就没有办法有试剂盒,没有试剂盒就进入不到临床市场做科研。但有些在国际上不那么好拿到的样本,在中国样本数量上还是比较多的,在这上面我们的发展比较快速。 主持人:大家认为基因测序的终极梦想就是全民健康人群的测序,这个市场变成了消费者和健康人群。这个演变过程的驱动力是什么? 陆勤超:其实基因测序最开始是在科研服务上面发展起来的,后来延伸到临床应用上,像华大和贝瑞和康就是从无创产前基因测序方向切入的,后来又延伸到现在大家做的比较多的肿瘤套餐、肿瘤预测、个性化的用药、肿瘤的手术术后复发的预测。现在有一些公司,包括华大也在做一些心脑血管基因测序方面的一些产品。这些临床应用在大病种方向会有很多很好的应用,比如癌症领域,专门做肺癌、胰腺癌,各种癌种突破,这是非常有潜力的。最近有一些趋势是基因测序向消费者演变,美国红杉投了一家公司,主要做健康人群风险检测的产品,是针对个人基因组消费者的检测,消费者在家里采样,寄到公司,然后拿到报告的方式,很可能会越来越普及,我比较看好消费者应用方向,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演变。 主持人:现在化学发光进入了比较鼎盛的时期,产业未来的走势如何?现在还有没有投资机会? 刘明宇:化学发光现在属于过热。现在很多化学发光项目估值都是2个亿,其中一些还没有拿证。但它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化学发光未来是主战场,特别是进口替代的主战场,化学发光量很大。从我来讲有两条线,一条线是技术品牌,第二条线还是要看定位:一个是正面战场,你要跟罗氏等去拼,另外两个一个是体检,通量比较大,要求没有那么高,另一个是基层,对质量可靠性要求比较高。 我的观点是:与其去买这么贵的,还不如去找团队,也可以自己开发。因为化学发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晚一两年、两三年赚这个钱问题不大,重点是我们布局一个未来,现在乐普大概有49个IVD开发项目,接近20个是化学发光领域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策略。 主持人:在政策鼓励下,第三方外包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钟杰: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独立实验室发展了有将近60年了,发展到现在医学检测外包市场占了美国医学检测市场将近35%的市场比重。美国最大的独立实验室能够开展的检测项目,大概有4700多项。美国的医学检测外包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垄断集中的业态,目前有两家综合性实验室占了检测外包60%的市场份额。 中国回过头去看有三个发展阶段。从2003年地方实施标准到2009年实验室标准的出台,这个阶段是实验室萌芽阶段;2009年到2016年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外包跟资本市场接轨以及开始有小规模并购的发展阶段; 现在2017年,我能够感受到目前独立实验室慢慢开始分化了,大概分两类:一类是目前常规检测,发展方向是区域中心的趋势;另外一个是特检,随着基因测序、质普技术新的技术平台的发展,开始往特检实验室方向去发展。从整体来看,我相信随着前面三个政策的出台,在未来的6—7年里面,中国常规的实验室会迎来比较好的整合机会。另外,根据国外发展的经历,常规实验室跟特检实验室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分不开的,所以一些相对成熟的特检项目慢慢会变成常规项目,也有可能会出现并购的机会。 主持人:大数据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已经受到关注,请问从全球视野来看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方向是什么? 姒亭佑:关于测序部分,随着华大、贝瑞和康的上市,排序赛基本上形成一个定式了,后续最大的差异将会在大数据,以及针对基因生物试剂分析上面,我们认为这是未来的核心,因为设备大家都一样。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几个方向是目前可以走的:第一是药物改变和使用,现在美国也批了,不是对器官做靶向药物,而是针对基因做,这是一个巨大的红利。还有新的治疗方法,基因药物的分析和靶点,这都是目前相对比较空白的,我们认为这是未来一个方向。 大数据是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向,现在数据还不足够用到AR,但是大数据的分析、经营的表型、分类分型,我相信未来有很大的成长。所有的投资都是在谈未来,如果你纯粹只是在创业,再回去做贝瑞的商业模型,我认为已经过时了,所以各位可能要考虑新的商业模式。 主持人:IVD和精准医疗投资目前到底热到什么程度,是发烧了吗? 余睿:基因测序、基因诊断领域的投资去年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自己内部做的一个研究显示,基因诊断、基因测序领域,无论是融资的数量、融资的金额,都占到整个诊断行业总融资量的一半以上。 这个领域是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热点中的热点。 去年为什么这么热?因为进入资本市场的钱越来越多,所以要融资的公司也越来越多,从2013年开始,有几百家做基因诊断的公司诞生,我们看到今年相比去年肯定是冷却不少,很多投资机构认为中国的基因诊断行业存在较大的泡沫,只是大家对泡沫严重程度的看法可能不一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现在各个公司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大家做的产品好像都差不多,估值非常高。 谈到热度,如果以去年为标杆100%的话,今年上半年我认为是降到了60%—70%的样子,但基因诊断技术毕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进步,还是有可能产生巨大的breakthrough,所以热度还是会有,只不过投资人会趋向于理性,不会疯狂地抢项目。 主持人:谈一谈IVD的并购。 刘道志:IVD是一个特殊行业,现在有几十家上市公司,但是集中度比耗材、设备都要低。IVD行业最后一定是集中的趋势,现在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集中机会?主要的困难是大家想并购的时候估值太高,确实超出了客观规律,假如回归正常价值,应该是非常好的并购机会,大公司并购一些中小公司。这个机会是不是到来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像乐普、迪安一直在并购,但是仍然挡不住上市公司一波一波的上市,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我感觉不会超过5年,集中度就会在IVD领域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