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保健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来自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01~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从1870亿美元增长到35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8.35%,而同时期,国内医疗器械年均增长则高达23%。2013年前10月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规模达到141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预计比上年度增长21.19%。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西风压倒东风”,国产医疗器械竞争乏力。
高端市场“西风劲吹”
据有关权威统计数据,目前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我国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元以内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并不多。大批企业仅从事低端耗材、医用辅料以及低端设备生产,竞争很激烈。
一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总经理告诉笔者,走进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中高端医疗器械基本上都是“洋面孔”,而且部分实力较强的二级医院也紧随其后,刮起医疗器械“洋风”。如今医院有90%的心脏起搏器、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90%的高档多道记录仪、60%的睡眠图仪均为进口产品。中高端医疗器械为何能够在医院“大展拳脚”,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几年医院上等级,很多医院不惜花重金从国外进口高档医疗器械。
二是高投入谋取高回报,因为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收取病人的诊断费用一般也较高,因此在一定时段内能够收回设备投资的资金。尤其是医疗服务收费不平等的价格政策制约了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的成长。有关部门在制定医疗器械使用收费时忽视了技术性能,而笼统地规定国产医疗器械收费低于同类进口产品。这对于已经商业化的医院来讲,无疑如同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将医院的采购行为首先指向了进口医疗器械,国产医疗器械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攀比心理,有些医院根本不需要大型高档医疗器械,但是看到兄弟医院添置了高档设备,不顾需要与否,也想方设法进口医疗器械,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
当然,有些高技术的医疗器械国产货技不如人,确实需要使用进口货。
不可否定的是,在医疗器械科研、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国外医疗器械巨头遥遥领先于本土企业。统计显示,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是强生、西门子、GE医疗、美敦力、百特医疗、飞利浦医疗、波斯顿科学、碧迪、史赛克、贝朗医疗,2004年这10家公司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34.5%,2010年增长到44.8%。
低端市场外资渗透
毫无疑问,在医疗器械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尽显尴尬之态。在中端市场,跨国医械巨头早已虎视眈眈,与国内医械企业争夺市场。
由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国内低端医械市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本土企业的天下。然而,随着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扩容,过去在医械低端市场占优的国内企业如今也面临挑战。
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外资企业在保证中高端医械市场的情况下开始向低端市场渗透,甚至进军三、四线城市,进入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以飞利浦为例,该公司基础医疗业务主要关注二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目前在各地有120名工程师,接下来将直接在三、四线市场招聘更多的人才。
根据今后医改趋势,国家将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改的方向是回归公益性、立足保基本,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基层看病报销比例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市场空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全国有5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医械低端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放在医械生产企业面前,中外企业为占得更大的份额,很可能会展开激烈的“贴身肉搏”。
“中不敌洋”亟待自强
造成医械“中不敌洋”的原因何在?除了医院爱“洋”嫌“土”原因之外,国内医械企业本身“腰板”不硬是关键。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械产品有了长足进步,从基本空白发展到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研力量弱已经成为国产医械企业发展的“瓶颈”。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械生产企业14928家,总产值为180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约1200万元。而且,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达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有10多个注册证。国内医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在医械零售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国内销售医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械店。
有专家认为,由于医械工业涉及生产技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的尖端技术,我国在这些新兴工业方面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太大,使得我国医械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以及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仍是最大的“瓶颈”,国内医械高端市场难觅国内企业的踪影。国外医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医械企业新品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的1%左右。
面对国产医械全方位的落后,业内专家曾多次呼吁,国产医械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奋起直追,须“强身健体”。国外大型医械制造商人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如西门子医疗器械部拥有2.4万名员工,在10个国家设有23家生产基地,生产7500多种器械,每年都投入2000名科技人员及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其实力是我国医械企业难以达到的。因此,国产医械企业必须做强做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优质的产品与洋产品抗衡。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填补市场空白,以正规战与迂回战相结合的方法,保住原有市场,并逐步拓展新市场。同时,应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冲击国际先进水平实力的研发队伍,在医、工结合上下功夫,培养出一批受过良好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主管部门已开始重视这一点,四部委出台了“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由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计委联手拟定的“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重点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等。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则有望获得优厚的补贴——千万元级以上的扶持资金。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来源:医药经济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