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以多种数字传输方式,通过多种核心技术和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师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完成远程咨询、诊治、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任务等。本文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远程医疗系统上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 1.远程医疗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远程医疗发展状况 远程医疗萌芽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测心电图和宇宙飞行中对宇航员进行医学保健遥测和监护,国外已有近60年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较缓慢;第二代,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通信和电子技术的不断提高,美国和西欧国家在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第三代,目前正处于远程医疗的快速、全面发展时期,成熟的项目商业化,已经在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国内远程医疗发展状况 我国远程医疗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迟,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远程医疗的核心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二十多年的远程医疗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尝试发展的阶段,主要通过一些远程的手段达会诊咨询目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7月中国金卫医疗网络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规范化、实用化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涌现一大批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实体单位和服务模式。 2. 远程医疗的核心技术 2.1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远程医疗所处理的医学信息,包括高分辨率的静态和动态图像、声音、文字、生理参数和辅助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合理地储存于存储介质中。远程医疗系统采用Internet技术,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以支持分布式并发和多媒体处理的基于SQL的数据库作为主要的后台数据服务器,用以存放病史资料、医学信息及管理信息,将患者信息储存在患者方的计算机中,通过传送软件传送信息,自动存入专家端的数据库中,双方可随时调用患者的各种信息,并为患者信息的检索、统计、维护以及安全性提供保证。 2.2 电子病历技术 电子病历的发展是远程医疗中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它是将传统的纸质病历完全电子化,提供电子存储、查询、统计、数据交换传输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电子病历不仅包括了纸质病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其完整的资料数据处理、网络传输、统计分析等是传统的纸张病历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国内远程医疗会诊及国际间的交流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电子病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2.3 网络技术 互联网是一个实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加之卫星通讯的不断发展,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开辟了另一渠道。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采用多种通信网络,如宽带多媒体异步通信网(ATM)、卫星网、公共数据网(DDN, ISDN)等,目前,最理想的是ATM,动态图像的质量达到电视效果;卫星通讯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特别是可移动性强,尤其适合野战部队使用;DDN, ISDN加快了图像传输速率,提高了会诊质量,但还不能完全胜任远程医疗的各种服务。 2.4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医学图像信息在患者信息中一般占有重要的比重,而且信息量大,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是远程医疗技术中的难点。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油然而生,即PACS技术,而且同步出现了DI-COM 3.0(国际上医学影像设备图像传输接口的标准)。PACS系统,以DI-COM 3.0的格式采集医学图像,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将医学图像传送到服务器中,专家随时随地可以上网调阅患者的各种影像资料,极大的帮助医院简化和加速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和共享使用。 2.5 视频会议技术 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使得远程医疗迅速发展。1996年,新加坡CRE-ATIVE LAB.的SHAREVISION PC 3000视频会议系统能较好地利用模拟电话线传送音频与视频信号,基本满足远程专家会诊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符合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H.320、H.323、H.324,并且支持ITU-T的T.120多点数据会议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适合带宽范围为14.4~384KB,使远程会诊的质量大大提高。 3. 远程医疗的主要内容 3.1 远程医疗咨询 远程医疗咨询是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方式,求医者与医生之间通过已经逐步普及的E-mail建立联系,进行健康方面的咨询更快捷、更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网站设立了相关栏目,邀请一些医生“网上坐堂”,即公布其E-mail地址,以便于求医者与之联系。就目前来看,这种方式的效率往往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不太及时,并且这种方式所交流的信息量太少,对于一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3.2 远程会诊 通过网络,专家既能及时获得病史、检验报告和各种影像资料,又可以观察患者,并与患者对话;既可以与现场的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且可以指导与观察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使得那些在传统会诊中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迎刃而解。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可以及时得到专家的会诊咨询服务,可以大大改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3.3 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可以使得医生亲自对远程的患者进行一定的手术过程操作。也就是说,医生根据传来的现场影像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来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的动作。就如把“内窥镜”与“器械”的长度变得更长了。当然,这种手术对专家的操作技巧与相关设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世界上首例实验性远程手术已经在1999年进行了。 3.4 网上医疗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抽取一定的计算模式,建立一定的运算模型,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并能对进一步的新资料(输入)进行处理,得出符合其知识结构的结论(输出)。在医疗领域,已经有一些特定的专家系统能对病人的信息进行“诊断”和提出医疗建议了[6]。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专家系统迟早会被搬到网上,为广大求医者提供初步的医疗服务。当然,这种专家系统是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作用的。 4. 远程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远程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远程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上服务的安全性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许多技术标准和临床标准都未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美国医学会(AMA)和美国远程医学会(ATA)已经制定了一些行为规定,但尚不完善[7]。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技术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5. 远程医疗系统的前景展望 远程医疗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高新科技,已跨越国界和时空,对医疗保健改革产生巨大现实的影响,它的意义在于打破地域界限,既可以使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又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可以提高医学自身的水平,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它无疑将极大促进医疗和保健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远程医疗系统将在多种通讯线路并存的情况下,向移动性、多样性、实时性方向发展,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