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88|回复: 5

[分享] 美国限制多项科学仪器技术出口,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与欧美还有多大差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科学仪器行业是一个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用于科学研究、实验分析、检测测量等领域的仪器设备的产业,它涵盖了从基础的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到高端的核磁共振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众多产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探索微观世界、分析物质成分与结构、监测环境变化等不可或缺的工具,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科技和工业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组成部分。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5630174512377894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地宣告:“尽管封锁吧,哪怕是十年八载,待那时,中国的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中华民族连死亡都不畏惧,难道还会被些许困难所吓倒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目前拥有“”、“威尔泰”、“WELLTECH”三个注册商标,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8月2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058。
2025年4月,上市公司威尔泰(002058)一纸公告引发行业热议——公司拟将旗下自动化仪器仪表业务资产组出售给紫竹科投,彻底剥离这一长期亏损的业务板块。尽管威尔泰的压力变送器和电磁流量计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受市场格局制约,业务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成为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沉重包袱。
仪表行业曾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支撑,但如今,像威尔泰这样的老牌企业为何选择“断腕求生”?行业面临的低端内卷、高端失守、利润萎缩等情况该如何解决?


01.威尔泰为何“抛弃”仪表业务?

1.仪表业务成业绩“拖油瓶”,年亏损超2000万!

威尔泰的仪表业务主要包括压力变送器、电磁流量计等产品,下游客户集中在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工业领域。然而,近年来,该业务持续亏损:
—2022年:营收7577.09万元,净利润-2229.30万元
—2023年:营收8346.29万元,净利润-1870.98万元
—2024年1-11月:营收6316.73万元,净利润-2097.33万元
2024年全年,威尔泰预计净利润亏损1600万-2400万元,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如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数据触及深交所相关规定,公司将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同时,披露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显然,仪表业务已成为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包袱”。
2.行业竞争加剧:低端内卷,高端难突破

威尔泰在公告中直言,仪器仪表业务长期面临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
—低端市场:国内厂商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导致毛利率持续下滑。
—高端市场:仍被国外品牌巨头垄断,国产替代进展缓慢。
这种格局下,威尔泰的仪表业务既无法在低端市场盈利,又难以在高端市场突破,最终只能选择剥离。
3.转型新能源:押注锂电池材料赛道

在出售仪表业务的同时,威尔泰正积极收购紫江新材40%股权,进军锂电池铝塑膜领域。紫江新材是国内铝塑膜头部企业,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这一战略调整意味着威尔泰正从传统工业仪表制造商向新能源材料供应商转型。



02. 仪表行业的“内卷”困局:为何越来越难?


威尔泰的退出并非个案,而是整个仪表行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1.下游需求萎缩,传统工业增长乏力。

仪表行业的核心客户——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投资放缓的挑战。例如:
—钢铁、建材等行业受房地产下行冲击,新项目减少;
—石油化工行业受新能源替代影响,部分传统产线收缩。
2.低端产能过剩,价格战愈演愈烈。

国内仪表企业大多聚焦中低端市场,产品技术门槛低,导致:
—中小企业靠低价抢单,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竞争,进一步恶化行业生态。


3.高端市场仍被外资垄断,国产替代道阻且长。

尽管国家鼓励高端仪器国产化,但核心传感器、芯片等仍依赖进口。例如:
—高端压力变送器市场,外资品牌占比超80%;
—电磁流量计的高精度型号,仍由艾默生、E+H等主导。
03 .企业的出路:智能化、高端化or跨界转型?

威尔泰的选择是“跨界转型”,但对于仍坚守仪表行业的企业,未来该如何破局?
1.向智能化、物联网方向升级。

—工业4.0需求:智能仪表(如带AI算法的流量计、无线传输的压力传感器)正成为新增长点。
—案例:部分企业已推出“云+端”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增值服务提升利润率。
2.聚焦细分赛道,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特种仪表:如核电、半导体、医药等高端领域,技术壁垒高,利润更优。
—定制化服务:针对特定行业(如氢能、储能)开发专用仪表,避免同质化竞争。
3.抱团整合,行业洗牌加速。

—未来几年,中小仪表企业可能面临并购或退出,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头部企业可通过收购技术团队或专利,快速补足高端短板。
威尔泰剥离仪表业务,是传统工业仪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一个缩影。在低端内卷、高端受制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么向智能化、高端化突围,要么像威尔泰一样跨界转型。未来,仪表行业或将迎来“大洗牌”——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而能抓住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机遇的公司,则可能迎来新一轮增长。“不破不立”,威尔泰的“断腕”或许只是行业变革的开端!



威尔泰“抛弃”仪表业务,关于国产仪器,您有何想法,还请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威尔泰“抛弃”仪表业务,国产仪表该何去何从?关注我,微信搜索【仪器分析与应用】,了解更多水质监测知识及仪表选型:
品牌推荐

品牌推介|进口仪器制造商—横河电机YOKOGAWA
品牌推介|进口仪器制造商—哈希
品牌推介|进口仪器制造商—哈美顿Hamilton
品牌推介|进口仪器制造商—恩德斯豪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说吧,单就测量和计算原理上看,有些技术指标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某些仪器就是有脸标注那么一个指标。例如把比较器的理论解析度标注为整个仪器的分辨率,然后又用典型的频率响应覆盖仪器整个的频率范围,这样得到的指标,谁也不敢说你达不到。
尤其是使用者,往往只会用到其中一种组合,缺乏参比的前提下,测量误差和模数转换误差叠加之后,既不会超过各器件的分辨率极限,更是远小于实验所需的精度要求,于是大家就像购买奢侈品一样,用不上、不敢用,但就是觉得好用、买的值。如果加上低一档的仪器参照,就会发现,一方面,实验不需要这么高的精度,另一方面,实验条件本身带来的误差远高于测量和模数转换误差。
然后就是溢价。把仪器按配件拆解开来,然后去国内采购比价,就会发现硬件溢价高得可怕。尤其是在仪器使用者不熟悉、不重视的那类指标上偷工减料,比如使用回收材料制作日常接触的按键、旋钮、线材,这是龙头厂商经常干的事情。殊不知,这类材料疲劳寿命极低,长期使用渗出杂质超标,而更换后往往又需要重新校准仪器,但使用场景不允许频繁停机,结果就是越用越错。
最后是服务。实验室仪器的采购费用中,安装和调试服务的比例相对过低,或者说生产商和代理商没有专业的现场服务能力,间接导致各类文章中,不说自己用了某牌某型仪器都不好意思发,却丝毫不敢提仪器使用的环境和详细技术条件。
成果到处灌、文章满天飞、经费拿到手软的年代,仪器市场的这些问题,大家可以不那么在乎。而如今这个阶段,日子没那么好过了,竞争的结果,自然就是逐渐挤出市场中的水分。
那么怎么维持住营收水准,资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限制竞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限制出口非但不能拉开代差,反而是纵容厂商的虚标、溢价和脱实就虚。
至于使用仪器的广大研发人员,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国内生产商可能也不会直接受益,仪器后市场倒是有可能发展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挺大的,我看过很多医院、精密制造的实验室,从质谱仪到电子显微镜,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有些领域没能超过西方,最典型的就是光学,这个学科上到半导体,中到摄像头,下到望远镜,是大量国防和军工的关键性基础产业。
       欧美在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优势源于数十年的基础研究积累。美国赛默飞世尔、安捷伦等企业在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高端设备上的技术垄断,本质上是其在材料科学、量子物理、精密光学等基础学科长期投入的结果。
我们中国虽然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专利质量和原创性还略显不足(大部分是仿制优化),核心技术如高精度传感器、电子枪等仍依赖进口。以电子显微镜为例,全球 99% 的市场被赛默飞、蔡司等 5 家欧美企业垄断,国产设备在分辨率(如 1.5nm vs. 0.5nm)和稳定性上仍有极大的差距,这也限制了诸如材料工艺的大规模突破进度。
      而且,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呈现高度集中化,前 20 强企业中美国占 8 家、欧洲 7 家、日本 5 家,中国企业无一上榜。在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高端细分市场,欧美企业占据 90% 以上份额,国产设备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


      从产品构成上看,科学仪器的核心部件如真空泵、精密光学镜片、探测器等,长期被德国普发真空、日本浜松光子等企业垄断;高端科学仪器的数据分析软件(如质谱数据处理、显微镜图像分析)多由欧美企业开发,国产软件在功能丰富性、计算效率和用户体验上存在差距。
       这种软硬件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在国内没有厂家愿意投入巨资进入相对小众的科学仪器市场,国际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远超中国同行。赛默飞世尔每年研发支出超 65 亿美元,而国内头部企业如聚光科技、禾信仪器的年研发投入仅数亿元人民币。更准确的说,不愿花钱的原因,也在于缺乏商业渠道,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国产仪器的信任度不足,倾向于采购进口设备以确保数据可靠性、
       在关键指标上,国产仪器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显著代差。比如,国产质谱仪的灵敏度普遍在 ppb 级(十亿分之一),而赛默飞的 Orbitrap 系列已达到 ppt 级(万亿分之一),且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关系到生物医药水平的高端流式细胞仪方面,美国限制出口的高参数设备可同时检测 50 种以上细胞标志物,而国产同类产品仅能实现 20-30 种,且数据准确性和重复性不足。这些差距直接影响科研效率,还耗费大量外汇,国内大部分重点高校实验室在基因编辑、蛋白质组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仍高度依赖进口设备。
       不过,美国 2025 年 1 月实施的出口管制,将高参数流式细胞仪、液相色谱质谱仪等纳入限制清单,直接影响中国在生物制药、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升级,但也给了我们中国企业发展市场的机会,通过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和市场驱动,中国有望在未来 5-10 年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但要全面缩小差距,仍需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产业链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这场技术博弈的胜负,不仅关乎科学仪器行业的兴衰,更将深刻影响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肯定差距很大,甚至有些仪器我们根本就是零。或者是精度 可靠性差距巨大。我是搞金融的不直接接触这块,但是相关人员和报告都是接触过的。现在咋说呢?如果否定中国的科学仪器行业,这个不公平。因为咱们的确是后发,有很多技术壁垒没有突破。关键问题在于商业行为,很多科研仪器市场并不大,整体规模有限。你投入研发吧 这点市场连本都回不来。没有外力作用,例如国家补贴帮扶。真的没啥动力!!!费力不讨好。所以 大家发现对这个行业其实关注度并不高。这是ds给的市场规模答案,国内国外 小二十几家企业挤在里面!!!


          我们国家已经拿出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高端市场一直是国外企业把持。美国是急中国所急,把这块禁止了,给国内企业流出了发展空间。在此 感谢 美国 感谢 川建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