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78|回复: 0

[分享] 动态血糖仪这么好的东西,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最近病房收治了一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孕妇,浏览了她的病史后,我不禁问她“你前期糖耐量就提示妊娠期糖尿病了,医生肯定嘱咐你回去好好控糖,你怎么还把自己搞出个酮症酸中毒?你知不知道酮症酸中毒会胎儿影响脑神经系统发育,很危险的”
她懊悔不已,“怀孕之前身体非常健康,也就没把妊娠期糖尿病当回事,而每天扎手指测血糖太遭罪了,吃降糖药又怕影响胎儿健康,怀孕了吧胃口还不好总想吃口甜的,然后就这样了……”


出院前我们交代她,接下来务必要严格控制饮食,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实时监测血糖,如果再控制不好血糖就只能终止妊娠。
她听后一脸难以置信“这么严重啊,还有动态血糖监测仪是个啥?”
不是吧不是吧,动态血糖监测仪这么伟大的发明竟然还有人不知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糖尿病人,21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应该就是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上市及更新。


在动态血糖监测仪发明之前,用的是普通血糖仪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来检测血糖,一般糖尿病患者需要检查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睡前7个时间点的瞬间血糖。很多人都受不了频繁针扎的痛苦,所以做不到一日七次测血糖。而且瞬间血糖容易受运动、饮食、药物、情绪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曾经有这样一个患者,糖尿病史十余年,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家中自备末梢血糖监测仪。患者通过自我监测发现,平均血糖不高但空腹血糖高,且晚餐后2h血糖普遍低于晚餐前,患者平日里还有晚上不踏实、失眠多梦、心悸心慌的症状。


来医院就诊后,专家判断她可能存在夜间低血糖,非常危险,因此建议她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24小时波动情况,以诊断夜间有无低血糖。通过一段时间的血糖监测,果不其然,该患者每天凌晨出现低血糖,但本身无明显典型症状。
这种无症状低血糖对患者危害非常大,会诱发快速有致死风险的心律失常和心衰,尤其是对高速驾车或高空作业人员形成风险。临床上有句话叫作“高血糖不会马上死人,低血糖马上死给你看”。
这位患者很幸运,在发现夜间低血糖症状后,专家调整了它的晚餐前胰岛素用量,夜间低血糖现象得以纠正。


但是还有很多患者存在低血糖情况,且未被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血糖监测发现,未被察觉的低血糖发生率高达46%,其中近43%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非常隐匿且危险。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动态血糖监测仪了。
动态血糖仪是在身体的皮肤上固定一个传感器,然后通过无线血糖仪来控制传感器,可以手动,可以设置自动来测血糖,血糖值就会反馈血糖仪上。
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传感器也是需要侵入人体的,但是基本上没有痛感,而且只需要扎一次针。动态血糖监测仪置于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中含有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再由葡萄糖感应器发射到分析软件,转换成血糖值。这个值会和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相比会滞后十分钟左右,但是基本上也不会影响到医生治疗的决策。且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全面地连续监测全天的血糖水平,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还可以探测到常规监测技术无法探测到的隐匿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胰岛素泵让我们减少注射次数一样,动态血糖监测仪也让我们减少了测血糖的次数。有了动态血糖仪,我们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每天扎好几次手指测空腹,饭前,饭后以及睡前的血糖。
前文我们说了糖尿病患者隐匿高/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接下来再给大家讲讲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几个隐匿高/低血糖点—黎明现象,苏木杰现象,餐后高血糖现象
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现象一般是由于患者晚餐前用药量较高,从而导致了血糖代谢过多,到了夜间出现低血糖。而黎明现象则恰恰相反,一般是由于患者晚餐前用药量低,用药过早,或所用药物药效时间过短,从而导致患者夜间血糖正常,可在黎明时分出现高血糖现象。


苏木杰现象则是两者的结合,夜间和黎明的血糖都不正常,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这两种现象都对身体有不小的损伤,黎明现象重复、频繁发生后,会导致患者神经、血管、身体器官受损,而苏木杰现象的损伤则是夜间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综合。
如此看来糖尿病患者真是太难了,除了要严格控制饮食外,用药也要非常精准,用多了不行用少了也不性行,用早了不行用晚了还不行。而把控用药量的关键,一定要看全天的血糖变化,只测几个时间点的数据则远远不够。


如果把指尖血糖监测比喻为拍照(是点数据),那么持续葡萄糖监测就是录像(是连续数据)。在没有持续葡萄糖监测应用之前,很难检测到午夜、凌晨,黎明这些时间点,相比之下,持续葡萄糖监测无痛,不影响夜间睡眠,能连续动态地反映血糖水平,可以完美避免指尖血糖监测的弊端,对于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和用药指导,动态血糖监测仪真的是十分有必要了。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是该糖尿病患者操心的,跟你没关系的话,那么我就再给你讲讲餐后高血糖现象,可以说和当代大部分人息息相关。
单纯餐后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血糖峰值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人进餐后0.5~1h血糖达峰,正常值<7.8mmol/L,而餐后高血糖患者>7.8mmol/L。这种现象常常见于糖尿病预备役,也就是还没被发现糖尿病的正常人。
临床上遇到很多患者空腹血糖完全正常,但餐后血糖值却超过7.8,甚至会超过11,他们都不肯相信自己是糖尿病。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给我看他脖子上的疖,看到他发的照片,我最关注的不是红肿发炎的疖,而是他脖子上这一圈圈的黑棘皮。


我赶紧询问了一下他的血糖情况,他很自信地告诉我,他刚在体检完,血糖很正常没问题。
然后我就问他查的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之前有没有检查过餐后血糖,日常有没有尿频、口渴、心慌、心悸、多汗等症状,体重腰围正常吗?
他瞬间就慌了神,说的这些症状他几乎都有。在我的建议下,他去医院做了一个OGTT,被确诊糖耐量异常,打那开始,就严格控制饮食和糖摄入,监测血糖变化,并将按时运动也提上了日程。
我之所以对这个黑棘皮这么敏感,就是临床上见过太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她们绝大部分都有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具体症状就是餐后血糖高、黑棘皮、肥胖、高雄血症。而现实中,还有很多餐后高血糖患者而不自知。尤其是肥胖、腹部脂肪堆积、pcos人群,几乎人人都跑不了。
高血糖的诸多危害我相信大家也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包括血液循环障碍、心脏和肾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病负担等等。而餐后高血糖就代表着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处在高血糖状态,因为我们一日三餐,早中晚之间的间隔大概是每餐3~4个小时,都算餐后状态,真正空腹的时间只有晚餐消化完毕后的夜间睡眠时间。
对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时候比监测空腹血糖更重要的多,因为前面已经说了,这类患者可能空腹血糖并不高,但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反映控制饮食和服药后的综合治疗效果,便于指导饮食和药物治疗,这个意思就是说各位最好有一个自己家用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且最好是动态血糖监测仪,方便全天候随时随地的餐后血糖监测。毕竟有些人的餐不只是正餐,还有零食、点心、水果下午茶和夜宵。


动态监测系统主要由一个感受器,一个发射器,一个接收器三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双重保留血糖数据,方便看医生的时候拿出过往数据给医生参考,这些资料对掌握自己的病情控制情况、调整药物非常有用。


另还有一个app,通过蓝牙接收的方式就可以监测数据了,也可以随时看到血糖曲线,每3分钟就会更新一次血糖数据,超过或低于设定值就会发出异常报警,预防意外发生。


感受器十分小巧,电极&胶布搭配使用不宜过敏,防水放防尘,洗澡的时候也可以佩戴使用。


很多人都觉得测血糖是该去医院做的事情,每几个月去医院买一次降血糖的药,顺便测个血糖就行了,而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测血糖的意识。在我接触过的几百个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人一年测血糖的次数不超过三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查出糖尿病的时候测了一次血糖,然后就一直闷头按时吃药再也不关心血糖变化。2013年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血糖监测使用率只有5%,而在美国则达到了95%。
很多初患病的糖友在一开始都会很担心血糖控制不理想导致病情严重,于是他们在监测血糖前往往格外注意,要么过分节食,要么在感觉良好时才监测,这样测得的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根本不能反应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血糖会根据你的饮食、心情、运动情况随时波动,特别是一到秋冬季节,寒冷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加上运动量减少,血糖很容易波动,随时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和调整药剂种类、剂量,这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患者、怀疑有“黎明现象”、怀疑有苏木杰现象、经常发生黄昏现象、晚黄昏现象(黄昏现象就是下午没加餐,晚餐前血糖比午餐后血糖升高超过2mmol/L;晚黄昏现象就是晚餐后没加餐,睡前血糖比晚餐后升高超过2mmol/L。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都非常有必要佩戴动态血糖仪。只要调整好药物和食物的匹配剂量和用药时间,就不再出现忽高忽低像过山车那样的血糖。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组. 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 (征求意见稿) . 药品评价. 2019;16(7):3-12.
2. Xu Y,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310(9): 948-959.
3. Yang W, et al. Acarbose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as initi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n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2(1):46-55.
4. Chiasson JL, et al. Acarbose for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STOP-NIDDM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2002;359(9323):2072-2077.
5. 贾伟平等.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10(1): 4-67.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13452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