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于3月开业,届时它将成为上海第一家与国际接轨的非公综合性医院。记者提前探访这个“新生儿”,已能嗅到不同“血统”。它们正构成上海医疗界的一股“独特生态”,将与公立医院构成竞争,还承载上海医改“试验田”的角色。 试行多点执业 除了吸引了30多位沪上三甲医院高年资医生,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最近还与8家三甲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邀请传统“医老大”的王牌学科团队前来出诊,走出“多点执业”试点的第一步 提倡以技养医 按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定位,医生每日就诊人数十分有限,换言之,医生不可能“开药跑量”,而只能通过医疗技术赢得收入——该院对医生的考核也倚重“以技养医”,让医生凭真本事吃饭 引入社会资本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是申城第一家与国际接轨的非公综合性医院,并且是国内首家采取“建设、管理、使用”分离运营模式的医疗机构,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作为运营方推出专业管理措施 “多点执业”,打破三甲医院垄断名牌医生的格局;“以技养医”,突破“以药养医”的沉疴;社会资本办医,好医院不止姓“公”……康新公路上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还没开业,已让外界感觉“弹眼落睛”。 “我们是穿新鞋,走新路。”在三甲医院奋斗多年后主政这座新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如同一个踌躇满志的创业者。 值得注意的是,他口中的“我们”不止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而是国际医学园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渐次入驻的高端医疗机构。它们正构成上海医疗界的一股“独特生态”,将与公立医院构成竞争,还承载上海医改“试验田”的角色。上海走在全国前列大胆引入这批“鲶鱼”,意在深远。 “酒店式医院”提包入住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于3月开业,届时它将成为上海第一家与国际接轨的非公综合性医院。记者提前探访这个“新生儿”,已能嗅到不同“血统”。 乳黄色的大理石地面,胡桃木的家具,足有三四层楼高的大堂,以及无处不在的舒缓轻音乐……走进医院,有置身星级酒店的错觉。 推开病房,拖鞋、保险柜、洗漱用品一应俱全,在医院的构架体系中设置“客房部”,实属罕见。这个部门将每天清扫病房,更换用品,如此“酒店式医院”让患者可以直接提包入住。“我一直有个理想,打造一个‘患者满意就医’的医疗理想国。”在上海三甲医院奋斗多年,张澄宇正努力让自己此前没法实现的医疗理想“落地”。 与传统公立医院不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国内首家采取“建设、管理、使用”分离运营模式的医疗机构。其中,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被选定作为医院的运营方,专业性的苛刻可窥一斑。比如,业务诊室数量的确定就很有讲究——每个病人的看诊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每位医生全天的看诊上限是30人,未来全部118个诊室的日接待能力约3540人次;按国际通行的门诊与住院转换率30∶1来换算,配备15个手术室,相应地配建50个重症监护病房。 “多点执业”打造“超级医院”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其余股份由8家社会资本股东持有。“国资资本稳定,注重长远,不急功近利;民营资本灵活、目标明确,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开拓精神,两者正好有机互补。”谈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张澄宇一脸兴奋。 尽管不姓“公”,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无疑将挑战传统观念——“医院总是公家好”。自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向全国发出招贤榜后,已收到10000多份简历,目前,已有30多位来自上海三甲医院工作8年以上的高年资医生“跳槽”。而按照百汇的管理模式,医院主要配备麻醉、影像、检验、病理、药剂等辅助人员,诊室更多将向全国甚至全球医学大家开放。 最近,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长征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胸科医院共8家上海三甲医院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合作的一条重要信息是:这些传统“医老大”的王牌学科将走出“多点执业”试点的第一步。比如,瑞金的血液肿瘤科、九院的整形外科、仁济的消化内科、长征的骨科团队等将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出诊。 “如果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比作一个球场,上场踢球的至少是沪上球星,或者是国脚。”张澄宇直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打造一座“超级医院”,汇聚三甲医院大牌医生。 在业内看来,上海引入社会资本快速兴办现代医疗服务业,并且,在政府引导下逐步放开公立医院医疗专家资源,仅这两点突破就具有划时代意义。“打破公立医院对专家的垄断,将盘活专家资源,面对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这将有增量效果。” 引导社会办医释放鲶鱼效应 业内的嗅觉的确十分敏锐。去年春节后,上海市政府印发由14个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支持社会办医。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引导,而不再是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让业内直呼,社会资本办医的“春天来了”。 在此期间,上海在政策层面的“放闸”力度在全国堪称魄力十足。目前,在国际医学园区内,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外,质子重离子肿瘤医院、同济宝隆医院、伊丽莎白国际妇产医院等数十家中外合资的高端医疗机构已确定入驻。另一边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工程将在2015年陆续建成,确定入驻医院有10余家。 这两大医学园区将成为上海医改的两块“试验田”,除了医改呼声中最高的“多点执业”试点外,还包括充当公立医院剥离“特需医疗”的接盘者。在业内看来,这是上海要啃的一块“硬骨头”——将特需医疗放给高端医疗市场,切实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高端医疗并非意味着奢侈,遥不可及,而是满足大众多样化医疗需求,好比大家有时选择公交出行,有时叫出租车。”张澄宇并不讳言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医疗实体将与公立医院构成竞争关系。而在业内看来,这群“鲶鱼”还将“反推”公立医院改革。 比如,“以药养医”,按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定位,医生每日就诊人数十分有限,换言之,医生不可能“开药跑量”,而只能通过医疗技术赢得收入——该院对医生的考核也倚重“以技养医”,让医生凭真本事吃饭。 “如果说倒逼公立医院改革有些过头,至少这些新医院的服务理念、医生的薪酬分配制度会对公立医院改革有所触动。”医疗界观察者如是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