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75|回复: 5

[分享] 在医学大牛门下读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4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医学师徒关系和工科师徒关系还不一样,后者更像是雇佣关系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关系不紧,医学更像门派关系有传承有帮派属性利害一致关系密切。那么在医学大牛(起码是院士杰青长江这种,优青普通科主任小医院院长这类都不算哦)门下读研是怎样一种体验?顶刊随便发,帽子基金想要就要,与企业政界密切合作产学研结合,男女见了都爱,用人单位一看导师名字就绿灯?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7140257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半年的时间,就告别了学生时代,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我无数次期盼着这个时刻的到来。
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也包括我。
延迟开学的我,密切关注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注着每天早、中、晚的新闻。随着病毒的传播,网上出现了多种声音:对于吃野味人群的指责,对于病毒传播的恐慌,对于权威专家的敬佩……
我很庆幸生在了这样一个有担当的大国;听着那些敬佩已久的专家为民众普及预防病毒的措施,我心甚安。看着自己就读的学校和所在医院为抗击疫情所做的贡献,内心充满自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使命,此刻,不聚会、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隔离,就是每个普通人对于祖国的热爱。
但是,我的内心中也有遗憾,我想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我更明白,生命的意义从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有价值。作为祖国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只要岗位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义无反顾。而此刻,我作为一名医学生,听从学校和医院安排,安心做好份内工作,不断充实自己,就是对抗击疫情的最大支持!
同时,从事医学领域的我们更应该起模范作用,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医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身边人普及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知识,及时告知民众不要相信令人恐慌的错误信息。使命和担当从来不分大小,工作都应认真完成。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我们每个努力抗击病毒的普通人对祖国的热爱是一样的。
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是众志成城的一年,更是勇于拼搏的一年。
此刻,我依然对2020年充满期待,我期待着众志成城后的胜利曙光;期待着这场病毒过后的阳光普照;期待着我真正站在医生工作岗位的光荣时刻;期待着钟南山院士说的: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可以走上街头,不用口罩,繁华与共!
以信仰为中心,以热血灌溉祖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者别有用心啊
你可以钓鱼
起码得尊重下钓鱼的规矩
吃相难看又等着鱼上钩
个人建议把问题描述改改
不如直接说
我在医学大牛底下吃香喝辣的日子
满意了不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心里绝对还会想着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
我只想对题问者说句
恶心她妈给恶心开门给恶心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个知乎上大家可能看不上的在职MD(我博导就是我原来的硕导老师),老师提供了一些思路给我,我自己就想了些天马行空的课题(当然也是老板相关方向的),以为这样老师就会放弃我,让我放任自流做些轻松点的课题…结果老师直接告诉我,你这个方向全国只有XXX教授和我两个人在做,你那个方向全国有XXX,XX和我在做,这几个人我可以给你联系一下,但是你的实验设计不行,我得给你好好改改,免得出去让人看了笑话…
于是好几位做“孤儿”课题的教授们,都知道我老师有这么个博士…做研究不知道行不行,整天倒是光想一堆方向刁钻的课题…
我现在已经不敢偷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总体感觉:
就像是一滴水,遇见一片海。
<hr/>我是极幸运的人。
我的导师是业内公认的大牛。
我说的大牛,不是那种有多少基金,多少社会虚职,因为你在某个位置而被吹捧的大牛。
是那种,同行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并寻求帮助的大牛。
是可以为同行解决问题,补锅的大牛。
<hr/>退休前是阜外医院成人中心的主任。
重症心脏外科、瓣膜外科,特别是瓣膜成形领域的领航者,技术天花板。
在阜外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手术你去问问许主任,他要不给你做,在国内也就没人敢做了。
有过两次,全院外科会诊,意见是心脏移植,主任力排众议,说可以常规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
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本科生,在人才云集的阜外医院,能站住脚跟实属不易!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大家向前。
成人中心,在他做主任之前,整体死亡率5%,他之后,由于管理的进步,技术的规范,流程的完善,整体死亡率降至1%。
主任退休后,带我一起来到北大国际,作为北京地区的一家新兴体制下的医院,4年时间,手术近1000台。危重患者比例超30%,手术成功率98.6%。
可谓无人能及。
(2019年,央视《大家》栏目曾在我的协助下为老师制作了一期纪录片,反响强烈,且以纳入学习强国的视频内容。具体请看:)
《大家》 20190130 心脏外科专家 许建屏
<hr/>那么,跟随主任这十多年,从读研到工作,有怎样的感受呢?
首先,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他们对业务都有难得的精进态度,而且思路极其清晰。每台手术都会极其用心的准备。
你看着他缝针,一针一针的很自然,但背后都有着极其缜密的思考。
我是在他带着我做手术的时候感觉到的:
在主任的指导下做了两个瓣膜,一个搭桥,
看着是很简单的缝针,每一针怎么走,走多深,如何考虑和前后针的关系……他都讲解的异常透彻。
让我明白,原来看似正常的平淡无奇,其实都是深厚的积累。
魔鬼在细节!
其次,温和而有力!
主任是一个无比温和的人,这种温和,源于他内心的淡定与自信。
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事。他总是一种很淡然但很用心的态度。
他对每个人都很友好,即使是科里最不起眼的清洁人员,和他打招呼,他都会驻足并耐心聆听。而别人需要帮助,只要是他力所能及,他都会尽心去帮忙。有很多同行做不了的手术,都会推荐来找许主任,主任也都会尽力帮他们去解决问题。
台上遇见很紧急的情况,他一样是不慌不忙,无比沉稳。他总教育我“别着急,静下心来,事情总是可以搞定的。”
而更让我佩服的,是那种始终如一的心态!
我们的手术站的时间久,经常从早上干到下午甚至后半夜。我们经常会觉得浮躁,越往后越是精力不集中。
但主任就可以做到刚上台时怎样的状态,几个小时后依然这样稳定的状态……
这真的是很难能可贵的修为。
再次,不求名利,只做有意义的研究。
如今,很多专家喜欢做研究,那种看着很高大上,其实对工作并没有意义的研究。
以至于有些大牛,你问他某某成名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的时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主任不是只做手术,他也有想法,也有研究的态度。
不同的是,他研究的方向,都是自己在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是别人无法给予答案的痛点。
这种研究,切实而有意义。能踏踏实实的为很多患者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
但是,周期长,并不能带给他快速的名气与价值。
但他依然坚持,乐此不彼。
2011年,我硕士毕业,研究课题“二尖瓣成形中期影响因素分析”,在他的指导下,提出“左室扩张,特别是术后不能缩小的患者早期修复的失败率高,可能需要早期换瓣”(文章被协和医学院毕业论文收录),2017年时美国瓣膜病诊疗指南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我们早了整整6年。
2012年,主任说,升主动脉扩张不一定要置换,有些因为血流动力学的原因,是可以考虑成形的。
许多人反对,而他依然很坚持的做这个事。
2019年,最新的血管外科指南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我们早了整整7年。
病例的收集,时间的等待,临床研究的各种限制,可能影响了他成果的纸面化与具象化。
但不妨碍他有着极其精准的临床感觉与思维。



<hr/>所以,跟着老师读书,
其实并没有很大的科研压力,他也很尊重我们的喜好与意见。
他说让我们做研究,主要的精力不是花在研究本身,而且如何去寻找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
那种影响,如细雨润物。
悄悄的浸润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角落。
常常思维就会不自主的变成“这个情况,如果我是主任,我会怎么做?”
一个好的导师,绝不仅仅只是告诉你这个文章怎么发,这个课题怎么做。
那种博大的胸怀,精进而自然的人生状态,才是可以影响我们一生的东西。
如海导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问题中描述的那些情况都是有可能的,当然了,我要说的是另一种情况。
如果是硕士,现在的临床型硕士基本上就是规培三年,你选什么导师、选什么专业,本质上区别不大,到毕业你也大概率很少涉足本专业的领域,很少与导师接触,甚至有可能导师都不知道你是谁。
如果是博士,如果导师太牛,或者太忙,依然是有可能不认识你。你能跟二老板混个脸熟,就不错了。
曾经见到过一个搞笑的场面:
新员工入职,某研究生导师坐台上介绍新员工:“第一个,是xxx,第四个,是xxx,中间这两位,是我今年毕业的硕士生,你们叫什么来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