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对我个人而言应该是有一点发言权的。首先我谈下我自己的经历,毕业后在深圳某大型三甲医院上班两年,两年后辞职回自己家乡五线某三甲医院上班,去年考进基层卫生院上班。三换岗位,从事影像,病理和检验。
首先就病理来说,三甲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人量远远不是一个普通一个县医院可以来做比较的。病理是一门相当吃个人经验的学科,同一个普通病理HE切片,五个人可能会有五种不同的诊断结论。病理医师是靠着阅片量和病人的各种症状和影像,血液检查以及超声检查堆出来的经验。三甲医院由于名气加成,基本上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几乎可以碰到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大型三甲医院的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会明显高于小医院的诊断水平。再加上三甲医院容易吸引各个学科的专家,在一个有专家的团队的平台工作,对于经验的积累以及诊断的技术的提升是相当快的。而对于小医院来说,病理医师可能一整个职业生涯走下来,有些疾病的真实样本可能也就存在于书本,听说过但是没有真正看到过,碰到一个真实的可能第一时间的诊断思路不会就很明确的指向该病种。所以在病理这个行业,三甲医院的病理医师和小医院的病理医师的水平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且大医院开展的免疫组化项目大多都比较齐全,甚至还能开展分子病理来加以排除诊断的干扰选项,所以病理报告来说三甲医院会更权威一些。
影像学就比较均衡,影像学除了看片医师的阅片量和经验以外,对于仪器的先进性也有很大的要求。仪器拍出来是否清楚直观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仪器拍出来模糊或者是位置不对,再牛逼的影像医师也看不出所以然。影像不同于病理,病理是研究细胞的,同一个细胞不同水平的人看出来的细胞名称可能都不一样。所以从影像学来说,大医院和小医院的看片水平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可能小医院的看片医师受限于仪器,长期看成像质量不是很高的片子,到了大医院看了成像质量很高的片子后诊断水平会秒杀大医院的影像医师。
最后说到检验,当然我不是对检验人有什么偏见或者是歧视。检验是在所有行业中最吃仪器设备的科室。同一家医院一台国产的生化机和一台进口的生化机,做出来的结果可能偏差会有些差距。而且由于现在医疗行业的从业资格局限,检验的资格证书属于技类,听说现在大学的检验专业毕业,学位属于理学学位,不属于医学学位。所以作为检验人来说,顶多只算作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已。因为对于检验的结果检验师是没有解释权的,也就是说你拿着一份化验报告去问检验科的人为什么我的谷丙谷草高了,检验人往往会说,我们机器做出来就是这样,具体为什么会增高你去临床问医生吧。(当然也有很多检验的会为你解释)但是也出过很多检验科的人为病人解释了之后和临床医生的解释有差别,回过头被临床医生骂的狗血淋头,说影响了他们看病。久而久之检验人也就懒得再去解释承担风险了,因为检验没有解释权。现在国家也慢慢重视建设检验医师的队伍,可是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你就是个臭查血的,有你牛的时候嘛。当然说到这里有很多干检验的不服,说我们的血液学专家,看骨髓片如何如何权威如何如何牛逼。抱歉,假如不是因为病理科的人懒得去推片和取样,这种玩细胞的活早就归到病理科那边去了。检验人更多的依赖于设备,设备如果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话,检验科的人每天干的活就是收样本,对信息,信息录入,帮设备加试剂,操作机器,看住机器,发单。大型的三甲医院检验科就成了流水线的工人一样,唯一有点技术感的就在于每天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了。只要机器的定标和定靶和质控做好了,自动化加样的精准度比手动的更加精准。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有效益自然能购买更加高端更加前沿先进的设备,小医院当然也可以购买三甲医院同款设备,如果资金允许的话。所以对于化验来说,三甲医院和小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会相差得太多,毕竟现在国产仪器的质量也一直在提高。
B超类我没有干过,我没有发言权。以上就是我十多年来干活的三大行业的一些个人看法。当然我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偏颇或者是说的不对的还请各位轻喷。正如前面所说,就读于广东某自认比较有名的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去年顺利拿到副高职称。为啥从事辅助科室是因为第一份工作被忽悠说病理医师是医生的医生,就信了这个邪。干了几年后发觉病理涵盖的知识比内科和外科单独执业范围更加全面,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实习期间写病历写得心理阴影太大。后来生性懒散没去读研,回家后学历干临床人家医院看不上了,只能去干影像了。再后来要评副高了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就考了基层卫生院了,毕竟竞争也少。到了之后卫生院没有病理科,放射也设备简陋和对检验有很大兴趣,就干检验了。可以喷,但是不要喷的太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