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53|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生物领域的学术造假问题尤为严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智商要求太低的领域,
明明是面对极度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
但由于缺乏基本科学理解,
大多沉溺于简陋定性的还原论视角,
外加手动烦琐又难质控的实验流程,
导致看到数据的不可解释时,
考虑到领域平均数学能力不超过高中,
几乎没办法用理性解析试验设计,
缺乏相应工具与理解,
某些人大脑直接宕机,就只剩给自己和他人埋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回答不定期更新,增加重量级美国学术造假大佬,希望后来者以此为戒。)
生物领域的人——包括大佬——都是头脑简单,逻辑稍微复杂一些就看不懂。
造假更是简单直接——图片复用,比如WB条带和显微镜图片,还有error bar那个神奇的大写字母T。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连诺奖得主Gregg L. Semenza的大规模撤稿事件,主要问题都在于数据重复以及图片拼接。



Gregg L. Semenza

段位比较高的要算Piero Anversa,就是力推内源性心脏干细胞(Endogenous cardiac stem cells)的哈佛大佬,骗了全世界将近20年。想来他本人极为聪明,能够选出来同样具有高超造假手段的雇员——就跟顶级权谋大师都在嘉靖朝一样。到头来大家也不知道这位大神具体怎么造的假,多亏遇到一位大神杠头Jeffery Molkentin,死咬老皮不放,用实验告诉大家没有心脏干细胞那回事儿。老皮才算认栽,最终哈佛买单赔了基金委几千万刀。



Piero Anversa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 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中心多发性骨髓瘤中心主任Kenneth C. Anderson被指控学术造假,
Dana-Farber to Retract 6 Papers, Correct 31 Following Data Manipulation Claims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



Kenneth C. Anderson, M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本质上看,不确定性越大的学科,学术造假的概率就越大。
像物理之类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造假,别人稍微重复一下,就露馅了。
而生命科学不同,生命科学本身就是不太严谨的,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不严谨的。
就算买同一批细胞株,就算完全相同的培养条件,分开养两天也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实验特性,
更不用说去到组织、器官、动物的层面,
正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既给造假提供了理由,也给了造假借口,最后还为造假提供了难以证伪便利。
.
十多年前,最热门的造假方式,是ps,因为当时甄别假图片的技术还不够强,
数年前,最热门的造假方式是人为操控实验,因为还没有ai去看各种图片/数据的异常,
现在,多做几组,抽有效果的几组,再优化下流程,除非审稿的盯着你做实验,否则是没办法鉴别的。
.
但是,就如我给学生说的,造假就是du品,是会上瘾的。
当你尝到了造假的甜头,就很难抵抗造假的诱惑,
一次假,次次假,到最后你的整个科研生涯都是站不住脚的东西,被发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
抛开个人因素不谈(个人因素也没啥好谈的,杀头的生意都有人做,而且别的答案说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个人认为生命科学造假盛行的其中一个核心因素,
是整个学科的素质下限很低,但是最后筛选出有用的研究很少,
这就注定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就是一场寻宝游戏,
假设前面有十条路,只有一条能找到宝藏,那就注定了走剩下那九条路的人将血本无归。
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有极极极少数研究是有产出的,也就是所谓“有用的”,
剩下的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用来试错的,最后都将会被打包扔进垃圾桶。
.
在一个理想一点的科研环境,为了那么几个“拯救人类”级别的产出(比如pd1pdl1,比如cart tcrt等),试错的代价是被社会和大众容许的,试错所付出的努力也应该被承认,
但是现实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试错是不被接纳的,所有高校、研究所就像是工厂被下达一个个“任务”,今年给你经费,明年你就必须有所产出,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要是都是这样极端的走下去,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就是科研人员报团取暖,形成学阀团队,不断的在已有的经验下换实验对象重复灌水,无意义做工。
第二,就是造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读研一还没开始做实验的时候,跟码农朋友聊天,码农朋友好奇“你们医学生每年毕业那么多硕博,有那么多医学研究可做还能确定有成果吗?”。小白的我没深思这个问题,也没听说过什么学长学姐有因为这延毕的,就糊弄过去了
直到研二下半年我重复三个月都重复不出我follow的一篇Nature Medicine一个很基础的fig,焦头烂额去问我导该怎么办,我导说“你不够努力,多做,把结果图拿给我”。我寻思我已经够努力了,没有趋势就是没有趋势,把图给你有啥用?
等我拿到他帮我重新“编排”的fig,我就明白这领域是在玩什么了,りにまで
什么“秦桧法赵高法成本低收益高惩罚小”,“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诸如此类的生物领域造假归因已经都被念烂了,我就说个别的暴论吧
因为上面本意是好的,都怪下边要毕业要靠我造假骗经费的学生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造假成本无限低,但证伪成本无限高。
我以生物学的造假重灾区WB来举例,这个实验简直就是为造假而生,因为除非审稿人亲自站在边上看着实验者操作,否则绝对不可能知道他用了什么样品。有些人为了做出某种趋势,直接转染过表达质粒或者shRNA来控制样品内的蛋白表达量,如果是动物样品就更简单了,你多取一些再多重复几次,靠着个体差异都能做出星号。然而这种预处理审稿人是没法鉴别的,更有甚者整个实验室全靠一套内参蛋白来做实验,抗体费用都省了,调整下比例就直接出图。
再比如动物行为学,这个实验的影响因素特别多,统计方法每家实验室也各不相同,说白了就是个纯粹凭良心的东西。水平高一点的可能重复几十次,然后从中挑出那么几组有差别的数据,或者更改不可见的实验条件来影响结果(比如水迷宫调水温)。恶劣一点的直接编数,或者在统计的时候给你搞点小动作,你根本发现不了。
以上都是说的实验层面,再来说说证伪层面。生物学的证伪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成本极高而且大概率无疾而终,现实中被证伪的成果无一例外都是造假者编造的结论过于离谱或者造假手段太过拙劣,比如之前干细胞相关的那些研究。但绝大多数的生物文章都是毫无转化意义的成果,根本不会有人闲得蛋疼去重复。生物学文章一般都要造模或者做转基因的老鼠、细胞系,如果你想证伪某个观点,你就必须和他一样去做一遍这些实验工具,那这个成本可就太高了,没有一年和几万经费根本下不来,而且这才只是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人家可以有无数个理由反驳你的质疑,这时候已经从学术争议变为毫无意义的吵架,因为谁也无法证明对面一定不对。
说到底,生物这个学科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强逻辑链条,现有的研究结果基本都是靠总结实验数据,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猜想和已知的结论(别人的猜想)得出一种可能性,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根本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你做的对不对。我用A老鼠做20批结果挑出3个数据,那么你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剩余17次我没用到的数据就是真理?生物太复杂了,这个世界又有那么多尚未揭示的真理,也许当前就存在某种未知的因素在左右实验结果,那3次恰好就是真理。所以只要我合理捏造出你无法证伪的实验结果,那么我想咋说就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