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今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了关于第十一批集采优化方案的相关文章,关注了一下关于分量和选量规则的相关内容,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报量到厂牌,如果报量的企业中选,则获得该医疗机构的约定采购量。如果报量企业未中选,则该企业报量作为剩余量,由医疗机构进一步选择供应企业,可选择医疗机构已报量且中选的企业,或本省份主供企业,或价格较低的中选企业。
顺着这个思路,假设医疗机构报量了原研和一家国产仿制,如果两家都没有中选,则剩余量可以选择本省的中选企业或者是价格较低的中选企业。如果其中一家中选,中选企业除了拿到自己的报量,也可以参与争夺该医疗机构报量未中选的企业的量(竞争对手可能是本省主供企业、其他中选了的企业)。所以第十一集采的竞争,已经向前延伸了很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前移到了医疗端准入的竞争,后续勾量的竞争。不确定性要素更多,选品的难度越来越大。
但依照以上的逻辑,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按照现在的仿制药上市速度,基本上按仿制药4类注册申报的普通品种(需要进行临床终点BE或者需要特殊生产线等资金投入超千万计算的品种除外),从首仿到第五六七八家的时间差距可能不到半年。按照第十一批集采流传出来的规则推断,基本上是对医院的原有用药进行了大幅度的倾斜,那对于原来市场占有率不高的企业意味着什么呢?从规则字面的意思推断意味着如果原来没做市场,医疗端没有报量,即使是低价中选,也没有什么意义。除非所选省份医院原来使用有报量的厂家都没有中选,同时还有其他省份的医疗机构本着严控成本的角度专门去选择低价中选企业。
也就是说无形中在提升竞争的门槛,怎么说呢,其实是一种既要又要。大概率如果规则落地,未来仿制药的极度内卷的破局之路不是所谓的超过12家是强竞争,超过20家是超强竞争的对外公布提醒,而是当企业看到原来的推动力/商业化模式失效,评估仿制药已经不是一门好生意之后有一部分人选择退出。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个关于选题立项的周期问题,一个仿制药按照3-4年的周期计算,当第十一批集采规则出来到根据规则调整方案再到调整落地,在不考虑研发中品种方案调整的情况下,等企业调整好之后,集采政策又会进行怎样的调整呢?竞争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仿制药医疗端准入不考虑集采的前提下,准入的费用成本如果不发生大变化,那实际上问题又变成了准入效率的比拼。说到底又回到了聚焦提升效率或者开发新路径提升效率。
说实话,我感觉按照固有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基本上未来集采在某种程度上很难打破原有的市场板结,所以如果想继续吃仿制药这碗饭,应对方案也就分成了两种。保守的思路是选择领域专注有目的的找品种,激进的方案是在最大限度提升研发费效比的前提下继续上品种(假设未来集采规则会再调整,减少对原市场主导企业的倾斜),对品种进行严苛的成本控制,准备价格战。
随想随笔,欢迎交流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32031936530357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