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94|回复: 0

[分享] 首次!中国初创企业实现CRISPR疗法脑内注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全文共2589字
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领域已具备与美国同行相当的竞争力,这种趋势只会持续增强。”在CRISPR MEDiCiNE 2025峰会上,参会的美国科学家马克·温伯格如是说。
让温伯格有感而发的,是其眼前看到的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辉大基因的两项最新研究结果:1)HG302(hfCas12Max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零严重不良反应,无剂量限制性毒性,患儿3个月内即呈现运动功能改善(北极星评估+1分,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60米,4级爬梯时间缩短30秒)。2)全球首款RNA编辑疗法HG204(hfCas13Y治疗MECP2重复综合征):患儿认知、运动与情绪显著改善,为这一毁灭性儿童神经发育疾病带来曙光。
其中,这项针对MECP2重复综合征(一种致死性遗传病)的初步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是首个在大脑内测试的CRISPR疗法
01 首个在大脑内测试的CRISPR疗法

2024年底,医生们将一种实验性CRISPR疗法注入了一名患有MECP2重复综合征的9岁男孩大脑中。
所谓MECP2重复综合征,指的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神经发育障碍,由MECP2基因(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的额外拷贝(重复或倍增)引起。该基因位于Xq28区域,其过度表达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主要影响男性(女性由于X染色体失活机制通常症状较轻)。
具体到这位9岁的患者,虽其生理年龄已经达到9岁,但其智力水平相当于11个月大婴儿,临床上表现为智力障碍、运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缺失、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辉大基因分享的视频显示,在治疗前,这个男孩需要有人双手搀扶才能勉强行走。他对抛球或堆叠积木等口头指令毫无反应。但四周后,他能够传递皮球;十二周后,他的步态明显改善,积木堆叠动作也更为灵巧。
这项针对MECP2重复综合征(一种致死性遗传病)的初步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不仅是首个在大脑内测试的CRISPR疗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主导这项突破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辉大基因。
据报道,辉大基因采用独特的Cas13Y酶技术,通过调控mRNA而非DNA来精准平衡MECP2基因表达——该基因过度表达会导致当前病症,而表达不足则引发雷特综合征。
除此之外,辉大基因还在会议上公布了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两例CRISPR治疗初步数据。辉大基因公开资料显示,在HG302项目中,他们通过单个病毒载体将高保真Cas12(hfCas12Max)和靶向人DMD基因第51号外显子剪接供体(SD)位点的CRISPR RNA递送到肌肉中。该位点将被HG302破坏,从而允许第51号外显子跳跃,形成从第50到53号外显子的正确开放阅读框,恢复功能性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而改善肌肉功能。
目前,虽然该疗法需要超高剂量(数万亿病毒颗粒),但已治疗的两名患儿暂时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首例患者治疗后6分钟步行测试距离增加55米,运动功能评估也有改善。且早在2024年初,美国FDA便已授予HG302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DMD。
02 辉大基因:能否成为基因编辑领域新黑马?

辉大基因此番崛起正值美国科学界面临研发经费削减、资本避险情绪升温之际。且与中国创新药目前高昂的发展势头高度一致。
公开信息显示,辉大基因由杨辉、姚璇等人于2018年创立,致力于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长期目标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病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该公司CEO陆英明(Alvin Luk)曾在拜耳、渤健等跨国药企担任高管,曾带领团队在神经、眼科和肌肉疾病领域持续突破。
目前,辉大基因已累计融资1.32亿美元,正寻求2700-4000万美元C+轮融资用于渐冻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新项目。外媒文章指出,与多数美国同行专注单一技术不同,辉大基因建立了包含Cas12、Cas13、碱基编辑和表观遗传编辑在内的全技术平台。“我们可以为不同疾病选择最佳工具。”陆英明表示,这正是他加入这家公司的关键原因。
但就基因编辑疗法的研发而言,仍面临不少未解决的现实难题。一方面,很多基因编辑疗法的在研适应症多为罕见病,患者少,难以满足统计需求。另一方面,基因编辑疗法对DNA/RNA的编辑具有永久性,仍存在很多未知风险概率。陆英明坦言:“我们联系了至少10家医院,有的没听说过CRISPR,有的因2018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心存顾虑。”
基于重重困境,合作共赢是目前像辉大基因这样的公司最好的选择之一。采访中,陆英明透露,公司战略聚焦于技术授权或与大型药企合作。
小结

就在2月初,STAT News资深遗传学领域记者Jason Mast在采访了75位投资者、高管、分析师和科学家后得出一个结论:The CRISPR companies are not OK。后来,先是蓝鸟生物卖身,后又是福泰制药终止基因疗法相关合作、辉瑞停止相关管线等。一个个失败的案例似乎对这篇文章的结论做出了印证。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2024年CGT领域的融资事件来看,行情整体在回暖。2024年共28家聚焦细胞疗法的新锐企业获得共约12.1亿美元的早期融资,超越2023年(11.54亿美元)。而就2025年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来看,随着行业整体看好情绪上涨,或许类似辉大基因这样的公司仍有大施拳脚之地。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
2.China startup injects CRISPR therapy into the brain for the first time
3.其他公开资料
图片来源:AI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88060818090249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