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63|回复: 5

[分享] 中医不能做双盲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中医的疗效不能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的检验所以不科学。这个说实话不能怨中医,其实根本原因是中西对疾病的分类方法不一,即西医的一个病在中医系统里可能是很多个病,同时中医的一个病在西医系统里同样对应的是多个病。聪明的人看到这里就应该有点明白了。如果还有人固执的认为中医这个处方治疗好了一个胃炎病人那么就应该能治疗所有的胃炎,那我也没办法了。中医可不可以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呢?其实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得用中医的分类方法。举个例"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这是中医桂枝汤的主症。按照这个标准去找一万个病人,双盲也好随机也好中西药安慰剂对比也好,反正随便,百分之百治愈不敢说,谦虚点百分之九十以上应该有。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呢?其实中医己经试验上千年了。再用同样的标准找一万个病人让西医拿出一个药来做随机双盲结果应该非常难看。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西医不行,而是因为西医系统里用上面的标准找来病人应该是好几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疾病用同一种药效果能好吗?同理,用西医的标准让中医做随机双盲也会遇到同样的尴尬。
当然有人说中医骗子多的,这是实情。再多也没有莆田系多吧,所以这不是那个医学的问题,不在讨论范围。
如果看完以上,你们还要继续撕咬我也没办法了。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790455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在开始,最快再过三十年,最慢也顶多再撑五十年,中国的医疗领域将再无中医这个分类,中国的药物名单上也不再出现中药的身影。
为什么最快还要苦熬三十年?无法在最近就看到中医消失?为什么最慢却又撑不过五十年,就一定会迎来中药的末日?
玄机很玄,却又一点都不神秘。
首先,随着各种疾病的分类细化和凡事都预先检查制度的无差别普及,这将从源头上彻底掐死中医的望闻问切模式,一个简单的感冒发烧咳嗽,你要怕花钱就别去医院,但若你扛不住非要去医院,医生也不看你是不是火气太旺还是湿气下沉,而是就让你去做检查,仪器试纸测,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流感还分甲乙丙丁禽,总之就一个感冒科目,也能花里胡哨地细分出无数项目,然后照病下方,照方给药。一个感冒的流程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疾病科目了,当一个病种细化到如此地步,医生的职能就会被忽略到只跟看门的保安大爷无异,他们只当个简单的工具人角色就行了,哪还分啥中医西医的?中医学了那么多黄帝内经玉女心经仲景高论时珍奇方,又怎么敌得过诊断仪器从细胞分子层面对组织标记物的检测分析?医院进了那些仪器设备,病人进了医院,无论有病没病,只要走过了那些流程,那就是一个固定的无争议流程,而医生遵章守纪严格按照仪器检测结果来医治病人,治好了,那是必然,治坏了,那也无责,不会被人贴上庸医的标签去攻击谩骂。
所以,靠人主观判断而下药的中医必死。毕竟,当神医的光环固然闪耀,但是多数人更怕的是担上庸医的骂名和被患者家属追着打的风险。
解决了医生,然后再来看看中药端。
最近这两年,CDE又放宽了中药的研发指标,允许所谓的经典老方无需做临床试验做上市申报,于是药企们一窝蜂地每家都蹲坑占位,但药企们乃至监管部门也都心里明镜似的清醒,新药上市容易,再要上量大卖却又非常之难的了。监管部门反正多发几个批文出去,每个批文就是一棵摇钱树,药企拿到批文生不生产,卖不卖得出去,每年的固定费用还是得一分不少的交,否则,就给你注销。而药企呢?手里没有批文,那还叫药企嘛?不管这些批文能不能转化成有效的收入,总得养着它们。
化学药,生物药,仿制必须做等效实验,通过一致性评价,新药则需要完整的三期临床实验做下来,当然有许多药物为了降低难度和成本,会以投机取巧的方式以罕见病的适应症去申请单臂开放无双盲对照的模式去研发,但就算如此获得上市,还得以疗效为硬指标,能治病才是好药,不见效,上了市也卖不动。
轮到中药了。中药是最怕双盲实验的,哪怕同根同源的药品,比如阿司匹林,法华琳,紫杉醇,肝素钠,二甲双胍等等,你就算是砍一整棵红豆杉去熬成一碗药,又怎么可能敌得过一百毫升紫杉醇的药效呢?
最近这两年也新批了不少以新规矩临床试验而达标的新中药,比如有款治疗癌症的淫羊藿胶囊,它就是通过双盲实验而拿到批文的,从流程看,你真没办法指责,这也凸显了中国人对于规则的无底线逾越的运用精髓。
这个遵循现代药学实验规范获得批文的神奇药物,开创了一个恶劣先例。你不是要双盲对照嘛,好那就按照规则来,患者入组的挑选规则是晚期不愿意做手术了的肝癌患者,然后对照药物呢?华蟾素!你没看错,这也是一款中药,也是抗癌用的,这一切是不是都很符合规则?要双盲有双盲,要对照有对照!但是就算完全不懂的医药门外汉似乎也都觉得这实验方案很恶心很鸡贼很无赖。
谁都知道肝癌无治无解,疾病的尽头就是死亡,这药也不是为治病而去的,它也只字不提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只提对病人所起的安慰作用。但即使是尚未对肝癌有较好治疗效果的今天,世界上也已经出现了算是有比较优秀的药物,比如伦伐替尼,如果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做药物开发,那么想成药获批,那必须是以伦伐替尼为阳性参照物来做头对头的双盲实验,以检测你开发出来的新药是不是更好更有效,但很显然,这款淫羊藿胶囊打死也不敢以它为对标,否则,会输到脸面无存,只怕连安慰剂的效果都没有。所以,聪明的开发者就挑了个华蟾素出来当靶子,一,华蟾素是中药,中药当然只能跟中药对标才算公平,二,华蟾素也是抗癌药,虽然没写明华蟾素能抗肝癌,但肝癌也是癌症对不对?而且更关键的是,华蟾素销量很好,现在基本上每年都能卖十个亿左右,拿这样一款药物来做对照,实在是理想不过了。而它也确实心想事成地如愿通过了双盲对照实验,获得了批文,接下来就等着大卖,等着超越华蟾素的销量。
但即使这样的投机取巧能成功,这样的药物能获批,能大卖,最终都无法阻止中药的凋零与死亡。
因为掩耳盗铃很痛快,皇帝的新衣很凉爽,但你终究还是处在人类这个大群体里,也是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中国再特殊,你终究还是没有与世界完全割裂。新中医完全可以在现代医学的通路靶点中坚持自己的经络与脉象,新中药也完全可以用三期临床与全套双盲的规则来合理浑水摸鱼,但中医圣手再能点穴补气提神,他也拼不过普通仪器和试纸试剂的大批量成规模地低成本应用,更别提像吃萝卜青菜一样的吃中药了,一片化药就能见效,一针生物药就能缓解,最终还是会把吃了一整袋中药还在翻白眼的忠实粉丝都全部送进坟墓,然后也埋葬了自己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做出来跟安慰剂一个水平,然后中医粉会拿出来自己第一套真理:千人千方。既然这么说,我觉得不如这样,双盲试验同时穿插千人千方,找1000个病人,给每个人把脉诊断,然后给500个人按照诊断开不同的方子,给其他500个人开安慰剂,这不就增加条件定量了吗,结果还是跟安慰剂一个水平,这时候中医粉会拿出自己的第二套真理:你找的诊断的医生不行。不同的人体质确实存在差异,但不是药物不起效的理由,有的人得了埃博拉病毒不治疗也能活下来,有的人流感也会死,如果这些人都喝汤药,那么对于埃博拉活下来的他们就会说你是喝汤药喝好的,而对于流感死的他们会说千人千方,反正别人好好的,你找的医生不行没开到好方子。至于什么是好方子,那肯定是知乎中医粉人人吹捧的大青龙小青龙了,只要一提大青龙,也不千人千方了,每个中医粉都夸到天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盲实验就是证明药物比安慰剂强。
中医连证明自己比安慰剂强都做不到,也就是没办法证明自己有效了,又有啥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当然能做双盲
双盲很繁琐,但是原理却非常简单,就是我找病人来吃你的药,统计一下到底有多少人吃了你的药好了,有多少人吃了你的药没好。
你说什么?一人一方,你的意思是中成药不是中药吗?你和别的中医粉商量过么?那你认为青蒿素算中药么?
你以为一人一方我就治不了你?
其实一人一方也可以做双盲的啊?很简单的
你看你找一千个病人过来,然后让一个大夫给这些人问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开药,
但是这一千个人吃药不吃药,吃了什么药,这个大夫不能参与,而且最后对病情是否痊愈的断定, 开药的大夫也不能参与。
你看最后对比一下结果,是不是很明显?
肯定很明显啊,为什么中医不敢做?
还有前几年那个赌一辆豪车的被国家强势叫停的中医诊脉验孕赌局,到现在也没有兑现,赌一辆车,中医输了不负责赢了获得一辆车,中医为啥不敢应战呢?现在悬赏都还在。
国家为啥要叫停?因为国家门清,知道你们不行,所以体检不要你们,所以法医不要你们,所以庭证也不会要你们。
什么样的东西要你们?就是可有可无的时候才让你们上。比如新冠,中国的治愈率远远高于国外吗?是不是差不多的?你看中医在新冠中屁用没有。对比一下数据不就知道了。各国死亡率自愈率都有表格,自己去算算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早就开始做双盲了,草药还是针灸都有。但问题是如果得不到优于安慰剂的效果,如果是西医当然可以明确滴说这个药无效,而到了中医,怎么结论就要变了呢?
好,因为同病异治。
好,那我同意你说的按照中医的分类把同一疾病分成可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组然后做试验。
在双盲试验的范畴里面,这些方法都不是问题。
但是到第一步就卡住了呀。复旦大学之前的论文发现:请3名中医给15个病人望闻问切,竟然得不到统一的答案。(感谢评论提醒,此处已修正)


所以at the end of the day, 中医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困境。
那我们还怎么分类呢?用哪个标准?听谁的?
然而方法还是有,非正统的方法,以整体的眼光使用中医,但必须假设:不同中医分类下的不同胃炎中药治疗都可以达到同样程度的显著缓解,把200个胃炎一半用安慰剂,一半用中医,至于哪种中药,中医师自行按照“体质”决定,但是要记录,最后中医药组和安慰剂比较。不过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方法缺陷太大,伦理问题,统计比较问题,不会有任何正统的研究基金支持等等。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假设可能不存在。中医同病异治,还同治异效。
流行病学的方法有很多,双盲只是一种,方法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事物,怎么去验证其标准?
另外查文献时看到一篇神文:


专家经验可以作为标准吗?其实也并非不可以,但是标准一定要确定下来并且可以执行。像这样写那么长篇大论拍马屁的摘要是没有必要的,也让人不禁怀疑作者的科研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