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对其他几个化学的子学科不是太熟悉,就分析化学可以说两句。肯定有不足的地方,各位来补充,我也慢慢补上去。
就我们所知的分类,分析化学是在色谱、光谱、质谱、电分析化学和核谱共振等手段用来分析物质成分结构及相互作用。
色谱:国内做色谱的大牛们就几个组,你可以分别去看一下。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组,包括邹汉法、张丽华、梁鑫淼、关亚风和许国旺等几个大牛,他们致力于复杂体系的分离与表征,做了许多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方面的工作。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组,他们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在DART与传统几个色谱仪器和质谱仪器的联用, 现在也在开展脂类组学的研究。南开大学严秀平教授组拿了今年的科技二等奖,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利用先进功能材料(MOF及COF)进行一系列小分子的分离分析,类似的工作是云南师范大学袁黎明教授,他们主攻方向是先进功能材料对于手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而对于手性物质分离分析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则是AC的副主编Daniel W. Armstrong和名古屋大学的Yuko Okamoto 。中山大学的李攻科教授,他们也同样是利用先进功能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先处理工作。总而言之,如袁黎明教授所言"现在世界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分不开的了",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地研究固定相, 肯定不会是前沿课题, 当然如果想赚钱的话, 固定相是个好的研究方向, 像Yuko Okamoto做出来的OD柱, 现在大赛璐公司一根卖上万, 一直在给Okamoto提成. 所以现在色谱的前沿工作还是集中在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并应用在组学分析、生命分析及环境突出问题分析(如最近讨论很火热的河流抗生素浓度过高)。另外对于色谱仪器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小型化, 多维度以及特定的色谱检测器.
光谱:国内做光谱的组就多了去了。主要是光谱分类太多,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散射光谱、拉曼光谱等。原子光谱的工作还是集中在进样方式的处理上面,四川大学的侯贤灯课题组做了许多相关的工作, 现在也在将原子光谱的分析工作应用到生命分析的领域中来, 希望能给原子光谱注入一些新活力。高能所的柴之芳院士与清华大学的张新荣教授则表示,以后原子光谱的工作将会因为对金属组学的研究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好做的金属组学工作已经都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金属组学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困难,这个从Metallomics的发文量就可以看出来,但这仍然是原子光谱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四川大学的段忆翔教授也在激光击穿光谱(LIBS)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利用激光将材料表面烧蚀形成等离子态,在等离子态回到基态过程中发射出特定的光谱来鉴定和测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高低,同时他们不但将LIBS小型国产化而且还将LIBS和Raman集成到了一台仪器上,在前阵子的仪器展上有展出。厦门大学的王秋泉教授和东北大学的王建华教授也还基于DBD发射光谱做了很漂亮的工作, 王秋泉教授和军事科学研究院的钱晓红教授都有荧光成像与ICP-MS定量分析的工作,同时还有厦门大学的杭纬教授在原子发射光谱方面也有很漂亮的工作。分子光谱包括光致发光、电化学发光和化学发光等等,国内许多课题组做了许多非常漂亮的工作,例如南京大学的鞠熀先、朱俊杰和徐静娟等,他们将分子光谱应用在生命分析中做了很出色的工作。西南大学的黄承志教授则是做了许多光散射分析的工作,生态环境中心在拉曼散射分析上面做了许多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的吕超教授和四川大学的吕弋教授在化学发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
质谱:质谱就分成无机质谱和有机质谱两个方面。国内普遍会把无机质谱归类到原子光谱里面,国内做无机质谱比较出色的几个课题组分别是生态中心江桂斌院士、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厦门大学王秋泉教授、武汉大学胡斌教授等。基本上他们使用ICPMS研究方向都在环境分析、细胞分析、核酸分析、医学分析以及组学分析方面。而像国际上比较火热的新一代流式细胞仪的发明者Scott Tanner则是把同位素标记到细胞表面, 利用ICP-TOF来分析细胞形态, 具体可以搜一下他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献. ICPMS的优势就在于线性范围宽, 使用同位素稀释可以无需标线精确定量, 与其他仪器联用也比较完善, 所以江桂斌院士发表在Angew上面的两篇ICPMS文章都是关于仪器联用的, 一篇是凝胶电泳, 一篇是毛细管电泳, 而张新荣教授在Angew上面发表的ICPMS的论文则是同位素标记及同位素稀释精确定量的核酸分析.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AM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质谱分析技术。这类离子源具有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操作方便、快速、实时原位、非破坏性、灵敏度及特异性好等特点,在生物体活体原位研究、反恐及环境保护领域的爆炸物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国内在AMS上面研究的小组有做了很好的研究工作,具体有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做的介质阻挡放电(DBDI)或低温等离子体(LTP)、东华理工大学的陈焕文教授做的电喷雾萃取电离源(EESI)、中国医学科学院再帕尔课题组的空气动力辅助离子源(AFAI)、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组在DART和其他仪器联用上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及四川大学的段忆翔教授做的微波诱导等离子体解吸附/电离离子源(MIPDI)和微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离子源(MFGDP)。
电化学分析: 这个实在不熟, 等其他朋友来补齐了. 电化学分析是湖南大学和长春应化所的强项, 期望他们能有人来补充一下.
核磁共振: 这个也不熟, 课题组有位老师是西南地区的核磁专家, PNAS都发了好多篇文章, 什么时候给他说一下来补补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