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90|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外国妈妈带娃很轻松,我国却很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1,所有衣服一律洗衣机混洗,宝宝衣服要是比较脏就60度高温清洗。
2,奶瓶啥的大一点了一天就用一个两个,洗碗机洗就好了。
3,早餐午餐是超市买的米糊混着蔬菜和肉粉,外加一块抹着黄油或者奶酪的面包。晚餐和我们是一样的,做菜时不加盐,切成小块自己抓着吃(九个月大)。
4,我们这娃八九个月就可以去托儿所了
5,产假育儿假有一年多,爸爸妈妈俩人计划着换着休。我休了八个月,现在换老公在家,他休三个月。我没全休,超过六个月就拿不到全额工资了,政府补贴还是比工资少很多。
6,公婆周末偶尔帮忙照顾一会孩子。他们帮的不多,但是管的也不多。真的需要帮忙可以顶一会,从来不干涉你怎么带娃,爱怎么带怎么带。同样,孩子交给他们帮忙看着,我们也不干涉他们怎带,安全健康就行了。
7,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小怪兽一个人应付太磨人,两个人一起就好很多。家务带娃还有养狗,休假的人主力,上班的打辅助。等都上班了就五五开吧。
8,分房睡。一个月大宝宝就在自己房间睡了,我们拿婴儿监控,他哭了我们会醒,然后去他的房间哄。我睡眠质量不好,同屋睡休息不好,宝宝翻身我就醒。
9,不强求母乳。能母乳这面都母乳喂。奶不够的就追一个月,要是还不够基本就改奶粉了,没必要给自己找罪受。一般妈妈休完产假,就断母乳了。
10,养孩子在哪都不容易。所以就别给自己没事找事,别在身边安插个找事的人。
儿子现在快两岁了,几条加在前面。
11,托儿所早上六点半开门到下午五点,早上爸爸六点五十送到,在托儿所吃早餐,下午四点我去接。不晓得其他家长都是什么神仙工作,四点到基本就剩一两个小朋友了。
12,周日把一整周的菜单列出来,把菜都买好。
13,他现在和我们吃的都一样,已经能很好的用勺子和叉子了。不用喂饭,一家人一起吃,吃饱了他会要求擦手下去玩。
14,babyproof,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把家里危险的地方babyproof一下。我们也没有很细致,就是易碎危险的东西拿走,楼梯安上婴儿门。家里有一个安全空间,不用时刻盯着他。
15,自主入睡,真香。一岁多开始,八点放上床,基本十分钟内入睡。每个月会有一次两次半夜醒了,基本安抚几分钟就翻身接着睡了。我是使用的降阶发,娃两三个月的时候也是要深蹲爬楼梯哄睡的,然后变成走路,放在床里轻拍,坐在床边陪伴,只留下白噪音,这样一点点降低难度。大概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16,还有一个,入睡包括起夜,如果爸爸来会简单很多。宝宝对母亲的味道很敏感,对母亲的需求更高,如果晚上闻到身边是父亲,就没什么兴趣折腾了。起码在我俩身上是这样。
17,带娃旅行是绝佳的亲子项目,增进感情和了解孩子。尤其是家里母亲是带娃主力的,很建议一家人出去度假,让爸爸在度假途中多承担带娃任务。这样可以很快的增进父子感情。
18,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跟上战场似的,儿子喝奶洗漱去托儿所,上班,然后接孩子遛狗陪玩做晚饭吃晚饭收拾洗漱直到儿子八点上床睡觉。我也没觉着轻松啊
19,之前我们这面的儿医说过,小孩子五六个月开始吃辅食,要尽量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食物。孩子在一岁半之后会开始拒绝很多没吃过的东西。所以一岁半之前接触的食物种类味道越多,越不容易挑食。第二次开放期是7-9岁左右。
20,关于过敏,我和孩儿他爸都是易过敏体质,生之前和助产士沟通过。生完之后第一口奶很有讲究,当时给他喂的是一种特殊的奶粉,就是预防宝宝过敏的(我早产也没有母乳)。这个奶粉我们坚持给他喝了三四个月。目前为止还没什么过敏症状。再就是顺产/母乳/和小动物接触,可以降低过敏概率。(这面医生说的哈)
2025新年加个塞。夏虫不可语冰,我很真诚的想和大家探讨育儿经验和方法,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嘛。和育儿无关的请就不要留言了,答主正在怀二胎,脾气劲爆,骂人不好听。————————————————————————
和身边环境有关吧。我在国内时是感觉身边各种事情压力都很大。学习工作收入外貌婚恋。。。然后又延伸到生育
我们这有妈妈组,就镇子上生育期接近的妈妈一起,每周去一家里聚会。在一起交流带娃经验,养育心德,然后,一起比烂。
丹麦这面产检生育免费,产后回家会有育儿护士上门。第一个月每周来一次,半岁前然后每个月或每两个月来一次,之后每半年或者每年来一次。护士负责给宝宝做体检,探勘家庭养育环境,父母是否负责。同时解答育儿的相关问题,传授养育经验。宝宝黄疸,红屁股,湿疹,疫苗,喂奶,睡眠,辅食。。。这些都是专业护士,受过培训,传授的都是科学育儿方法,也比较符合当地生活习惯。
和宝宝分房睡是护士建议的,她还说我没必要坚持第一个月睡一个房间。
宝宝半岁我们一家三口去日本,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也都是问了护士的。提前确认不需要打其他疫苗,她说宝宝七天就可以上飞机,半岁完全没问题。
宝宝和狗狗一起玩也确认过,狗狗除虫疫苗都很全面,也不是放养,性格温和,对宝宝免疫力也有帮助。
洗碗机洗奶瓶,洗衣机洗衣服很正常,这面没有专业婴儿洗衣用品,都是一家人混洗。除非嫌弃宝宝衣服太脏了,那就单独洗一锅。
玩具不可以太多,一次不要超过三个。
每天要补充维生素D(高纬度日照少混血宝宝)
家庭氛围和谐,周边环境安静,宝宝一般也不会太闹腾。
新生儿暴露在高噪音环境,宝宝会有应激反应。
新生儿第一个月尽量增加肌肤接触,让宝宝肌肤紧贴父母肌肤,有助宝宝发育。
这只是我觉得大家比较能接受的点,还有一些北欧育儿特色,其实我接受起来也用了一些时间,并不敢写在这里接受审判 ,但是习惯了以后就-真香。
————————————————
中国父母的一些压力和困境我也能感受到一些。
孕期两个月定的狗狗,四个月抱回来的。这个过程中,医生护士包括宠物医生都有咨询过,答复都是没问题(疫苗除虫啥的肯定要做),唯一就是宠物医生担心狗狗独生女变姐姐会缺乏安全感 。选品种的时候定的maltipoo,就是看中脾性好不致敏品种。
抱回家后发了个朋友圈,然后。。。就感受到了国内亲戚朋友们的关怀。
国外的同事朋友们都是“哇塞,两个宝宝一起长大,太棒啦”
这面的朋友同事们不是没有观点,比较亲近的朋友会给一些建设性意见,孕期生育一些注意事项,还有个好友给我准备了一大盒备产用品。
大家会分享经验,但是不会“指导工作”。每个宝宝,每位妈妈都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养法,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亲友邻居老师医生乃至国家,关注保障的是孩子身心的健康,但是你每天喂宝宝婴儿罐头还是天天忙两三个小时做饭,真的没人在乎。营养均衡就好了,吃啥不是吃。
我也认识一些比较紧张的妈妈,我也偶尔会变成一个非常紧张的妈妈。这个时候周边的人更多的是宽慰,不是苛责。
我拒绝接受任何未生未育人的孕期、产后护理和育儿建议。我拒绝任何非专业医护营养专家的婴儿喂养建议。我拒绝任何“我还不是为你好”“我不是担心孩子么”“不就是辛苦妈妈一点么”“我听人家谁谁谁(非专业人士)说”“你看人家都怎么怎么样”“谁家不都这么样”“你是个中国人,你得比人家小心”“中医说了”。。之类的建议。
没人比我更在乎我自己的娃。没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娃。养娃没有不犯错的。为啥大家都要一模一样的做事情,养娃也有标准答案了?
—————————————————
最近拖家带口回国了,更直观的感受到一些带娃方式的不同。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带娃方式,毕竟是第一次当妈,宝宝年纪还小,要向有经验的妈妈学习的很多。
回国比较难接受的就是各种干扰了吧,我自己父母提前沟通的很好,他们会帮忙带娃,但没有过多干预。好笑的是我们飞上海一程,在维也纳机场,就听到有阿姨开始教育一个带娃的妈妈如何带孩子了。我个人觉得还蛮亲切的,可能教育的不是我吧。上海飞家的一程颠簸厉害,宝宝哭的比较多。后面座位的阿姨会主动逗宝宝玩,分散注意力。这些在国外是不会有的。就距离感和人情味儿只能选一个。
至于和宝宝分房睡,因为回老家,宝宝的婴儿床在我们卧室,直观感受是宝宝的睡眠质量有所下降。平时他晚上哪怕醒了,哼唧一声也会继续睡。但是和我在一个房间,他醒了以后会站起来要我抱,入睡不是那么流畅。我也会反思,他自己睡会不会在亲密关系上有影响。但是我的想法是,白天在家的时间我们尽可能的陪伴,增加亲密关系,在他真正需要我的时候(生病,疲劳)要陪在身边。但是睡眠要分开,这样增加我们全家的睡眠质量,也对夫妻关系有益。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亚洲宝宝的平均睡眠时间要比欧美低一到两个小时,就是因为居住环境的关系。不知道其他妈妈怎么做到的,但是我晚上睡不好的话,整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耐心程度会大幅下降。所以我还是要坚持分开睡,计划二胎会更早分房,也防止老大会不开心。
再就是看病了。国外对抗生素管控很严格。我儿子八个月大和我们一去感染新冠,烧了一两天,就是吃止痛剂过去的。我有找婆婆咨询(她是医生),但是我们连家庭医生都没有看,因为吃了止痛剂体温就降下去了。像是吃消炎药打吊针,在国外是非常非常少见的,那要是病的很严重了。
不过就医这件事,我真的是觉得国内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水平,工作素养,敬业精神是最棒的。回国前夕,宝宝一岁体检,家庭医生说心脏有杂音,建议找儿科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做心电图。当时觉得天都塌了。而且我们计划是五天后就出发飞回国了。公立医院给的预约时间是两到三个月之后(全民免费医疗)。我们给私人保险公司打电话,能找到的最快的也是要一周之后。后来我们挨个私立医院打电话,找到一个儿科医生愿意加号当天看,半个小时的身体检查,就是拿听筒检测,确认宝宝十分健康,杂音是小宝宝常见的现象,账单是四千块人民币。
回国的时候,可能是由于我手贱,撕了一个倒刺,加上不知道宝宝手指在哪挤压到了,有一个指甲剥离的厉害。我们赶早去的妇儿医院,挂了个六块钱的号。外科医生看了一眼然我们回家自己剪指甲就好,最后连那个号都没收。
———————————
再接着写就变成我儿子的成长日记了。
夏天回国在家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上海玩了一周,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国内确实带宝宝出行有很多不方便。
一路上换了三个酒店,都是设施很齐全的酒店(好贵),因为定的时候就要求要有婴儿床,三个酒店只有最后一家和平饭店拿出来了合格的婴儿床,其余两家都是浅浅的睡篮,六个月以下宝宝用的那种,明明说清楚了是一岁的宝宝,但很明显酒店方面完全没有这些准备。
为了有婴儿座椅,全程是定了车的,但中间去上海要换车,司机大哥拿出来了一个淘宝买了二十几块塑料垫,上面带了两个绳子,跟我说是安全座椅。我一口老血咽了下去。
再就是景点里,没有残障通道。婴儿车不能去的地方,残疾人也进不去呀,我们之前在东京经历过,一个人抱娃,一个人扛车式逛街。所以这次很明智的只带了背带,没带车。一路上对那些扛着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深切的同情。
母婴间约等于没有,只在机场看见过。好在我儿子不喝母乳了,要是母乳妈妈这可咋办,在丹麦公共场合母乳很正常,大家也都视而不见,但在国内我估计是不敢的。换尿布就很麻烦,洗手台将就换,可是洗手台经常很多水,平时一个人的活就一定要两个人才能搞定。
方便的就是不用做饭不用做饭不用做饭,外卖我老公点上瘾了,早上他自己醒了就拿着平板研究今天吃啥。儿童游乐场所也蛮多的,可惜宝宝太小玩不了。
从国内回来以后我们就入托啦!本来是计划十个月到十一个月入托,结果这两年大家都在不停生孩子,家门口的托儿所到现在宝宝十五个月了还没排到,所以十四个月时,我们去了村儿里的另一家托儿所。托儿所是早上6:45-下午4:30,我们早上一般七点送过去,他可以在那吃早餐,我们也可以早点去公司上班,下午一般三点半四点去接,不想让他做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宝宝。
从上托儿所到现在两个月,我们每周末都要生病一次。所有人都说太正常了,都感染一遍以后就好了。所以一到周末就三个人➕狗狗一起躺平,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喘息之余去公婆家蹭顿饭。两周前休了一个礼拜去罗马尼亚玩了一周参加好朋友的婚礼。
现在没有老妈给开外挂,带娃基本就是我们俩。每周日列好下一周的菜谱,每周一超市有会员折扣,把一周的菜都买好,然后根据工作安排一个人做两顿晚饭。早饭午饭在公司解决,或者在家办公随便凑合。周五当然就吃剩菜啦,周末争取蹭饭。宝宝跟我们吃的差不多,但做菜时会低盐或者不放盐,取出宝宝的部分我们再加,单独做是不可能的,没那个力气。喂饭是不存在的,宝宝饿,他妈他爸更饿,把菜切小小块,放碗里自己抓着吃,反正有那种全身围嘴,吃完了擦手擦脸,掉地上的狗狗解决,晚上扫地机器人再工作一遍也就差不多了。
衣服周末一起洗,洗衣机烘干机轮流上,出来叠好了搞定。
这个阶段,不出去玩的话,宝宝除了托儿所,没有太大的支出。买些衣服鞋子也没那么贵,吃喝上也没有多少,这面一岁就开始喝纯牛奶了,奶粉就不用了,去托儿所纸尿布消耗都少了。托儿所差不多一个月四千多块人民币,是不小的开支,要是家里有两三个还真有压力。等过两年上幼儿园费用会便宜一半,幼儿园还有第二个半价的政策,会好一些。
期待我婆婆十月份退休,她是真能干,坚挺到七十岁。她有时间会帮我们收拾下花园,照顾下宝宝,退休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多帮一些,不然我们俩现在的精力要二胎会有些吃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轻松是不可能轻松的。
就在刚才我公布了要休产假,本以为会有人羡慕,结果同事们纷纷表示同情。
跟我说:还有一个月,想吃点啥吃点啥吧……
卧槽这视死如归的语气,带娃是有多吓人。。当场给我整害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身在海外的全职奶爸,这题我会。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大家将就看。
其他国家的不知道,只说在新西兰看到的和自己带娃心得。
先说结论,经过这两年做奶爸的经历,和新西兰本地奶爸奶妈的交流,以及家庭医生的教导。
总的来说,国外的家长带孩子,主要贯彻一个方针“衣食住行简化,思想教育精致”。
衣食住行方面,其实国外家长像极了我们国内的农村人。孩子的衣服内衣袜子不但不会仔细分类,更不可能手洗。能跟大人衣服分开丢进洗衣机那就算是讲究人了。
我们家是孩子大人分开洗,洗衣液也分开的。家里有两个大篮子,刚好是洗衣机的最大容量,一篮子积攒满了就丢洗衣机。一般大人的三四天就洗一次,孩子差不多要攒一周。
吃的方面也是极为简单朴素。我去幼儿园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午餐盒,无非就是花生酱三明治,也有的就夹ham和一些沙拉的三明治,白煮蛋,超市买的酸奶,各种水煮的蔬菜,各种水果,牛奶。大致就是这几种,不会有特别复杂的烹饪。
喂饭在国外也是不存在的。我儿子一岁的时候开始让他自己吃饭,在新西兰算启蒙非常晚的了。我们一直怕他吃不好,而且把身上弄的很脏,吃个饭像是在洗脸。后来plunket的老师来做家庭访问的时候就聊到这个了,然后有点批评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该干预孩子自主进食,说影响大脑发育什么的。
后来我和别的爸妈交流才知道,他们是真的一开始就不会喂饭的,只要有牙齿了就给辅食,像意大利面这种东西,也不会喂,大人孩子坐在一起各吃各的。吃完就拿湿毛巾脸嘴手一擦就算完事儿,宝宝椅下面放一张防水布,便于清理战场。
新西兰父母普遍观念是“不吃就是不饿”,“孩子吃太多了,消化不过来”。
你去问儿童医生,基本上也是统一口径,让你先把零食断了,三顿都不吃再来看病。
我记得有个医生说,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撑不过三顿的,不要说孩子了,成年人的意志力比宝宝强多了,你照样也撑不过三顿。一般在第二顿的时候你的生存本能就会跳出来和你对话了,对你施法了,所以要是孩子三顿都不好好吃,那就要去医院看看了。
还让我们别担心一顿不吃就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需要长期吃不饱或者吃不好才能导致的。一顿不吃不会让人瘦下来,反而下一次的进食身体会吸收更多储存更多能量,反正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总结起来那个意思就是,不吃就饿一下,只要不是长期饿着,偶尔饿一下是非常好的。
后来我也试过了,我儿子确实从来没有撑过第二顿,反复几次后慢慢对进食时间也有了概念,吃饭也变得规律。但是现在依然有极少数时候不吃没食欲,反正还是老样子,不吃就是不饿,绝对不强迫,断零食,没到饭点饿了就给牛奶。两年多来一直这样,体重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反而一直是同龄人中比较壮实的。
其实吃和穿这两项简化后,就能节省出很多时间了。还有就是住方面,例如做清洁。我听说有的国内的家长每天都要做清洁,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不做家里清洁,是我老婆做,频率次数跟生娃以前一样,一周两次,唯一不同的是换了一个比较贵的吸尘器。我儿子每天的常态就是把玩具乱放,倒不会把家里搞脏,偶尔会捣乱但也不至于让我们天天做清洁。
总而言之,我们家在衣食住行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孩子降生后工作量稍稍增加,感觉只比养一只宠物要稍稍麻烦一点点。
体验最不好的,就是刚出生前几个月,儿子不能一觉睡到天亮,半夜要起来喂奶换尿布,其他方面,还真没什么不好的体验。
我带娃花费时间最多的项目,跟大部分新西兰父母一样,就是陪玩。不过,这其中我自己也在玩,也在放松。比如遛娃的时候我也是在散步晒太阳,去游泳馆和儿子玩水,去动物园喂鸭子,在家里有时候也让他自己玩玩具,自己看画册儿童书,我干别的。他午觉两个小时和晚上九点睡觉之后基本上我都是自由活动,我每天看电影追剧玩游戏一个没落下。 周末老婆在家,我自由活动时间就更多了。
今天写到这,改天继续
刚刚看了几个别人的回答,觉得分析的挺有道理的,特别是关于育儿观念不同而导致的内耗问题。
我们家在娃刚降生的时候,我妈也来帮个忙,大概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内耗问题,这种内耗不但存在于我和我妈之间,还有我和我媳妇儿,我媳妇儿和我妈之间。
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肯定会产生矛盾或者误会,这就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都去互相磨合理解包容。强势一点怕产生误会伤着感情,忍让一点又感觉对方的方法有问题会对孩子不好。小事情能忍则忍,原则性问题需要互相沟通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照顾对方感受,即便是这样,最后问题可能还是没解决。带娃变得不再纯粹,变成了人情世故。
这种情况在我们家没有持续多久。我妈帮了两三个月就回去了,我老婆也把育儿大权完全交给了我。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些内耗问题了,现在回想起来,确确实实是轻松了很多。

————刚学会的分割线————
点赞三百多了,受宠若惊! 本人知乎最高赞答案啊哈哈哈哈哈。

留言有很多,我都看了,有的评论还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有空的话会尽量回复大家,一起交流。
这里再针对评论做一个笼统的回答,再发表一点本人之愚见。
我觉得国外带孩子比较轻松还有一个观念上的不同。
那就是“主体思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这个家谁是主体,到底是围着谁转的。
别小看这个观念,这个观念的不同,会渗透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里,会潜意识的影响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也会不知不觉地决定你带娃的工作量。
国内大部分的父母,即便不是非常宠溺孩子,或把孩子当做小祖宗养,但潜意识里还是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主体。在很多方面是优先孩子,紧着孩子委屈自己,这几乎是常态。
我朋友曾经跟我抱怨她带娃很累,那时候她孩子很小。她说她吃不好睡不好,就连上厕所都上不好,上到一半孩子就哭了,她就得赶忙冲出去照顾孩子。问我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我说我会让他哭,哭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除非他有危险,否则我一定会先照顾好我自己,然后才是他。如果我像你一样,把自己逼哭了,那比他哭更糟糕。
当然这是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但是有一说一,国内大部分父母,或因为对育儿知识未知的恐惧感,或出于无法抑制的爱,亦或因为一些资本故意贩卖焦虑,导致大部分都把孩子放到最主要的位置,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没做好。
这种观念在新西兰是不太流行的,虽然国外的父母也有迁就宠溺孩子的情况,但是生活方式的大方向是以父母为中心的。他们普遍认为大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远远比不过小孩子的,父母牺牲自己去迁就孩子是事倍功半的事情。
我们家的主体也非常明确,在需要二选一的情况下,我儿子可以得到优先权的一是拉粑粑这件事,这得马上换,不然屁屁会烂。
二是如果我察觉到他有危险的时候,这也是立即行动,这也不必赘述。
三是他的睡眠时间,这部分是刚需,保证充足睡眠,所以我也改变了作息时间迁就他。不过这一项也没有完全迁就他,不然他的理想状态是和妈妈睡。妈妈第二天要上班,我第二天白天还能睡午觉,所以这方面依然部分遵守主体原则。
我们家最优先照顾的是妈妈——我们家现阶段的顶梁柱,当之无愧的主体,其地位不必多言。其次是我——家庭管理者,首席大厨,金牌饲养员兼快递小哥。最后才是我儿子——好吃懒做,反复在法律边缘试探的无业游民。
我们很少牺牲自己的刚需去满足他。吃饭就是我们吃,他就吃,我们是不会牺牲自己时间,放下筷子去专门喂他的,他妈妈曾经怕他吃不好,尝试过喂饭,被我严厉制止了。他要怎么吃,吃多少,都是他自己会学习会摸索,目前结果看起来很好。
特别小的时候,我会专门给他做吃的。现在两岁出头,我都很少专门给他做饭了,都是我做大人饭的时候在放一些佐料之前,顺便分一点出来给他。现在是他妈想吃什么,我们就跟着吃什么,因为我不挑食,我啥都吃。
洗澡也是顺便给他洗,大部分情况下是跟着我洗,一天一次。除非粑粑漏出来了,另当别论,对,又是粑粑,我最大的敌人。有时候他在外面玩会把自己弄得很脏,我有时间就给他洗,没时间就擦一擦,等着我有时间再洗。
总之,他目前的需求的问题,基本上可以用“顺便”两个字来概括,这是主旋律。而大部分本地人确实也是这么干的,我觉得这种观念的不同,其实也跟文化有关系。众所周知,外国人(主要指白人)其实是非常自我的。相对亚洲的父母,其实他们对孩子的付出还是比较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外国的父母其实很少有给自己孩子买房子的,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会买,就算支持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多不是赠予给孩子的,而是借给你的。
亚洲父母则不同,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给孩子买房子都是基操,可能就日本稍微自我一点,但是像中国父母那样掏空家底给孩子买的,也是绝不可能的。
然而外国的父母付出的少这件事,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是什么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这种高大上的理由。说到底真的就是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不是没钱给孩子买房子,就是不想给,自己挣来的自己先享受,你想享受就自己去挣。
其实以此就能看出东方和西方父母对于自我牺牲的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国内的家长也符合这个理论,和外国人比牺牲太多了,太在意,太小心翼翼了,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各位想要轻松带娃,其实不妨也让自己少牺牲一点,这或许对自己对孩子都不是什么坏事。
————————————————
两千多赞了....现在已经不是受宠若惊了,而是瑟瑟发抖。
评论里让我说说“思想教育精致”
首先这个话题其实有点偏题了,跟带孩子累不累没什么关系,跟节约时间减少工作量也没什么关系。
所谓的“精致”,其实也就是较真。指老外对孩子品德教育这方面比较上纲上线,不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怕麻烦也不怕花时间,不会轻易动摇,和衣食住行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这方面我觉得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目前国内这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实已经很好了,素质也不错,跟国外差异不大。
例如正在阅读此答案的各位,其实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三观,什么是美德教养,如何辨别是非对错,不会像部分老一辈人那样教孩子占便宜啊,撒谎啊,推卸责任什么的(这些我奶奶全都教过我)。不懂的这些道理的人我觉得大概率也不会用知乎,所以我觉得这个话题是没有必要展开讲的。
——————————————
评论区有条评论蛮有意思。讲到了东西方的自古以来的传统喂养方式,说中式喂养更胜一筹,因为我们庞大的人口就是证据。
逻辑上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个概念我必须要阐述一下。那就是精致喂养绝对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喂养方式。
我在最开头已经说过了,现代西方人在对育儿的衣食住行方面像极了我们国家的现代农村人,而我认为咱们国家的农村的育儿方式更贴近自古以来传统的喂养方式。
精致喂养应该是从计划生育这一代开始兴起的,而之后加上资本无下限的对父母们贩卖焦虑,而导致到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地步。
如果你去问上一代,或者上上代,他们小时候是怎么被养大的,我可以打包票即便是地主和官府家的孩子也没有几个是被精致喂养的。
我相信,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喂养方式和西方是差不多的,至少在喂养的精致程度上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我们现在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育儿方式演变成了现如今的精致喂养,你可以说这是“现代中式育儿”,但你要是自古以来咱们都是这样的,并且以此来解释我们人口的庞大,我是坚决反对的。咱们以前养孩子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式儿的,说不定比他们老外还粗糙呢!
————————————
评论过万后我兴奋得晕倒了,刚刚才醒过来,谢谢大家。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对孩子关心到无微不至的妈妈崩溃了对孩子大发雷霆。
其实我写这么多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了让大家避免这种情况,这就是恶性循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无微不至的照顾导致工作量和压力逐渐增高,最后要么崩溃大哭,要么对孩子暴怒,严重的可能抑郁。
初衷是好的,结果很不好。
所以我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你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或者你要精致喂养也行,但前提一定是要先让自己舒服,先把你自己照顾好。
不要想着无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我儿子的理想化状态,是要我二十四小时抱着他,我如果无度无节制地满足他,他一哭我就服软,那我这一个爸爸是肯定不够的,两个也不够,最少得要三个。
该拒绝的时候要拒绝,孩子的无度要求就是为了试探你的底线而设计的,他们是需要你来亲自划线,才可以探索到规则的边界,才可以自我调节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习惯。
所以
先照顾好自己。先照顾好自己。先照顾好自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要是不舒服,你就是个定时炸弹,日积月累,你爆炸了孩子首先遭殃。
你要是舒服了,你就是个暖暖的小太阳,慈眉善目心胸宽广的菩萨,你反而可以迸发出更多的爱给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我给娃的早饭是超市买的三明治和牛奶,放微波炉热一热就行了,前后不超过一分钟。
但我这个做法被好多妈妈鄙视了,早饭这么重要,居然不给娃吃丰盛的?必须得炒菜啊,凉菜热菜一起上,必须得有热乎乎的稀饭啊,必须还得有形状好看各种造型的小馒头啊小花卷啊小包子啊啥的,然后还得配水果啊,水果切片还得摆造型啊!
可不累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回复,更新一下
之前我也是坚定认为孩子吃的食物还是自己亲手做的好,后来等到孩子大一些了,突然想开了,孩子终归是要在外面吃东西的,小朋友之间交换的零食,学校的食堂,三五好友聚餐,未来社畜的外卖。这些是不可能阻挡的,不如从小就让他适当的接触,以后能更快适应外面的食物。

以下是原回答
就举一个例子,吃饭的问题。
冰箱里拿出牛奶麦片,倒进碗里泡一泡。超市买的辅食罐头,各种即食食品,打开热一下。
放在中国不得让爷爷奶奶们骂的狗血淋头。
面条要自己和面擀皮切好,馄饨饺子皮和馅都得自己搞,啥,你说超市有速冻的?那个小孩就能吃了吗,都是防腐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