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67|回复: 5

[分享] 你有哪些推荐的医学科普书?你在书中学到了哪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下图这些书是我书架上现有的一些医学类书籍。在我读大学之前,我最向往的专业就是医学,并且是中医学。一方面是家里有个舅舅是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喜欢上了,另一方面这个专业也是越老越吃香,而且有利于自己所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后来因为高考分数不够上最好的中医学院也就作罢了,但对医学的喜欢却与日俱增,大学期间也自己找了挺多医学类方面的书看。下面我一一介绍一下吧。



1、《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薄世宁
如果说是科普的话,这本书就是作为科普书籍存在的。作者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国家卫健委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治指导专家,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发起人及秘书长。
所以论医学科普的话,这是我目前读到的较好的一本,当然可能有更好的,也是因为我孤陋寡闻还不曾知道,还请知道的知友们指导一下。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医学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这是在第一章要讲到的。这里面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医学常识与相关疾病的介绍,如果科普的话,不妨先从这本书开始吧。




2、《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胡冰霜
这一本书也是我今年买书拼单时候偶然发现的,回来翻看了一下发现真的是买对了。这算是一本有关医学与医疗活动的随笔集,讲了很多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于这些经历的思考。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一个医生对患者的温情和对疾病的思考。
封面上还有一句: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作者是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身体、路上和人间。文字很棒,适合睡前读上一两篇。



3、《消失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马丁·布莱泽
这本书也是需要强烈推荐的,这本书也是很早之前被别人安利的。我正好在出差的火车上读完的。主要讲了细菌与我们身体和健康的关系,也讲了滥用抗生素带来的不利后果。我们用抗生素筛选出了“超级细菌”,那才是健康最危险的敌人。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症?这本书里将告诉你答案。



4、《众病之王:癌症传》——悉达多·慕克吉
癌症,想必大家不陌生了。身边隔不久就能听到有人患上了癌症以及带来的诸多不幸。
什么是癌?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最终能否战胜?四千年的斗争史,诠释癌症的前世今生!
作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运用新型生物方法开发抗癌药物。
全球每年约有800万人死于癌症。对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疾病,我们有必要对其有个彻底的了解。





5、《精编中草药原色图谱》
从小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从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就长在我们身边的植物,原来也是中草药的一种。难怪现在一到春天,小区周边绿化带里的蒲公英早早就被挖没了。还有马齿苋,居然有消炎治病的功效。
神农尝百草,才有了我们神奇的中草药,这本书值得拥有。即便不是作为医学科普书,也能当作植物学方面的科普读物,从小教孩子认识周边的植物和这个美妙的世界。



6、《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刘力红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强烈推荐!强烈推荐!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拥有一本纸质版的书。就在刚才我随手翻到一页,讲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心烦。
全书是对中医以及《伤寒论》的一个全面的解读和思考,能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学到东西。这可比从公众号上看一些没营养、贩卖焦虑的文章有用多了。



先写到这里,后续更多好书我陆续更新上来。更多精彩好书大家也可以通过知乎盐选会员阅读。海量的图书海量的优质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言:关于脂肪肝的危害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是什么?
是乙肝吗?不,现在脂肪肝才是我国的第一大肝病。
其实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体检查出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了。遗憾的是,很多人或许是因为对脂肪肝不够了解,所以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临床上,根据是否有长期过量饮酒,我们把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前者如果没有及时减少饮酒量,10年内大约有1/5以上会进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后者进展为肝硬化的速度缓慢,但是发生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1]。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脂肪肝——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获奖情况及内容简介

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关于脂肪肝的医学科普书,那肯定是《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



图源:参考文献2

这本书曾经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三等奖”、“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2]。
该书主编庄辉院士、范建高教授,以及担任主审的曾民德教授、魏来教授,都是肝病领域的大咖,国内肝病指南的制定者。



图源:参考文献1

书中主要介绍了不同临床类型脂肪肝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防治措施等,还有脂肪肝的饮食处方、运动处方、心理行为处方和药物处方等。



图源:参考文献1

总体而言,整本书内容权威、翔实,而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
内容节选(运动处方)

对于脂肪肝,我们强调综合治疗,而运动疗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编者着重阐述了给脂肪肝患者制定运动处方的目的、原则,并推荐了适合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
以有氧运动为例,书中介绍了“快步走”和“游泳”这两种方式:



图源:参考文献1


最后还列举了体育锻炼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准备活动、保暖、补水、整理活动等:



图源:参考文献1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相信在认真看完后,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干货满满。
总结:一本科普杰作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劝脂肪肝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说得难听点,其实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究竟该如何管住嘴,又该怎样迈开腿,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的。
毫无疑问,《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完全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可以说是一本权威的,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普杰作!(ง •̀_•́)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行表示推荐几本吧。
因为是外行,我比较看中的是这些书的可读性,专业方面我一般会看作者的出身和领域,会首选那些参与编写过专业教材的大佬所著的科普书。
总之就是先看作者背景,再看可读性,如果是比较专业的书籍,我会再参考一下译者的背景。
1.《癌症的消亡》


当知名的肿瘤专家发现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癌症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因为癌症而迷茫无助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放化疗究竟是怎么回事?
当新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市的时候,医生又是怎么想的呢?
我想,《癌症的消亡》会告诉你答案。
《癌症的消亡》的作者之一文森特·T.德维塔是国际知名的肿瘤专家,耶鲁大学医学院艾米和约瑟夫·佩雷拉教授(肿瘤内科学)以及公共健康和流行病学教授。他是现代化疗的开创者之一,并因此获得过拉斯克奖,他还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和美国癌症学会主席。
他是肿瘤学教材《癌症:肿瘤学原理与实践》的共同编著者。
同时,他也是一位癌症患者。
另一位作者伊丽莎白·德维塔—雷伯恩则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德维塔的女儿。
更为难得的是,《癌症的消亡》中文版的译者,也是一位医学博士,而他的观点,和作者不谋而合。
这就使得这本书的比较专业的部分能够得到更为精准的翻译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这样能避免遇到因为翻译和表达方式而导致的叙述偏差,也能让整本书的专业部分更加精准。
(是的,我在cue《最初三分钟》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释了许多我们仿佛听过的名词——在开药的时候,往往会听到医生说什么什么方案,我只能在主治医师和他的助手之间做传话筒,而如今,这些名词我也都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也终于不会因为迷茫而恐惧了。
我们依然在这里把目录放出来
●引言
●第1章 命运的折磨Ⅰ
●第2章 化疗专家
●第3章 MOMP(化疗方案)
●第4章 MOPP(化疗方案)
●第5章 抗癌之战
●第6章 兵力部署
●第7章 NCI大扫除
●第8章 弗朗西丝?凯尔西综合征
●第9章 理论联系实际
●第10章 癌症之死
●第11章 命运的折磨Ⅱ
●致谢
我很喜欢在安利科普书的时候,把它们的目录放出来,从目录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到底都讲了些什么。
在《癌症的消亡》里,作者讲述了癌症治疗的历史和现如今的状况,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还讲述了一些过时却非常常见的治疗理念。它甚至讲了一些治疗的误区。
与此同时,作者还还揭露了政治原因导致的癌症治疗方面的限制。
一些条条框框出现之前,医生可以用激进的疗法创造更多可能,但是现在却被束缚住手脚,一些本该让患者收益的药物却被FDA推迟上市。
每每读到这个部分,我都会有深刻的共鸣。就如作者所说,如今我们已经不受科学技术所限,限制我们的,是有效利用信息和治疗手段的能力。
真的是让人叹息。
时至今日,我们并不受科学技术所限,限制我们的是有效利用已有信息和治疗手段的能力……这是另外一种坎坷的命运,它远比克服科学障碍复杂癌细胞为了延续自身在不断地适应和进化,因此为了获胜,我们需要比它们更快地适应和进化。……抗癌之战的本质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场对抗自然的战争,我们同时还需要战胜自己——《癌症的消亡》
如果,你家里也有癌症患者的话。很推荐读一读这本书。
比起专业的教材来说,这本书无疑门槛更低,也更适合我们这些迫切的需要了解癌症治疗,又毫无专业背景的人。
最后,希望人类早日战胜癌症

2.《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是我生物医学方向的好基友安利给我的。
它的作者是理查德•道金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学家。
与其说它是医学科普书,倒不如说是生物学的科普书。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颇有一种“被洗脑”的感觉。好像从前自己对于物种进化的观点,甚至于对于人性的观点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这种创见性的理论在带给我们极大的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对于社会伦理的挑战。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如今我们所说的“善良”,究竟是不是在和我们的本性作斗争呢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类呢
第二章 复制基因
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
第四章 基因机器
第五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第六章 基因道德
第七章 计划生育
第八章 世代质检的争斗
第九章 两性之间的争斗
第十章 你为我挠痒,我就骑在你头上
第十一章 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第十二章 好人终有好报
第十三章 基因苦旅
注释
3《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这是在豆瓣上被安利的一本书。
作者薄世宁,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20年。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是中国人,并且长期在中国工作。
对于我等外行人来说,科普书的用词是否准确非常重要。而在译者相关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翻译的谬误。与此同时,如果是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在一些用词方面也会和我们不太一样。如果是普通的书籍也就算了,像医学这样必须要精准精确的学科,有时候很容易引发误会。
所以我自己在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译者的资料,来判断这本书我应该如何去读。
而《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正好就可以规避掉这一点。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作为科普书来说可以说是相当棒了,像我这样的纯外行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压力。与此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了医学方向的思维方式。
看目录就知道了,这本书他好细致啊。

第一章 理解医学的前提
第一节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
先保证活着 4
为人找回尊严 7
支持生命的意义 9
第二节 疾病与生命同行
感觉良好并不代表没有病 11
健康和疾病可以共存 12
疾病的本源 13
疾病的价值 16
第三节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身体的强大自我修复的能力 19
自我修复的助攻手 21
第四节 医学的双重性格
医学的性格:倔强的老头 26
有了人文的科学才更科学 27
伴随着科学的人文才是真人文 28
第五节 医患关系的实质:联盟
医疗活动不是消费 32
病人的巨大贡献 33
医患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决策 36
第二章 什么是疾病
第一节 疾病:人类进化的遗产
基因的不完美 42
器官的不完美 44
人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 46
第二节 病因追溯:疾病认知的历史演化
从远古人“开脑洞”到华盛顿之死 49
果子狸、蝙蝠与人类的“非典” 52
一切疾病都有病理基础 54
第三节 病与症:不用治的“病”?
症状不是病 56
症状是把双刃剑 58
从病入手治疗,对症状适度干预 60
第四节 代偿: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毫无征兆的慢性疾病 62
代偿是慢性病发展过程中人体的妥协 65
代偿带给我们的疾病防治启示 66
第五节 共生: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共生:相爱相杀,互利互惠 70
打破共生就会带来疾病 72
如何保护共生关系? 74
第六节 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
人体免疫是健康的底层逻辑 76
大部分疾病都与人体免疫相关 77
增强免疫力的三个方法 79
第三章 医疗活动的实质
第一节 诊断:假设与验证的循环
知识储备和经验 85
保持开放性思维 87
发现和利用反常疑点 88
第二节 治疗: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
治疗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问题 90
患者需求决定治疗目标 92
用医学目标匹配患者需求 93
第三节 临床诊治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指南保证基本和规范的治疗 97
指南不断迭代升级 98
灵活运用指南会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99
第四节 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药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102
药物反映医学整体认知水平 104
认知提高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 106
第五节 医院: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织形式
高度分工协作 109
能量高效利用 113
信息高效流动 114
第六节 公共卫生: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用世界上最“丑”的颜色禁烟 117
瘟疫倒逼英国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119
深入理解公共卫生 121
第四章 需要重新认识的疾病
第一节 癌症:时间的老朋友
引发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年龄增大 130
癌症的生成机制:同归于尽的疯狂跑车 132
对待癌症的三条建议 137
第二节 冠心病:不只是器官问题,而且是全身病
解决一个点不等于解决整体问题 139
冠心病的治疗 143
第三节 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且是身病
遭电击的猴子与胃溃疡 146
列宁格勒保卫战与原发性高血压 147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 149
第四节 医源性损害:制度才能让它最小化
准确理解医源性损害 153
如何减少医源性损害? 156
第五节 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
你永远不懂别人有多疼 159
疼痛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 161
慢性疼痛是病 163
疼痛,永远不需要忍受 164
第六节 衰老:老不是问题,衰才是关键
年龄只能反映衰老,不能定义衰老 167
衰老的本质: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168
延缓衰老:激发自我修复和代偿 169
第五章 医学演化的里程碑
第一节 疫苗:对抗疾病的新逻辑
用生小病来预防大病 175
不生小病,也能预防病 178
不仅防病,还能治病 178
重新理解疫苗安全 179
第二节 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输液始于霍乱:开启生命的新通道 183
输液技术持续迭代 185
治疗技术的新思路 187
第三节 麻醉:不疼,才有无限可能
疼痛:外科手术发展的“绊脚石” 191
麻醉使医学进入“不疼的时代” 192
麻醉让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得以实施 194
麻醉在其他治疗上的运用 195
第四节 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 196
认识护理的三个层面 198
第五节 X 射线:最小干预获取信息的新起点
活体下的生命“摄影” 203
X 射线初期是“拿着生命在摄影” 205
让最小的干预发挥最大作用 207
X 射线的治疗价值 208
第六节 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
利用物种竞争治疗感染 210
过度使用抗生素带来的问题 213
科学使用抗生素的三条建议 215
第七节 呼吸机:热修复的新起点
脊髓灰质炎与呼吸机发展简史 216
治疗是热修复 219
第八节 癌症的免疫疗法:激发生态韧性
用细菌毒素治疗癌症的尝试 223
治疗自身癌症的诺贝尔奖得主 225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生态修复 227
第九节 氯丙嗪:精神病治疗的第一道曙光
氯丙嗪:意外的治疗革命 229
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革命 231
第十节 脑死亡:重新定义生命终点
更科学的死亡诊断标准 237
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 238
脑死亡诊断标准的价值 240
第十一节 循证医学: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怎么看病? 242
循证医学的五级证据 244
用循证医学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246
第十二节 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让生育和性爱分割 247
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 249
让生育和死亡分割 252
让生育和年龄分割 253
第十三节 诺贝尔奖: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
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医学所用 255
基础研究推动临床技术的飞跃 257
医学研究越微观,越治本 258
第六章 改变医学的大医生
第一节 希波克拉底:2 500 年前的誓言为什么今天还在用?
正确疾病观的形成 264
医疗技术的出现 266
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确立 267
第二节 威廉·奥斯勒:实践为什么成为医学的核心理念?
用实践理念培养医生 271
实践——理论和诊断之间的桥梁 273
治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75
第三节 沃纳·福斯曼:医疗禁区是如何一个一个被打破的?
打破心脏禁区的医生 279
医学探索的三个困境及解决办法 280
第四节 塞麦尔维斯:如何纠正体系的无知之错?
产妇死亡之谜 286
医院的洗手革命 288
纠正无知之错靠提高整体认知 289
第五节 伍连德:公共卫生如何战胜大规模传染病?
“肉身”抗击东北肺鼠疫 293
大规模传染病的控制原则 294
防控不以明确病原体为必需前提 296
第六节 林巧稚:为什么现在女医生那么多?
为中国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女医生 300
中国妇产科学的开创者 301
女医生的独特优势 303
第七章 医生的精进与病人的修炼
第一节 医生精进第一关:少即是多
多治疗不等于彻底治疗 310
做到“少即是多”的三个方法 312
第二节 医生精进第二关: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快速决策
第一条:唐僧法则 316
第二条:第一张骨牌法则 317
第三条:马蹄声法则 319
第四条:高尔夫法则 321
第三节 医生精进第三关:克服不理性的冲动
不理性状态下的窄化效应 322
一流智慧的标志 326
第四节 健康的智慧: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避免高危因素 328
保护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 331
进行疾病早期筛查 333
筛查指南 335
第五节 做聪明的患者
你应该和医生交流的五个问题 342
医患共同决策减少选择失误 345
主管医生是寻求支持的第一人选 347
第六节 最后的告别:还有更好的选择
“善终”的六个要求 349
让死亡更有尊严 350
生前预嘱是更好的选择 352
结 语 医学的未来:继承与叛逆
致 谢、
4.阿图·葛文德的三部曲:《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

目前我只读完了《医生的修炼》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也是《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这本书其实更多的讲述的是葛文德作为外科医生的工作所及与领悟,讲述的是他遇到的各种案例。
与其说是医学科普书,倒不如说是医生的科普书。我们在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葛文德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菜鸟时期的手忙脚乱,对于医疗的困惑和思考。和同行之间的故事。读完这本书,就仿佛自己也经历过从菜鸟医生成长为大神的心境。
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而医学也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才是它最具魅力之处。
在这三步曲里面,《最好的告别》是最火的一本。但是我个人还是建议循序渐进,从《医生的修炼》开始读。
<hr/>基本上就是这样啦,医学相关的书籍其实我读的不是很多,而且也很没有耐心。比如说《疾病的历史》,《众病之王》基本上没读多少就弃了= =
上面推荐的几本,也都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以我自己能不能读进去为标准选出来的。
有时候我在想,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大约只是:世界这么大,真的好想再多接触几个领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毒星球》是一本可以帮助你了解人类多年以来与病毒的互相竞争的过程,本质上病毒是与人类共同成长、共同进化的一个物种。
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其中8%的片段来自病毒
这是最初的书本界面,这也是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1、人类迄今为止,天花病毒是全球少数几种被彻底根除的疾病之一
最后一名轻天花的自然患者在1977年10月26日的非洲索马里出现。一名英国医学摄影师珍妮特.帕克(Janet Parker)在1978年从实验室内染上天花并死亡,是全球最后一名患者。
2、2009年,科学家达娜·威尔纳发现人的肺里平均驻扎了174种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发现病毒的近亲,另外90%是陌生的病毒。
所以知道为什么十年前的环境标语写的是:禁止随地吐痰了吧?
肺里的痰随着喉咙的喷出的气力,能将痰里的病毒像喷雾状的散射在空气中。一滩在地上的痰,就包括了至少几十种病毒。
而这两年疫情说到新冠病毒的时候,特地有专家解释了如若携带了新冠病毒,打喷嚏的时候病毒会随着喷嚏散射状的散播在空气中,所以打喷嚏也不要对着别人同样也有道理。
3、在电子显微镜被发明之前,科学家观察病毒是利用精细的过滤器过滤,去掉感染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植物细胞和细菌,从而利用剩下的更微小的物质去感染健康植株,当时的科学家还不知道这种更微小的物质叫病毒,只知道它比细菌要小,能通过精细的过滤器,而细菌不能通过。
(病毒大小的单位:nm 纳米,细菌大小的单位:μm 微米 ,1微米=1000纳米)
4、鼻病毒是普通感冒和哮喘的罪魁祸首,它是人类最广泛存在的老朋友,
而一般感冒了之后会很难受,只是因为身体释放了细胞因子,召唤了附近的免疫细胞,从而让身体产生炎性反应,所以嗓子会有刺痒的感觉,鼻腔还会分泌大量的粘液。所以鼻病毒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主要难受还是因为免疫反应。
而鼻病毒是给更多有害的病原体打开了通向人体的大门,人鼻病毒本身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的。
热知识:有非常多的证据显示,孩童时期感染一些相对无害的病毒和细菌,得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年长之后因为免疫系统失调引起过敏和克罗恩病(慢性肠道疾病)的概率反倒会减小。
人鼻病毒可以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这样未来遇到一些小刺激时,免疫系统不会过度反应,而可以养精蓄锐,去攻击那些真正的敌人。
5、流感病毒与非典、新冠病毒同属于一个系列的病毒,都是轮状病毒


流感的起源更早,几乎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最大的一次流感爆发是1918年,导致了5亿人患病,占据了世界人口的1/3
当时全世界处于一战时期,只有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不受管制,他们也不用报道战争,每天就报道自家的流感情况,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公开了本国的疫情情况的国家,后来全世界就把这次流感称作“西班牙大流感”
眼熟吗?
流感病毒起源于鸟类,但是很多鸟类携带病毒,本身却不得病,因为鸟被感染的不是呼吸道,是消化道,而人类呼吸道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鸟类消化道细胞的受体非常相像。
但是病毒从鸟类到人类的过渡,也并不是很简单的过程
冷知识:当流感病毒感染了宿主,而两种不同的病毒在一个细胞里生存和繁殖的时候,宿主细胞同时复制来自两种病毒的基因片段时,这些片段就可能混在一起。这样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就会不小心带上来自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这有个很易懂的名词《基因重配》
而不同的宿主携带者两种甚至更多的病毒株,它们互相交换基因,就可能获得新的适应性状,通过这个机制,从鸟类传到鸡,甚至传到猪,或许机缘巧合下,鸟类和人的病毒基因组合在一起。
一旦在不同的人体内交换基因,基因重配可以帮助这些病毒躲过被消灭的命运。
2009年甲型H1N1如此
2020年新冠病毒亦是如此
这里有一页书里的内容,我觉得得放原图出来才够震撼


简单的几句话,完整的印证了2020年的冬天
6、鹿角兔,动物到人的皮肤长出来的疣,都是由乳头瘤病毒感染细胞形成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
HPV尤其擅长感染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是构成人体大部分的皮肤和粘膜,这种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不听生长,最初是从皮肤下面浅浅的一层生发出来的,上皮细胞一边分裂,一边把新生成的一层细胞往上推,它们会合成更多硬度更高的蛋白质,称角蛋白
角蛋白能让最表面的皮肤更好地抵御来自阳光、化学物质和极端温度的伤害。最外层的表皮细胞最终还是会死去,而下面的细胞又往上顶。
7、人类对抗细菌的手段:(1)抗生素   (2)噬菌体
抗生素是由细菌或真菌合成的化学物质或蛋白质
噬菌体是通过把自己的DNA入侵到细菌里面,繁衍无数噬菌体后代,从而将细菌整个撑破而造成细菌的死亡。其本质与病毒入侵细胞的方式有点类似。
而前几年一直有关于滥用抗生素的新闻报导,重点在哪里呢?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从而使抗生素逐步失效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说一点,抗生素主要应用的是青霉素,它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缺主要有屏障和保护作用,青霉素就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
同时人和动物是不具备细胞壁的,所以青霉素对人体不起作用
那细菌的耐药性是怎么增强的呢?
抗生素对一群细菌的细胞壁进行降解、消杀,大部分的细菌因失去细胞壁而死亡,但是有很少一部分逃过了死亡的命运,然后自我复制形成了新的菌群。这些少数派之所以可以幸存,是因为在生长过程中获得了能够抵御抗生素的突变,接着传给了后代,新生的细菌就产生了耐药性。
这时候要用抗生素对抗细菌,就得研究新的抗生素,这对研发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科研都是巨大的损耗,所以在平时也需要拒绝滥用抗生素
8、每升海水中有多大1000亿个病毒颗粒
在海洋中,病毒的数量是其他所有海洋居民加起来总量的15倍,而它们的总重量则相当于7500万头蓝鲸
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海里游泳就是死路一条,海洋病毒只有极小部分会感染人类
9、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病毒给予的
海洋聚球藻:在海洋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细菌,它们包含了全球约1/4的光合作用。它们的DNA里有捕捉光子的蛋白编码基因,而这些基因正来自病毒。
由此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是病毒基因展开的
10、病毒或许已经成为了鸡DNA中永恒且无害的一部分。
科学家发现,禽白血病病毒的遗传指令已经嵌入鸡的所有细胞之中,用能引发突变的化学物质和辐照来处理这些细胞,这些突变的细胞果然释放出禽白血病病毒。
病毒是如何整合到鸡的基因组去的呢?
原来,在几千年前,病毒感染了鸡的共同祖先,病毒所到之处,基本都引发了肿瘤,但是在一只鸡身上没有发现癌症,它的免疫系统把病毒制服了,病毒就这样在它体内无声扩散,最后移动到鸡的性器官,当它完成交配后,DNA里的病毒就自然的遗传给了下一代,病毒也没有引发肿瘤,也在一代代的DNA中悄悄的传了下去。
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病毒会被重新激活,产生肿瘤。
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禽流感
而人类中也有被制服的病毒,在数千万年的变迁中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中携带了近10万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DNA片段,占到人类DNA总量的8%
这是最初的书本界面,这也是最初吸引我的地方√
换句话说,我们的基因组中简直病毒泛滥
虽然这类病毒DNA中大多数都没用,但我们的祖先也的确“征用”了一些对我们自身有好处的病毒
它的名称叫“合胞素”,是一种蛋白质,而它只出现在人类的胎盘里,它对人类的繁衍构成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总结下来,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
11、HIV病毒并不是直接引起肿瘤或者癌变的病毒,它通过攻击CD4+细胞,从而击溃人类的免疫防线,因CD4+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抵御外界侵害的最重要的细胞,一旦免疫系统崩溃,你会因为感染卡氏肺囊虫、败血症,或者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能让患者丧命。
而HIV患者要传播病毒,只能通过三个途径
1、血液传播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举个栗子
1、抽血时的针管不是使用一次性的,而之前使用的人是个HIV患者
2、性行为有一方是HIV患者
3、怀孕时母亲是个HIV患者
目前HIV的治疗手段也不能治愈,而只能通过阻断剂去防止HIV的扩散,如果在已知的情况下,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了HIV,72小时之内服用阻断剂将会是黄金时间
12、埃博拉病毒是目前为止致死率排名前列的病毒之一,致死率达到50%-90%,患者会在几天内急剧丧命
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只由7种蛋白质构成
同样的致死率高的丝状病毒,还有一种,叫马尔堡病毒
我们可以把丝状病毒(埃博拉)和轮状病毒(新冠)做一个对比
这一类丝状病毒,由于侵袭性强,易察觉,所以即使它的致死率极其的高,但是很容易被发现,从而可以实施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防止它大范围的传播。但是如果生态系统里,有一天丝状病毒发生了一个史诗级的突变,它变成了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那将会是人类的灾难。
而轮状病毒,由于传播能力相对较小,发生病症的时间也比丝状病毒慢很多,所以刚流行之时难以察觉,但是一旦在人口密集之处,它已经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大片规模的传播,到人类发现之时,它可能已经传播至多个地区和数以万计的居民身上,到这时要来采取措施就会特别棘手。
感染能力强,症状出现的快的病毒,致死率高,但是传播范围相对就小
感染能力弱,症状出现的慢的病毒,致死率低,但是传播范围相对就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测量、指纹鉴定、弹道检测、血迹分析、微量物证、验尸、毒药检测、DNA技术……如今,我们已经对这些法医鉴定技术名词耳熟能详,但我们可能对它们也缺乏足够深度与广度的了解。
推荐BBC编剧奈杰尔·麦克雷里写的《法医档案》,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这些鉴定技术,了解影视剧中抽丝剥茧分析的背后证据基础。


当然,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止这些让我很好奇的法医鉴定技术,还有其中提到的很多经典案件。在破解与回顾这些案件的过程中,借由如山铁证,让我们意识到死去很久的人也会讲故事。
先从破案说起,在科学技术并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断案相比较而言也会更难一些,一个关键的难点就是取证方面。家件调查一般沿袭着正常的流程:传唤、挨家挨户询问、反复盘查、上诉。警察对海量情报进行筛选,可能才能发现一条很有希望的线索。
很多时候,在事件展开的过程中,“巧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力量如此强大,甚至掌控着我们的一切生死机缘。真可谓,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也是如此,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1984年9月10日,杰弗里斯在对下属找术员的家庭讲行DNA(脱氧核糖核酸)实验时,有了一项革命性的发现。他检查X射线胶片图像时碰巧注意到,家庭中不同成员的DNA真有显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杰弗里斯很快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基因密码的独特性来识别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因“指纹”。
100多年来法医学上最伟大的进步——DNA检测,已经日趋成熟。它将继续影响世界各地刑事案件的结果,它在确定有罪或无罪方面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基因指纹法可能提供某人与某犯罪现场之间联系的确凿证据。
法医鉴定的主要任务是将现场遗留下来的不同线索拼凑起来,形成事件的连贯画面,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确认或排除(两者都很重要)涉案人员的身份。当然,大多数法医学研究要么是鉴定身份,要么是将个人与犯罪现场联系起来。
在许多情况下,一项罪行的受害者可能也需要验明正身,特别是在谋杀案中更应如此,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可怕的“凯瑟琳谋杀亲夫案”。
1725年3月2日,一名警卫在泰晤士河的泥泞海滩上发现了一颗被砍下的人头,头颅还没有开始腐烂。这意味着,如果幸运,有人可能会认出这个不幸遇难的人。
治安官命令将其清理干净,一切就绪之后,头颅被绑在教堂一根杆子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警察们的想法是,如果罪犯看到头颅,肯定会做出某种反应。
他们还有一种古老的信仰——如果凶手触摸被害人的尸体,尸体就会流血。因此,巡警会强迫任何看到头颅就惶恐不安的人去触摸头颅,并观察头颅中是否有血渗出。(当然想要这样找到凶手是不现实的。)
后来,受害人的很多朋友看见了,告诉了警察,并向受害人的妻子确认,妻子却拒不承认那是她的丈夫,直到后来警察带她去看尸体。
她一看到浸泡在酒中的头颅、就拿起罐子抱在怀里,夸张地尖叫道:“哦,这是我亲爱的丈夫的头!”然后,她开始亲吻罐子。
当时惊现了法医鉴定史上最离奇的一幕——
她抓住罐子里已经严重腐烂的头颅上的头发,把它从罐子里搜了出来,热情地亲吻着头颅的嘴唇。然后,她提出要一绺亡夫的头发。警官拒绝了,告诉她,这颗头血迹斑斑,她的手上也沾满了血迹。
也许凯瑟琳意识到自己的夸张表演并没有骗过任何人,于是昏了过去。后来通过审查,发现就是她出轨后,杀害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她也成为英格兰最后一个因罪被活活烧死的女人,据说,当时整个伦敦都能听到她的惨叫声。
从这个案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尽快确定受害人身份是多么重要,可以省去非常多的麻烦。最早的比较可靠的身份鉴定技术是贝蒂隆人体测量法(在1882年左右发明),如今称为“照片拼凑人像法”。
把照片剪下来,把这些碎片贴在硬纸板上,以便按照不同部位(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面孔。由此,目击者可以勾勒出自己所见之人的大致轮廓。


贝蒂隆人体测量法不仅可以对活人验明正身,也可以辨认死者的身份。
在现实中,赫歇尔和福尔兹都各自贡献了一分力量,推动了指纹鉴定技术的发展。但因为在同一时期发表自己的观点,俩人在《自然》杂志上写文章互骂,认为是对方剽窃了自己的成果。
高尔顿通过观察指纹上重复出现的纹线形状和结构,发现大多数指纹的中央都有一个“三角形”,周围集中了很多脊线。这个三角形叫作“德尔塔”,分为四大类:无三角、左三角、右三角、多三角。
亨利观察到,“这些三角形要么是由一条脊线分叉而成,要么是由两条平行的脊线突然发散而成”,此外,它们的三角形状便于几何测量。他意识到,他只需要确定三角形的边界,即“外端点和中心点”,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然后用针在两点之间计数。这个数字是享利指纹分类法的核心。绝大多数指纹只分为两类——简单的环形纹和三角纹。


经得起考验的身份鉴定法,比如贝蒂隆人体测量法和指纹鉴定法,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对于刑事调查的目标非常有用。
<hr/>枪支的发明不仅彻底改变了战争,而且使犯罪变得简单了——人们可以轻松地携带隐蔽的手枪,使之成为一种非常方且高效的杀人工具。
在敦煌有一面10世纪的壁画,画中就有“火枪”的形象。本质上,火枪是一种装着火药的管子,连接在一根长杆的末端,用作一种粗糙的火焰喷射器。据记载,宋朝的守军在对付女真人的进攻中非常成功地使用了火枪。
早期的枪支并非没有操作问题:它们装弹速度很慢,只要开一枪,就得费力地重新开始整个装弹过程。
分享一篇关于18世纪一个拦路劫匪和一个年轻裁缝相遇的著名报道。
裁缝正在横穿霍恩斯洛荒原——当时这是一个著名的危险之地,因为拦路强盗频繁出没。果然,裁缝遭到了一名持枪劫匪的袭击。劫匪向裁缝索要钱包。裁缝把钱包递给了劫匪,同时开动脑筋想对策,接着,他请劫匪朝他的帽子开一枪,说是伪造他反抗的假象,不让别人说他是懦夫。
劫匪很有礼貌地照做了。唯一的子弹射出了,他现在手无寸铁了。这时,裁缝拔出了自己的手枪,指向劫匪。他不仅拿回了自己的钱包,还得到了劫匪抢来的其他人的钱包。


火药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失效,多亏研究出了雷管。
雷管是一个小圆间,迪常由纯铜或黄铜制成,其中含有雷酸汞,这是一种对冲击很敏感的化合物,被击中时会爆炸。
将雷管插人枪管后面的孔里,然后用酷似燧发枪旋塞的弹簧锤击中,引起汞的爆炸。爆炸的力量会向下进入主枪管,点燃装在那里的火药,从而推动子弹从枪管中射出。
接着,弹药筒的使用将子弹、火药和引信合为一体,也为现代循环武器开辟了道路。
有一种新的增强版左轮手枪,威力十足,特点是有6个弹膛,只有5个活动部件。左轮手枪中膛线作为其设计的一部分——子弹沿着枪管内部的凹槽旋转,这意味着,从子弹的外壳能够识别出凹槽的形状,以及枪管可能存在的其他缺陷。
所有类似的武器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子弹的口径,枪管内膛线的数量和尺寸,以及弹壳上划痕的位置。这些被称为“分类特征”。
在辨认出开枪的枪支型号之后,还要确定具体是哪支枪,这与制造枪支的过程有关。
为了制造枪管,要从一根实心金属棒上钻出一个孔,完成这项工作的工具会留下无数微小的划痕。接着,在枪管上切割凹槽也会留下独特的微小划痕。这意味着,每个枪管的结构略有不同。子弹穿过枪管时会留下不同的条纹图案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将怀疑的枪支射出的子弹与现场发现的子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显微镜下的划痕是否匹配。
和许多法医技能一样,这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旦科学家解决了一个问题,罪犯就会意识到科技进步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确保没有弹壳散落在周围,确保子弹在撞击时粉碎,在使用后销毁枪支,这些都是当今罪犯为了隐藏行踪而采用的方法。
这是一场持久战,但法医学家仍决心赢得这场战斗。
<hr/>血液维持生命,但只有在身体受到损伤时才会看到流血,曾经人们荒谬地把它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知道,流血并不等于会死亡。
1853年,波兰医生路德维希·泰希曼开发了一种检测方法来确认血液的存在,虽然复杂,但有效。他发现,如果把一份干燥的血液样品浴解在盐水和冰醋酸的混合物中,然后加热,就会形成显微镜下的棱柱状晶体,这就是被他称为“血红素”的物质。
后来,研究者们发现,将一个人的血清与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有时会产生相同的凝集现象,称为“凝血反应”。兰茨泰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存在4种血型,他分别命名为A型、B型、AB型和O型。
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抗原发生反应。只有当病人输血的血型与自己的血型不产生凝血反应时,输血才是安全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确定血型的方法也越来越简便。
把想要检测的干血薄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滴入新鲜血液,然后再将另一个载玻片放在上面。如果血液属于不同的血型,同样的凝血现象仍然会发生。
可以确定的是,不仅可以通过分析遗留下来的血液的来源和成分,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其位置和形态——如何飞溅、滴落、溅洒、掉落和喷洒——收集证据。对于训练有素的人来说,这可以证明谋杀或攻击是如何展开的,并且可以揭示受害者是试图反击还是逃跑之类的细节。
血液分布规律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以惊人的准确性重建暴力犯中的事件序列,有助于将特定的个人与犯罪现场联系起来。
<hr/>接着要提到一个有突出贡献的人——艾德蒙·罗卡,他提出了罗卡交换定律,核心在于“凡有接触,必留痕迹。
即使是最聪明的罪犯,也几乎肯定会在现场留下或带走一些微量物证。
他站过的所有角落,他碰过的所有器物,他留下的所有东西,即使他毫无意识,也会留下一个对抗他的沉默证人。不仅仅是他的指纹和脚印,他的头发、他衣服上的纤维,他碰碎的玻璃,他留下的工具,他刮去的涂料,他留下或采集的血液或精液。这些种种或者更多,都支撑着对抗他的沉默见证。
这些证据不会被忘记,不会被某一时刻刺激而变得浑浊,它不会因为人证而消失。它是事实存在的证据。物理性证据是不会有差错的,它不会做伪证,它不会完全消失。只有对其寻找、学习和理解的人为错误,才会减损它的价值。
在肉眼下,许多犯罪现场看起来一尘不染,毫无线索。微量物证逐渐被用于法医鉴定,会与显微镜和其他此类仪器并肩作战。
在一次案件中,巴尔萨扎德就用显微镜确定了一个女性的头发和从现场发现的头发是同一颜色和粗度(0.07毫米)。虽然这并不能绝对证明那就是她的头发,但属于别人的头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汉斯·格罗斯说,某人鞋子上的灰尘最终会比通过密集审讯获得的供词更令人信服。


微量物证,甚至微小的矿物颗粒或单根毛发,已经帮助破获了一些最大最轰动的刑事案件。
<hr/>每一起谋杀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留下一具尸体。
从情感层面来说,一个活着的人很难面对另一个人的尸体,尤其是当这个活人认识这个死者的时候。虽然一具尸体在某种意义上显然代表着一个死者,但对一具尸体所做的暴力行为却能唤起人们对其最后时刻的可怕联想。
我们也能敏锐地意识到,尸体上的某些东西已经缺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自然,我们都不愿近距离观察一具尸体。
实际上,毁尸灭迹不是容易的事。
尸体很难被烧毁或受到其他伤害,尤其是骨骼和牙齿对外力具有特别的抵抗力。尸体会漂浮在水里,即便是加了重物也没用。尸体也不好隐藏,因为会腐烂变质,很快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并引起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注意。尸体也很容易被主人遛的狗嗅出来。即使是那些被隐藏多年的遗骸,直到完全腐烂变成骨骼,也能够提供其身份的重要线索。
我们在影视剧中会看见法医们会背着药箱去取证,那是专用的“谋杀案取证工具包”。现在,工具包里面通常添加了如下工具:玻璃纤维刷、吊带、粉剂、实用刀、剪刀、验血、精液测试、拭子、酒精喷雾、手术刀和护目镜。
必要的时候,他们可能清理掉头骨内残留的组织,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以尽可能接近照片中显示的角度。当这些新照片放大到相同的尺寸并叠加在死者的原始照片上时,看看是否匹配。这也是一种对比方法。
当尸体能提供如此多不同形式的、有价值的证据可以将凶手绳之以法时,法医学家绝不能看到尸体就反胃。
<hr/>投毒是一种隐秘的杀人方式,不会在身体上留下暴力的痕迹,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疾病。
据说古代世界的女间谍会用调情的方式获得被害人的信任,只是为了在对方的食物或饮料中混人毒药。也有人声称,她们用渐进剂量的毒药浸泡自己的身体(她们自己己习惯这种毒药),结果,男人在舔过他们的裸体之后就会中毒而亡。
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粉末,也是所有毒物中最致命的一种。
一个名叫托法娜·迪阿达莫的女人发明了一种名为“托法娜美容水”的含砷溶液,并将其作为一种女性化妆品推向市场。被抓获后,她承认通过出售托法娜美容水导致近600名男性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特定毒物的剂量通常是决定其是否致命的关键因素。即便一个人怀有恶意地给另—个人注射可能致命的物质,也不一定是想杀死他。
铊作为毒药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但有一个劣势:有机毒物会在火化过程中被销毁,但像铊这样的金属却能安然无恙。
<hr/>在审视法医学的历史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性的阴暗面。看着这些残忍的罪行,我们也常常感到难以置信。
“犯罪学家工作的很大部分只不过是与谎言做斗争。他们必须发现真相,必须与谎言做斗争。他们每走一步都会遭遇谎言。”
通过这本书,希望我们不仅能了解抽丝剥茧破案的复杂方法,还能窥见法医学进步过程中传递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如足智多谋、当机立断,尤其是坚定正义的信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