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碧翰烽/文近日,半月谈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考核现象,推出了一篇报道《千分制都不够用,甚至搞出双千分制:勿让基层困在指标体系里》,引来基层社会关注。该报道称:基层反映,目前上级指标体系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考核越来越细。赋分越来越具体,有些地方千分制都不够用了,甚至搞出了双千分制,基层不得不反复研究考核指标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二是调度越来越密集。年评比、半年总结不够用了,在一些地方、领域甚至出现日调度、周评比,这大大挤占了用于落实的时间。近年来,一些地方或单位督查考核过多过频,令基层社会不堪重负,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表格、台账、资料、照片、视频等等要求,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一些基层工作越来越脱实向虚,一些表面功夫可以取得好的考核成绩,真正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而没有人去做。据半月谈采访的基层干部所说,“如果说一天10个小时工作,起码有五六个小时在搜集、报送各种资料或者填表。”考核指标驱动之下,基层出现的专门从事填表报材料的工作人员,被戏称为“表哥”“表妹”。如何破解这样的考核减负困局?让考核体系真正考出实绩、考出能力、考出作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思考:一是“简单化”。大幅精简考核项目和指标体系,尤其是要坚决杜绝所谓的千分制或双千分制,这种繁杂的考核指标体系,几乎都是一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书生”想出来的,没有真正沉到基层调查了解,没有真正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特点,没有真正抓住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痛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充分思考这句话的精髓,就是越到基层,越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下到基层的考核项目要进行合并,不能各个部门都往基层跑,各个部门都到基层去考核,导致同样的资料或指标要重复看重复查,而且不同的人去查,还查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令基层无所适从。还有实地考核次数要严格控制,一年只允许一次。二是“结果化”。这应该是关于基层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种导向原则,就是注重结果性指标考核,让结果性指标占据整个考核体系的重中之重。比如可以考虑设定一个基本比例,让结果性指标占到90%以上。即使是过程性指标,也要以结果予以呈现,而不是以“痕迹”进行展现。因为基层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不是机关里写材料的。三是“客观化”。也就是说,指标体系应以客观性为主,大幅压减主观性或模糊性指标,让考核具备可操作性。什么才是客观性指标?我以为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难以弄虚作假的指标。凡是容易弄虚作假的,就难以称为客观性指标,尤其是一些数据指标考核,更要防止那些可能弄虚作假的数据。四是“现场化”。建议更多考核指标趋向现场化。比如通过看现场、访群众、查民意、调数据等方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或宾馆酒店里听汇报、看台账、查资料。在这方面,要对查看台账资料提出约束性规定,比如要看台账资料的指标体系比例不能超过多少,而且原则上台账资料应该属于法定文件或材料。五是“信息化”。建议大力推进各地各部门数据共享汇聚分析研判,让数据在考核中多跑路,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而且可以大幅减少实地考核,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同时还能提高考核的公开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确保考出公平公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将“问题导向”庸俗化、随意化、泛化。也就是有的考核提出,必须要找出问题,不找出问题就是大问题。这个还是要讲实事求是,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即使是找出了问题,也要结合成绩效果进行总体性客观评价,做到奖罚分明,不能形成故意挑毛病、找茬的现象。上级考核存在两种倾向,如何破解减负困局?

碧翰烽/文
近日,半月谈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考核现象,推出了一篇报道《千分制都不够用,甚至搞出双千分制:勿让基层困在指标体系里》,引来基层社会关注。
该报道称:基层反映,目前上级指标体系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考核越来越细。赋分越来越具体,有些地方千分制都不够用了,甚至搞出了双千分制,基层不得不反复研究考核指标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二是调度越来越密集。年评比、半年总结不够用了,在一些地方、领域甚至出现日调度、周评比,这大大挤占了用于落实的时间。
近年来,一些地方或单位督查考核过多过频,令基层社会不堪重负,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表格、台账、资料、照片、视频等等要求,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一些基层工作越来越脱实向虚,一些表面功夫可以取得好的考核成绩,真正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而没有人去做。
据半月谈采访的基层干部所说,“如果说一天10个小时工作,起码有五六个小时在搜集、报送各种资料或者填表。”考核指标驱动之下,基层出现的专门从事填表报材料的工作人员,被戏称为“表哥”“表妹”。
如何破解这样的考核减负困局?让考核体系真正考出实绩、考出能力、考出作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思考:
一是“简单化”。大幅精简考核项目和指标体系,尤其是要坚决杜绝所谓的千分制或双千分制,这种繁杂的考核指标体系,几乎都是一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书生”想出来的,没有真正沉到基层调查了解,没有真正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特点,没有真正抓住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痛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充分思考这句话的精髓,就是越到基层,越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下到基层的考核项目要进行合并,不能各个部门都往基层跑,各个部门都到基层去考核,导致同样的资料或指标要重复看重复查,而且不同的人去查,还查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令基层无所适从。还有实地考核次数要严格控制,一年只允许一次。
二是“结果化”。这应该是关于基层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种导向原则,就是注重结果性指标考核,让结果性指标占据整个考核体系的重中之重。比如可以考虑设定一个基本比例,让结果性指标占到90%以上。即使是过程性指标,也要以结果予以呈现,而不是以“痕迹”进行展现。
因为基层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不是机关里写材料的。
三是“客观化”。也就是说,指标体系应以客观性为主,大幅压减主观性或模糊性指标,让考核具备可操作性。
什么才是客观性指标?我以为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难以弄虚作假的指标。凡是容易弄虚作假的,就难以称为客观性指标,尤其是一些数据指标考核,更要防止那些可能弄虚作假的数据。
四是“现场化”。建议更多考核指标趋向现场化。比如通过看现场、访群众、查民意、调数据等方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或宾馆酒店里听汇报、看台账、查资料。在这方面,要对查看台账资料提出约束性规定,比如要看台账资料的指标体系比例不能超过多少,而且原则上台账资料应该属于法定文件或材料。
五是“信息化”。建议大力推进各地各部门数据共享汇聚分析研判,让数据在考核中多跑路,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而且可以大幅减少实地考核,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同时还能提高考核的公开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确保考出公平公正。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将“问题导向”庸俗化、随意化、泛化。也就是有的考核提出,必须要找出问题,不找出问题就是大问题。这个还是要讲实事求是,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即使是找出了问题,也要结合成绩效果进行总体性客观评价,做到奖罚分明,不能形成故意挑毛病、找茬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