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93|回复: 5

[分享] 光学显微镜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极限是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俩独立问题。
时间分辨率那里还有一堆半独立的参数,拍摄重复率啦,扫描模式啦什么的,少年,先学习,再发问,专业问题尽量问身边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Microscopy Series 8: Resolution(分辨率)。Jeff专门出了一个视频讲分辨率,从拍摄斑马条纹开始讲起,如何采集信息才能获得物体最细微的特征。所以我也单独写成一篇,以示其重要性。
首先以拍摄斑马条纹开始(假定成像在一张大小确定的照片上)。当分辨率极其低时,照片一共只由几个像素块组成,每个像素块都是一大片信息的综合体,比如头和脖子被整合成一个像素块,所以连是什么动物都看不出来,完全失真。
随着逐渐增加分辨率,也就是组成照片的像素块越来越小,像素个数越来越多,每一个像素块变成了像素点,其包含的信息也就来自于原始斑马中更小的一个面积,也就更加能够体现原始的信息。在这时候,不仅是斑马躯干的大条纹越来越清楚,连头部的细条纹也都越来越清楚,但有很多更加细小的条纹,由于像素采集过程中被整合在一起,所以出现了“横向”条纹---这是失真的一种表现。
最后像素点极小,照片包含了巨大数目的像素点,连斑马头部另一侧的竖条纹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图片完全还原了斑马的真实信息。
由此提出了分辨率的概念:对于两个点进行拍摄,距离远时很容易拍成两个点,但随着两个点距离变小(就像斑马的头部细条纹),总有某个距离是会出现两个点被“拍摄整合”为一个点:示例如下。有不少的algorism致力于区分两个像素点,按照视频的说法,Rayleigh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当两个实物点距离越来越近,就会出现难以区分的情况。区分两个像素点有一些常用的方法。

在Rayleigh方法的定义下,区分两个像素点的公式:也就是在之前的视频中的提到的两个重要公式,XY(lateral方向)和XZ(depth方向)方向上的极限分辨距离:衍射中心点到第一暗斑距离(或者说是第一暗斑的半径)。在XY和XZ上有不同的计算方法,XZ上的长度总要比XY要长。基本结论是:只有一个点在另一个点的衍射第一暗斑之外,两个点才能被分开。



分辨率在XY与XZ方向上的计算。

高NA的镜头分辨率高:



不同NA的镜头的分辨率注释。

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分辨率极限:对于一个固定NA的镜头的来说,如果物体小到超过了极限,那么物体的大小就不能够再被体现出来。这说明,在使用显微镜拍摄非常小的物体(比如RNA FISH),每个点几十nm左右,需要考虑用100x的oil来拍,不然无法区分单个的荧光点。



镜头分辨率极限。

如何选择镜头分辨率来实现对物体细微信息的成像呢?Must be sampled at least twice the highest frequency:也就是说,物体上的最细微的结构必须要包含至少两个像素,这样才能精准展示人眼可以分辨的所有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想要提高成像的分辨率,也就是想要用更多的像素来“组成”一个实体细节,可以使用短波长的激发光、使用高NA的镜头、使用高折射率的镜头媒介(空气到水到甘油到镜油)。另外,当要区分不同的点时,还可以考虑将不同的点用不同的荧光来标记,这样每个点发出的波长不同,不会有重叠的成像,在拍照完将两个点的图像merge在一起就可以还原真实的两点距离。此外,目前已经有非常先进的nanoscopy,在后面的视频里会有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来说空间上是minflux,可以做到1-2nm,时间上我不确定,但是minflux的时间分辨率也是出奇的高,但局限于点扫描和本身系统复杂,售价太贵,在国内也只有两台,上海理工顾敏院士团队买了一台2000w,科大也买了一台,接下来北大的席鹏也在计划购置一台。话说,Stefan Hell真的有点牛的,超分辨的几种方法,个人觉得STED技术是最物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镜*物镜=1500,可能是我的眼睛不行,我觉得1000倍就已经是一团浆糊的节奏了。
这个倍数是有讲究的,因为可见光的波长就是这个长度,会有明显的衍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抛砖引玉吧
从我粗略的认识来看,这个问题至少涉及了3个诺奖
1999年的化学奖、2008年的化学奖、2014年的化学奖
时间和空间是光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有时候还可以相互转化,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1. 空间分辨力

从空间角度讲,又分近场和远场
如果指分辨力极限,那一定是近场扫描显微镜NSOM,可以达到100nm以下,理论上就不存在分辨力极限。
如果是远场,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通常分辨力用瑞利判据或者PSF的FWHM来评价,一般不会超过波长量级。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之所以是化学奖,我个人认为,可能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了荧光分子,而不是纯粹的物理手段实现的远场超分辨。本质上光学显微镜的超分辨,还是为了观测活体样品,如果是材料,用电镜或者原子力显微镜可以达到远超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水平。
PALM/STORM都是用时间换空间的技术,但是分辨力应该很难超过STED。STED需要很强的猝灭光,理论上猝灭光足够强就可以达到足够高的分辨力,但是也会伴随着更强的光毒性和损伤。国内席鹏老师应该是做的非常有影响力的,据我不完全了解,可以做到20nm以下的分辨率。另外比较强势的应该是,Stefan Hell大佬的MINFLUX,结合了STED、PALM、STORM的一些技术特点,可以达到10nm以下的分辨力。
以上大部分远场超分辨依然需要借助荧光分子的标记,label-free的技术方法可能会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目前的话,看很多老师做的计算成像、四波混频之类的工作,希望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显微镜到显纳镜——小于2nm定位精度的光学显纳镜MINFLUX2. 时间分辨力

在空间分辨力部分,会看到很多用时间换空间的技术手段,实际上时间和空间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换算成距离就是1纳秒光传播30cm,1皮秒光传播300μm,1飞秒光传播300nm。
我们很难去控制探测器采集fs时间尺度发生的事件,但是如果我们把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调控到不同的时间尺度,然后反复观测,就可以得到在一段极短时间窗口内发生的一些化学变化。一个fs对应300nm,也就是说,如果两个脉冲光传播的空间距离,可以控制在亚微米水平,就可以实现fs时间尺度内现象的观测。也就是泵浦-探测。除了fs以外,还会有阿秒物理,但是这种时间尺度的问题,就远远超出我的认知了。
这部分我认识就更为有限了,深入的问题可以关注磷酸君 @Phosphates 的文章。
除此之外,如果是超快成像的部分,可以看汪立宏老师、王立代老师的一些工作。能观测到ps时间尺度的光的传播。[1]



光传输的超快成像

人类有没有拍过光没有到达时的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