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临床质谱这几年总给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前些年资本市场不断追投,政策利好消息频出,国产替代呼声高涨。然而,临床应用渗透率不足、操作的高门槛、收费等仍是痛点。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个凭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指标检测等优势的新技术之一,到底何时能真正踏上了快车道?
01
从资本热潮到理性回调,市场逻辑如何演变?
2021-2022前,临床质谱无疑是医疗投资领域的宠儿。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临床质谱行业共有17起融资事件,全年融资额超过11.5亿人民币。然而,2023年融资总额降至5.1亿元,大额融资近乎消失。

来源:动脉网 临床质谱投资热点变迁
这种降温并非偶然——早期技术概念的红利逐渐消退,资本转向“临床落地”的硬指标。投资人的问题开始尖锐:质谱检测的刚需场景是什么?替代传统生化免疫的成本优势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直指行业的核心矛盾:技术先进性与临床实用性的平衡。
02
技术与场景的博弈:谁在定义未来?
临床质谱的技术矩阵极为复杂,LC-MS、MALDI-TOF、ICP-MS等技术平台各有优劣,对应的应用场景也高度分化。

来源:老崔、体外诊断学院
以LC-MS为例,尽管技术精度无可挑剔,但前处理繁琐、自动化程度低的缺陷让许多医院望而却步。一位检验科主任直言:“如果每天样本量不到50例,质谱的高成本根本无法覆盖效益。
反观微生物质谱(MALDI-TOF MS),凭借快速鉴定病原体的刚需,已实现国产化率超70%,相关企业如中元汇吉、安图生物、禾信仪器、天瑞仪器、珠海美华。这也说明:临床价值明确的“小场景”反而更容易破局。
当下最受关注的趋势是多组学研究和POCT化。品生医疗、中科新生命押注蛋白质组学开发肿瘤早筛标志物,清谱科技则专注于原创小型化质谱的研发,推出了如Cell微型质谱分析系统这样的便携式设备,用于术中快速诊断等场景,通过术中胶质瘤IDH突变检测打开POCT质谱的想象空间。不过,这些创新应用仍需面对临床验证的漫漫长路,一个标志物从实验室到收费目录,往往需要5-10年的周期。
03
国产替代的自救与突围
进口质谱仪长期垄断80%以上市场份额的格局,目前正在被一点点撬动。2023年,国产仪器中标量占比从20%提升至24%,尽管幅度不大,但释放了积极信号。
值得玩味的是,国产厂商的突围策略并不依赖“纯硬件对抗”,而是从试剂和服务端迂回包抄。英盛生物通过维生素D检测试剂绑定三甲医院,再反向推动自研质谱仪装机;瑞莱谱以微量元素检测方案切入妇幼市场,逐步扩展至代谢组学服务。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虽显笨拙,却更贴近中国医疗市场的现实逻辑。
真正的瓶颈仍在核心零部件。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等关键部件几乎全由赛默飞、安捷伦等巨头把控,国产仪器的稳定性问题,本质上是精密制造产业链的差距。”
04
政策与市场的角力:卡点在哪里?
政策端对临床质谱的扶持不可谓不用力。2023年《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一次性纳入42项质谱检测项目,浙江已确定了质谱法的收费编码,不少省份正在加紧制订质谱法的收费目录编码,让质谱检测更快的融入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做到收费有法可依。
但矛盾点在于医疗资源的分配逻辑,三甲医院热衷采购质谱仪提升科研能力,而基层医院则更偏向常规检验。一位行业分析师直言:“质谱想要下沉,必须解决‘检验科养不起’的问题。”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974594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