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文章

图文播报

查看: 824|回复: 5

[分享] 如何看待某些集采药可能存在质量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中新社北京1月20日电 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20日在其网站公布了《关于请协助做好当面听取集采药品相关意见的函》。其中提到,近日,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
国家医保局表示,为切实接受民主监督,广泛听取临床一线声音,充分发挥医生专业作用,获取集采药品临床使用实效第一手直接证据,进一步维护药品集采秩序、维护民众健康权益,决定1月21日由国家医保局负责人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152427099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高干病房用的集采药还是原研药就行。
很简单的逻辑,如果集采药和原研药质量一样,还便宜得多,那么高干病房就应该用集采药。如果高干病房还是用原研药,那么就说明原研药质量还是好,或者对集采药质量有疑虑,不管哪一点都说明集采药质量可能不如原研药。
总之,如果高干病房用的也是集采药,我举双手赞成集采药质量等同于原研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5-3-1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采走进了一个误区,低架中标,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应该是成本+利润合理定价才行,要是低价中标就行的话,那还要什么专家干嘛,直接低价来就行!搞那么多弯弯绕绕的,面子做足了,坑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5-3-1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区分清楚,药品质量归药监局管,你不能因为办公电脑出了问题不找消协不找品牌方,而是要求老板把采购裁了!
集采只是一种采购方式,即使按照某些人所说购买高价药也并不能保证质量,价格只受采销双方谈判而定,跟质量没有关系!
更新:评论区有人拿猪肉做比喻,那么假如食堂采购购买的是资质齐全、手续合法的猪肉,那么请问采购有什么责任?吃出问题了,你们不报警,不找厂家赔偿,反而先把采购开除??
而对于药品来讲,食药监局就是负责给药厂发生产资质的管理部门,对于医保局来讲,当然会要求药厂提供相应齐全的资质,假如食药监局管理到位,那么市场上就不应该存在手续合法但质量有问题的假药
反对集采药的,你们到底是反对集采模式,还是反对仿制药,这是两个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5-3-1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物集采牵涉到两个部门。负责采购的是医保局。负责药效评价的是药监局。
问题是,都是干活的,医保局善于表扬和自我表扬,灵魂砍价的热搜买了一个又一个。背后干活的药监面对成千上万的药物需要一致性评价,估计头都大了。
1、药物集采其实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因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开宗明义给出了原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2、医保局有天然砍药费的冲动,因为要证明这个部门的业绩,就只有把药费砍下来。
所以,集采设定了低价中标的原则,这就人为设定了一个经济学上的旧车市场,那就是逆向淘汰,原研药、优质药的价格肯定会高一些,于是出局,最后剩下的就是吃不死人、但又没什么效果的面粉药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大趋势。
顺便说一下那个中学教师做的阿司匹林实验,虽然非常粗劣,但恰好说明了原研药和仿制药在同样实验条件下表现是不一致的。也就是仿制药和原研药不存在一致性。
那个辟谣的凯喜博士,看似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声称成分一致,实际上是进一步的糊弄大众,这叫做科学糊弄。
但只要用大逻辑去想一想,什么叫一致性,那就是只要实验条件一样,原研药和仿制药的表现就应该一样。所以,中学实验展示出来的表现不一样就是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不一定表现在成分上,而是在其他工艺流程上。
3、但是,医保局为了既能低价,又不想背上药品质量低劣的恶名,于是把药监局拉了进来。
药监的肯定是有苦没法说,因为药品监管恰好是他的职能。医保局把这个球踢过来,他只能接着。
4、负责药品一致性检验的,是药监局下面的药品评审中心,它是一个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在人财物上肯定不能与药监局相提并论,干活的都是二等公民(与公务员相比),所以也很难谈得上有多少积极性。
面对医保局踢过来的成千上万的药品检测要求,药品评审中心肯定是焦头烂额。
所以,药监内心肯定不太愿意干这个活,因为药监干得再好,表扬都是医保局的。
5、从现实逻辑来说,因为评审中心是没设备、没钱自己去在做一遍仿制药的验证的,这时候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药厂自己报数据,说药效是一致的,然后再让药厂签责任书,一旦不一致,药厂负全部责任。
评审中心所要做的,就是把药厂的数据编辑一遍,然后发出来。
最近出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评审中心发布的数据重复了,然后评审中心马上认错,说存在编辑错误。
于是我们马上就可以倒推得出,评审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数据,也就是文书工作。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种药的检验流程是绝对不一样的,要评审中心去逐一重复检验是根本不现实的。唯一现实的就是核对数据,反正文件上数据一致就可以了。
笔者作为法律顾问,也参与过地方主持的知识产权创新产品的评审,满屋子都是厂家递送上来的厚厚的工艺流程说明书,看得我头疼。最后就是根据文书评审。至于现实产品,我一个也没看到。
6、但评审中心的道歉,立刻把医保局的闭环逻辑给戳破了,那就是集采的前提:仿制药一致。
现在可以知道,这个仿制药一致,是建立在药厂自己报数据、药监中心编辑数据的前提上。
药物这个雷太大,评审中心不想抗了,直接道歉、然后撤退了,然后把压力给了医保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5-3-1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攻击集采药的如过江之鲫,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甚至有化学老师,想证明集采药不靠谱,居然用中学化学实验来做实验,用肉眼去分辨国产阿司匹林的成分。

他想用这个实验证明集采药的游离水杨酸含量偏高,所以“集采药不靠谱”。

然而知名检测博主凯喜博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京新和拜耳的阿司匹林,通过优化试验流程缩短进样时间对结果的干扰,测量出京新和拜耳的阿司匹林成分无明显差异,水杨酸含量最高为0.14%,最低为0.039%……打了质疑者的脸。

不是说集采、仿制药不能批评,有问题当然可以批评,但要讲科学、讲统计、讲证据,你不能信口开河制造谣言、煽动民意,试图毁掉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制度。

医药集采确实能够降低老百姓医疗负担,并且促进国产医药、医疗器械的发展,比如集采之前抗癌药物几万块一盒,普罗大众根本用不起,集采后现在几块钱一片,救了很多人的命!比如医疗器械集采中的“冠脉支架”,原数万元报价目前低到469 元,这让很多收入不高的患者也能得到较为“高端”的手术治疗,病患是因此获益的。

集采药的量太大了,氨氯地平片一年超过100亿片,二甲双胍片一年超过80亿片,每年上亿病人在服用这两个仿制药,这么大的量下,如果真有什么重大质量和疗效问题,你猜市场会是什么反应?

在网络上各方“利益相关”者对集采药大规模质疑的同时,也有基层医生站出来发声——“基层患者对集采药是非常满意的”,比如服用国产集采降压药的患者,每月能节省上百元,与原研药相比,疗效一致。

你真以为那些卖“原研药”的国际医药巨头是活菩萨?

长期以来,医药行业是商业贿赂高发区——2020年,诺华在美国涉嫌行贿,向医生支付“虚假演讲费”和奢华宴请以推广心脏病药物(如Entresto),支付3.45亿美元和解金;在希腊被控在2006-2015年系统性贿赂政府官员和医生,抬高药价并垄断市场,支付2.14亿欧元罚款;在韩国,诺华高管因向医生支付回扣以推广多发性硬化症药物Gilenya,被判监禁并罚款5000万美元。2021年,辉瑞在美国涉嫌行贿3.45亿美元,通过“虚假教育项目”向医生支付报酬,诱导其优先开具抗凝血药Eliquis和抗炎药Celebrex。辉瑞子公司承认违反《反回扣法》,支付和解金……哪一个医药巨头在这方面不是劣迹斑斑?

集采之前,几乎所有药企都在给医生回扣,集采之后,回扣没了,然后国产药、国产医疗器械的水平也大幅提高了。

医药行业从来都是商业贿赂和医疗腐败的重灾区,集采在很大程度上打断了他们的利益链条,于是这场反扑就随之而来了。

咱们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连美国这边的大部分药都是中国生产的仿制药,原研药在美国不管是政府医保还是商业医保都无法报销……上小红书找老美问问——他们愿不愿意用什么“原研药”?

你以为美国就没有“集采”吗?

1992年,美国政府为控制药价,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一定的药品折扣,要求药企降价25%到50%供货。按照要求,美国低收入群体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和部分老年人医保目录药品都需要参与“集采”。全美目前有12000家左右的医疗机构参与这项计划。

2020年,通过340B销售的药品金额达到380亿美元,同比增长7.2%。但药企都对这项计划进行抵制。2021年,包括礼来、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和诺德、默沙东等在内的多家知名药企先后宣布,不再接受340B的合同,并且起诉美国政府,对抗“集采”。

药价高昂一直是美国医药行业的顽疾。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药物价格导致美国每年有约900万成年人无法按规定服用处方药。智库兰德公司的一份调查指出,美国人在处方药上的人均花费居发达国家前列。

很多人骂“集采”,然而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和普通人的医疗成本,美国人羡慕都来不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2/3 下一条

IVD业界薪资调查(月薪/税前)
IVD业界薪资调查(月薪/税前)
长期活动,投票后可见结果!看看咱们这个行业个人的前景如何。请热爱行业的桔友们积极参与!

查看 »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