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麻烦先自己读一下文献资料,然后再讨论其它。
请问:
周人什么时候自称是帝喾嫡子后稷后代了?
商人又什么时候自称是帝喾次子后代了?
那是《史记》的说法之一,好不好!
很多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是出自史书的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警告:以下内容写得比较笼统,对《史记》及先秦文献不是很熟悉的朋友慎读。
商人以及后来的宋人从来就没说过自己是帝喾之后,商人的起源传说见于《诗经》。
《诗经·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也就是说,商人可追溯的老祖母被称之为有娀氏,有娀氏之子被称之为玄王,名字是契,商人以契为始祖,这就是源头了!
关于“殷人禘喾”之说,最早见于西汉成书的《礼记》。
殷人褅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礼记》 而比《礼记》成文更早的《国语》记载的却是“商人禘舜”。
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国语》 发现这个差别了吧?
之所以会有这个转变,是因为有人在打造始于上古的万世一系。
在《孔子家语》将“帝喾”和“高辛氏”整合在一起之后,帝喾便成了除帝颛顼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角色。
“帝喾”原本只是周族的禘祭对象,而且在当前可以检索到的所有先秦文献中,只有周族同帝喾存在直接关联。
如《国语》有:“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延续了这个说法。
也就是说,《礼记》在引用《国语》所载的时候作了改动,即“商人禘舜”改成了“殷人禘喾”,以致于让商人和周人都“禘喾”,再结合《孔子家语》之载 :帝尧是帝喾之子,最终将后稷(弃)、契、帝尧都归为帝喾之子,见《史记》。
禹和舜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这在先秦文献中是有记载的,见于《左传》和《国语》。帝颛顼又是黄帝之后,见于《山海经》,《国语》间接有载。
而《孔子家语》又将“帝喾”说成是黄帝之后,以致于最终实现了万世一系,皆黄帝之后。
至此,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夏后氏(禹)、商族(契)、周族(弃)都成了黄帝的后代。
顺便讲几句“禘祭”这件事。
在虞、夏、商、周,有4个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分别是:禘祭、郊祭、祖祭和宗祭。
举行这些祭祀的时候,要有一位固定的有过伟大功绩的祖先来配享。
郊祭、祖祭和宗祭的对象都是自己的祖先,但禘祭比较特殊。
因为能享受禘祭的人必须是“帝”,准确地讲应该是“后帝”,关于“后帝”与“帝”的关系我以前有过论述,在此就不赘言了。
问题是,不是每个家族都有过担任后帝之职的祖先的。
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同时也是黄帝的后代,而“黄帝”和“帝颛顼”都属于“帝”,于是有虞氏和夏后氏对帝颛顼进行祖祭,而对黄帝进行禘祭。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鮌而宗禹。——《国语》 商族和周族可就没有虞氏和夏后氏这样根正苗红了,他们的祖先中没有人担任过后帝,商族的祖先契担任的是有虞氏的司徒,周祖的祖先弃是有虞氏的农官。
那么,商族和周族的祖先都没有资格享受禘祭,故而用一个折中的方式,即进行禘祭时以自己祖先的“后帝”来配享。
因为帝舜是契(商祖)的后帝,帝喾是弃(周祖)的后帝,故而才有“商人禘舜”、“周人禘喾”。
也就是说,商人和周人是帝喾的后代其实是汉儒对先秦文献有意无意的讹误,并非史实。
关于周族的起源,《诗经》是有记载的,《史记》亦有转录,即以姜嫄为老祖母,《国语》所载的“皇妣大姜”便是这位姜嫄,汉儒将“皇妣大姜”理解为周太王之妻(太姜),这是个大错误,并且影响至今,这个关系到逄国的历史起源问题,是很有必要纠正的。
逄国(逢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古济水流域的一个方国,以逄伯陵为始祖,与逄国有关的另一个历史名人便是逄蒙,传说他是后羿的徒弟,并且谋害了后羿。
关于后羿之死,《左传》有另一个说法,说是寒浞杀害了后羿,并且娶了他的老婆。如果再结合《楚辞·天问》,我们能梳理出一个完整的谋杀事件:寒浞先麻痹并架空后羿,然后勾结后羿的老婆纯狐谋杀了后羿,或许下黑手的人便是后羿信任的逄蒙,但《淮南子》又说后羿的被桃木棒子打死的,扑朔迷离,难辨真假。
简单交代一下:历史上只有一位后羿,“后羿射日”其实是“后羿代夏”衍生神话,事件发生在夏代的太康在位时期。
回过头来聊逄国,逄国的建立者便是逄伯陵,他是炎帝的后代,应该是虞代人物,同时也是姜嫄的亲族,也就是说,周族的母系其实是姜姓,炎帝之后。
关于周族的祖先弃的发源地,当前最可信的说法是在山西稷山县。
按《山海经》所载,后稷被认为是帝俊八子之一。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山海经》 关于帝俊之事,我当前不认同王国维先生之说——认为帝俊便是帝喾。
《山海经》中的“帝俊”与“帝喾”是分开记载的,而“帝俊”完全是神性的,以日母、月母为妻,其八子有姬姓、有姜姓、有姚姓,甚至还有任姓,这些古姓其实都有各自的祖先。
另外,帝俊的影响至少持续到后羿时期,那么,跨越时代的帝俊显然是神格的。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 之所以提及帝俊,是因为信仰帝俊的大都是海岱地区的族群。
也就是说,从姜嫄到后稷,似乎存在一次从山东向山西的迁徙。
周祖后稷之所以能成为后稷,这得感谢商汤,在商汤之前,“稷神”的祭祀对象其实是烈山氏之子,名字叫柱,而商汤时期遭遇大旱,于是迁怒于稷神,便更换了祭祀对象,于是商人开始奉周人的祖先弃为稷神,至此周祖弃被奉为后稷。
这说明什么?
说明商族对周族的祖先很了解!周人自称旧邦是符合事实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hr/>前面已经说过了,商祖契担任过有虞氏的司徒,并且“禘舜”。
可知,契是帝舜的部下,且担任司徒之职,而有虞氏的发源地亦在山西南部。
《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这是可信的,古冀州包括今天的山西及河北的中部及南部。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其实是搞混了姚姓三身和妫姓帝舜。
是的,最初的帝舜并无二姓,姚姓也是帝俊的八子之一,而妫姓才是帝舜之后。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天的姚姓不是帝舜之后,此姚姓非彼姚姓,先秦姚姓实则是古姓,而今天的姚姓为氏,很多是在王莽时期由妫姓改为姚姓的,这很幽默!
尧舜早期的政治中心在晋南,控制着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而商祖契亦在其间。
帝舜迁黄淮之后,占据了“商”地,建立了新的“虞”,这便是商丘虞城的由来。
“商”地的最初建立者是陶唐氏时期的火正阏伯。
帝尧不是陶唐氏,事实上,帝尧是虞代的一位“后帝”,而陶唐氏比帝尧还要古老一些。
因为帝舜占据了“商”,并且传给了儿子,故舜之子被称之为“商均”,若干年后,也居住在“商”的契的后代相土便以“商”为氏,这便是商族的由来。
也就是说,商族最初其实就是有虞氏治下的一个氏族,他们延续的是有虞氏的文化,并且讲述着尧舜传说。
而周族讲喾、讲禹,并不讲尧和舜,或许是祖先的立场问题,这是二者的细微差异。
讲了这么多,还觉得周族是异族吗?
海岱人算异族还是晋南人算异族?
<hr/>聊几句颇具影响力而又以扯淡为主的所谓的人类分子学的父系Y染。
哪来的周族N系之说?
挖一个周代墓葬就是周族吗?
即便是在族系里,就一定能保证传承了几百年中间不出差吗?发生过哪怕一次隔壁老王或绝嗣过继就可能改变Y染,不懂吗?
夏商周以及上古,哪有那么多伦理道德?第一个太监的出现距今也才不过两千多年,成制度就更晚了,在此之前的内官被称之为“小臣”,哪个不是生龙活虎?
《诗经》记载了大量的“民风淳朴”,真正把女人看死的,是道貌岸然的明清时期的士大夫。
礼仪之邦的周代,南子、文姜、夏姬等不也玩得风生水起吗?
为什么说测Y染是一件很招人讨厌的事情?
但凡一个可以确定共祖的某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宗族,其后代的Y染一定会出差,而且还会类型多样,数量不少,就这么客观。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诚不欺我!
<hr/>晚期智人进入东亚地区是距今五万年前左右的事情,早于N、O分化。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N和O是在东亚地区分化的,都是最早的原住民。
另外,一个群落中变异出一个现代人类分子学所谓的新类型就一定会分化出一个新的群落吗?
这太荒诞了。
原始群落进行分化可不会按什么N和O进行。
而且在对偶婚出现之前,人们只知道妈是谁,父亲是谁可能连他妈都不知道,即“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么,在同一个家庭里,一个母亲可能会生出R、N、O……的亲兄弟。
所谓Y染,可能压根就没彻底分开过,无非是占比上的差异。
也就是说,某个群里在某个时期的某位男性突然生育力报表,留下了大量男性后代,那么在这个群落中,某种类型就会异军突起,占据了多数,逐渐成为主流,其它类型占比少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