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血栓,这个词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真的很吓人,因为它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造成肺梗、脑梗、心梗等十分凶险的疾病。
01沉默的杀手,不定时的炸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因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超肿瘤、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占全球总数的51%。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就是心梗、脑梗的根源。而静脉血栓发病率高、隐匿性强,突然发难且悄无声息,犹如埋伏在暗处的沉默杀手,如不能得到及时、规范诊治,后遗症相当严重,甚至让生命随时垂危。
血栓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在发生前可能毫无征兆。尤其是静脉血栓,人们对这一常见、又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
02致残率、致死率高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当它在血管中越变越大,会像塞子一样,阻碍血液正常流动,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血、缺氧。救治不及时,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致残率。
临床中,血栓最易堵在心脏、脑部和下肢这三处。
■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会导致脑梗
■ 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
■ 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当血栓堵在大脑动脉血管上,也就是脑栓塞/脑卒中,导致动脉所供应的大脑组织细胞发生了严重的缺氧,就会发生脑细胞的坏死。轻则可能是言语不利或是面部面瘫,重则可能会导致一侧的肢体,比如说上肢或者下肢的活动无力,甚至发生偏瘫。当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者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者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总之,与血栓有关的疾病,都会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03血栓是由什么引起的?
引起血栓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情况为遗传因素,有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为重点高危人群;全身性的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等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的患者也有发生血栓的风险;除此之外血管病变、高凝状态也会增加血栓的发生几率。
以下这些人群,更容易得血栓:
● 确诊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病患者;
● 老年人、孕产妇、肥胖人群;
● 长期吸烟者;● 经常久坐不动,缺乏锻炼或常出差需要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者;
● 特定家族病史的人群(如某些遗传性血液疾病等);
● 外伤、手术后卧床,使用特定药物或治疗手段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雌激素或避孕药或化疗患者等)。
04预防血栓?掌握“三五七”原则
为了远离血栓对身体的各种危害,积极防范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运动是有效的防控措施。走路防血栓,掌握“三五七”原则:
-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 3000 米以上,且保证 30 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
- “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
- “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例如:50 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 120 次;身体极好者可达到 190 次;身体不好者不要超过 150 次,具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节。
如果觉得太难记,那就记住一句话:每天至少快走 30 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了。预防血栓,除了走路运动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避免血液粘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建议正常人每天应摄入量为2000毫升~2500毫升。
吃得不要太油腻,多吃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果蔬等。
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脂质、炎症细胞等在血管内堆积,从而形成附壁血栓。建议吸烟者尽早戒烟,不吸烟者远离二手烟。
建议亲人中有血栓患者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血管超声检查。
本文内容由迈加大健康集市整理,素材来源于科普中国综合CCTV生活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