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62|回复: 5

[分享] 财政部「重申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如何看待此事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财政部近期公布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提案》的答复函。其中提到,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坚持分类审慎处置,纠正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
近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财政部未来规范城投公司的思路。刘昆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因此,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和“打破兜底幻觉”、中央不救助、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等提法一脉相承,是早已有之的政策方向,财政部部长此次采访及财政部此次回复只是再度重申相关监管政策。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12152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你去翻文件,最近五年内,哪份文件写了上头要为下面的地方债进行兜底、刚性兑付、无限担保?
但这不妨碍地方债在这五年内翻番。
17年16万亿,22年35万亿(不计隐形),地方政府债券现在是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一大品种,占比24.8%。

其实在17年11月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说了一句话:
打破刚性兑付。
说人话就是:我公家的债也不保还,特别是地方的,特别特别是小地方的。

18年8月13号,国内第一笔城投债违约:


五家渠市的融资券“17兵团六师SCP001”,5亿,利率5.89%,在这天没给钱。
信用等级AA级,直接违约。
违约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地方财政直接把城投债融来的钱给花了。
发债方六师国资,形式上是企业,实际上在17年底为地方财务局拆解了50.89亿元,占净资产的34.32%。
而五家渠市在17年的财政收入不到20亿,支出却超100亿。
现在回头看,这第一笔城投债违约,和现在大量地方上处于悬崖边缘的隐形平台债,非常相似:
一,市场对政府兜底有盲目信心。你是国资嘛,你怎么会不还钱?
(隔壁那个展期二十年的:老子只给利息,也可以算还了嘛)
二,消息非常不透明。
8月13号违约,8月6号还发保证顺利兑付的公告,8月10号还开了该债券的持有人会议,在此期间对可能违约的消息只字不提。
三,借钱就是拿去给地方财政花,赚钱能力只有一句“政府信用”,也就是各级兜底。
四,收支明显不合理。
那为什么市场还这么喜欢买城投债?
因为真的兜底了嘛。
六师国资这笔,13号违约,15号全额支付。专家的解释是:“延期兑付的主要原因是发行人内部财务管理上的疏漏”。
你看,这叫技术性违约,不能算实质性违约。
22年8月29号,兰州城投的19兰州城投PPN008,也违约了。


然后当晚8点半左右,专门开通大额支付,兰州城投的钱到账了。
噢耶,都是技术性违约,不是实质性违约。前者是还得起钱,只是财务操作有瑕疵而已。
什么违约?我们从来没有违约过。
我信你个大头鬼。分明就是凑不到钱,炸一炸逼上头来擦屁股。

其实不是没有管,上头一些部门还是有基本的财务理性的。
例如14年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启动债务置换,也就把犄角旮旯里巧立名目的隐形债务,置换成标准债务。
以路人甲名义借的钱,转成白纸黑字地方政府借的钱;私下签的几张纸,放到上清所,搞独立托管,让市场来评估这债到底值不值钱。
到17年时,起码置换出了12万亿的地方隐形债。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合规化的开始,也能稍稍遏止住地方滥负债的势头。
但土地财政不动,一样的本质如何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要棚改、要交通大建、要基础民生,17年专项债开始爆发。
专项债的好处在于:不在赤字内。
建医院养老院没有钱?可以发债嘛。19年专项债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领域。
于是22年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冲到了35万亿水位,比14年多了25万亿。

上头是肯定不会兜底的。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中央财政不救助”、这话说了五六年了。
况且现在每年都得花个三十来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缺口就有个六七万亿。
如果算广义赤字(例如划拨国营资产填社保这种),那估计22年的缺口在7.5万亿到10万亿之间。
地方债的这个屁股,实在擦不动。
而且22年的土地财政降幅,至少让整体财政降了10%以上;23年又是内外双降,到处都指望上头多负债来刺激增长。
在原则上、长期上、短期上,都没空来擦这个屁股。

这就是我去年年初说的,“城市大逃杀”。
省际竞争下沉到城际竞争,谁有能,谁就能拿到上头手里宝贵的余额、信用、指标。
典型如县级城镇化的要求:谁能把更多农村户籍“转”入城市,谁就能拿到更多配套投资。
这对于那些产业效率低的、本地交易量低的、转移支付和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行政开支大冗员严重的、人口投资双流出的中小城市,是警钟。
换言之:德式那种普遍小城路线,早就错过了;现在的路线就是保大城,保住几个东京。
我还是昨天那句话:个人不要成为这场债务链的终点。不在债务淤积地区买房,是一步;远离债务淤积地区,也是一步。
因为除了让你背房贷,还有很多办法把债务砸下去,例如本地公共服务的大规模缩水。

<hr/>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做是对的,是吸取了当年处理三角债危机的教训,当年解决三角债问题时,就犯过中央财政直接干预的错误,结果窟窿越捅越大,债越堆越高,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文件只说了中央不救助,可没说银行不救助啊。遵义城投爆雷最后是谁救的?是债委会,中央确实没插手,没毛病,然而本应由债主(也就是各银行)组成的债委会为什么能接受长达20年的展期?他们的决策形成过程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市场化这个说法也很值得玩味,什么是市场化?无非借新还旧,付息吊命,打包出售这老三样,不然还能怎么样?五饼二鱼?而能够插手城投这种级别债务的,除了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外还能有谁呢?而政策性资管的身份也很微妙,特别是四大资管,官耶?商耶?天知道。
这些年各大地方债务主体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转为企业,形成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导致了很多债务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借钱的时候是政府,属于政府债务,还钱的时候变成企业了,成了企业债务了。
可当年人家之所以愿意借钱给你,恰恰是因为你的政府背景,现在还钱的时候,你说你现在是企业了,没有政府背景了,钱也还不上了。
还能这么玩的?
说的更直白点,这事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城投债究竟算不算地方债?
照理来说城投也是企业,也该自负盈亏,城投债不应该算地方债。可你当初借钱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城投之所以能以融资平台的形式在地方上风生水起,不就是因为政府信用背书吗?不就是因为操盘政府投资项目吗?政府要上项目,但是钱不够,于是搞个地方融资平台从市场上汇聚资金,你城投能欠下这么多钱,不是你城投有本事,是因为大家看在你的政府背景的份上,大家是抱着借给城投就是借给政府,约等于买国债的心态才借给你的,而城投在拿资金的时候也往往乐于强调自己的官方背景,具体业务过程中更是少不了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可以说,至少在借钱的时候,城投是官不是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
从来就没有什么城投信仰,只有政府背书信仰。
结果现在债太多,还不上了,你说你不是官,你成商了,你的债务不是政府债务,是企业债务,那当年你借钱的时候怎么不说清楚?借钱的时候是官,还钱的时候是商,借钱的时候政府背书,还钱的时候自负盈亏,天底下还能有这种好事?
看来城投是官还是商并不重要,掌握是官还是商的定义权最重要,只要拥有灵活的定义权,债务主体就可以在政企之间自由切换,债务性质也可以在地方债和企业债之间自由切换,享受政府的信用背书,却只需要承担企业的偿还义务,人嘴两片皮,是咋说咋占理。
问题在于,这种事,本质上是以透支信用的方式卸载债务负担,多少有点失信的味道在里面,可一不可再,你这次通过灵活切换政企身份来变更债务属性,下一次,再想靠强调自己的政府背景来拿资金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到时候,你究竟是官还是商,这笔债是企业债还是地方债,恐怕就得白纸黑字写明白了。
有些牌只能打一次,不到万不得已,打不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大概不会承认城投债是地方债,这些杠杆都是算在企业头上,而企业是有限责任,破产清算本身就是市场化、法制化的一部分。
对于盛大金禧的高息旁氏骗局都能维持到现在,也能看出来,市场大概还会买次类金融产品,过去养成的习惯,感觉钱不大幅度增值就是亏的,你劝别人关注风险,别人劝你少管闲事耽误人家赚钱。加上金融机构包装一下,袋子里是金子还是屎也不会投人关注,有高息承诺,该买的还是会买,最后剥离后按照企业破产也不是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财政部的通知大家也就看看就好,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2022年10月8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这个曾经全网沸腾的通知不?
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至少是22重点城市把这个通知当回事,地方城投公司和国企拿地更疯狂,第三轮集中供地20重点城市国企拿地比例甚至超过87%,一堆拿地的城投公司控股股东甚至还是地方财政局,郑州甚至是100%城投拿地,而且大多数都是11月份新注册的城投公司拿地,这不是“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是什么?
100%城投拿地的郑州第三轮集中供地


财政部自己发的通知里面可是说了要强化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加强对属地虚增财政收入的监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
但是至今没看到处理任何城市,更没有问责,那只能是装瞎没发现呗。
当然出这个通知本质上还是为了避责,地方政府本身也不会找财政部要钱还债,只会和金融机构“友好”协商,展期十年二十年的,这也算是“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理方式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处理那些拍拍屁股走人的人?
前十年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超前投资,超前举债,甚至于出现违规举债的局面。现在也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一直以来,有的地方政府总想着有一天,国家会救市,国家会出面一笔勾销。
之前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只管借,不管还的人,想着多借钱,搞完政绩,早就往上了,负债留给下一任。
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别指望国家会出手帮忙保护,因为一旦国家把这个口子开了,未来将会更加麻烦,这些政府将会继续肆无忌惮地负债,搞什么山地公园,大广场,豪华办公楼,迎兵大道一个比一个漂亮…
国家早就应该表明态度,谁借钱,谁还钱,谁负债,谁负责了。
对于政府接下来的负债,将会举步维艰,大多数地方政府能够保持借新还旧,正常运转已经不错了,重点是不要继续暴雷和出现大面积债务危险的风险。
作为政府平台,请珍惜政府信用和平台信仰,一旦这方面受到影响,后面只会会更加困难。
说到底还是苦了老百姓,当前因为疫情影响,有些贫困地区财政十分困难,有的如公交这类严重影响民生的行业都维持不下去,一旦中央不管,任由地方摆烂,那因地方政府负债而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没有什么错,为什么要承担后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