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14|回复: 4

[分享] 大脑是如何辨别真实记忆和想象的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晚上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以前就想在知乎问问了,我是一个很无意就会想象一些有的没的没发生过的事情(美好的或可怕的都有)但是心里不明白当我在想的时候大脑是如何知道这个是想象呢?是不是有点脑洞大开了呢?望知友解答,不胜感激不尽。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88072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象就是想象记忆就是记忆,记忆不会改,除非你不相信自己的所见所感,不相信自己的推理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这个套话cliche跟你的问题有点像。
为什么我们会问出这个问题?

有可能是记忆在作用——真的在某个街角擦肩而过,
也有可能是想象在作怪——你身上的某些特质给了我一种熟悉的感觉。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纠缠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共生symbiotic的:
记忆依靠想象过去来补全,想象依靠记忆来天马行空,
记忆能够促进想象力来天马行空,过去的经验是重要的参考来源;
与此同时,想象力能够激活记忆,把被大脑当作垃圾的东西重新分类读档出来。
了解了它们的特性以后,再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它们有一些不可代替的特质:
记忆 memory 可以比作记叙文,就像一帧一帧的动画在大脑里播放,是look backwards回顾,是删减、是添油加醋或者缺斤少两。
想象imagination 可以比作科幻小说,向前看向后看都无所谓,look backwards & forwards;但是想象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回忆,从历史/以及现实中汲取灵感。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想象比记忆更灵活,更不依赖于过去的一手/二手经验。
再举个例子,张国荣的《风继续吹》里歌词写:
我劝你早点归去 你说你不想归去
只叫我抱着你
悠悠海风轻轻吹冷却了野火堆
这段更像回忆(当然也有想象成分,比如海风可能并不是文学美化后的“悠悠”,而是把人天灵盖要吹翻的狂躁)
愁如锁眉头聚 别离泪始终要下垂
我已令你快乐 你也令我痴痴醉
这段更像想象;首先是类比,其次是对于一段感情的评价,主观情绪更重。当然这里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
回忆是可以不断修改的;如果之后的岁月里产生了新的经验——比如说事后发现感情里曾有过第三个人,或者对方的品性让你感到不快。自然而然地,那个美好的夜晚会覆盖上一层新的阴影。
总结一下,回忆和想象相伴相生,但回忆只能向后看,并且依赖于一手/二手经验。在回忆和想象中作区分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想做可靠的判断。
毕竟,“我确实中了一百万”和“我要是中了一百万就好了”还是很影响生活幸福感的。
<hr/>补充一张论文笔记


参考文献:
Emily Keightley and Michael Pickering (2012) The Mnemonic Imagination: Remembering as Creative Practice. Basingstoke. Palgrave. ‘The Mnemonic Imagination’ pp. 43-80
Paolo Jedlowski ‘Memories of the Future’ in Tota, A. and Hagen, T. (2016)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emory Studies. Abingdon: Routledge Chapter 11. pp.12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脑几乎无法分辨真实记忆与想象,因为记忆会根据想象完善,最后想象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从我们回忆的那一刻起,想象和记忆就开始了互相作用,一些侦探小说常常设计有情节,“一个目击证人的记忆如何被犯人诱导”。
其实这样的经历我们也有,试着回忆一下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很多都是第三人称,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呢?实际上我们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经历这一切,但大脑却把记忆加工成了电影。
为什么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时,都是第三视角? - 知乎我们无法记下所有细节,而记忆是记录,回忆是重建,想象填满了之间被遗忘的沟壑。就像头脑中一张残破的相片,我们竭尽全力地用画笔画出了脑海中这张相片的模样,记不清的地方只能大致画画。反过来我们精心画出了一副画,仔细端详起来,究竟我们在那里看过这张画呢?又有多少是参考和借鉴,多少是“创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邀请
先上结论,个人认为主要是靠两个东西——时间刺激的强度
在我看来题主还是有些乐观了,因为实际上人类并不能很好地、完全地分辨出想象和真实记忆。
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出现一种叫想象与现实互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儿童时期,也就是人类认知的萌芽期尤为突出。比如
平时表现得胆大活泼的孩子会突然害怕一只布老虎;

孩子总是委屈的跑来对家长说某某打她了,而事实是这个孩子今天并没来;

有很多孩子明知道厨房里的玩具是假的还是会放到嘴里真的吃起来;

A同学刚从另一个班转入中三班,一天,她回家后非常肯定的对妈妈说:赵姐姐(赵老师)把我关厕所里面。并在后来的对质中很肯定的指着厕所门说,就是把她关这里的。而事实上赵老师没有这么做。在后来的几天里,A熟悉赵老师后,赵老师再一次问及此事,A说,我怕你把我关在厕所里。
这些都是孩子想象与现实的互渗作用导致的,互渗即相互作用和影响。
我们知道让一个人形成记忆的方法有两种,持续弱刺激和短暂强刺激。同时,人既可以被外界事物刺激(通过神经递质),也可以被自己的想象刺激。
我们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得就是这种利用内外同时刺激加强记忆的方法,很明显,在大多数正常人那里神经递质的刺激要比想象的刺激大得多,至少不是对等的刺激。而儿童由于处于认知形成时期,不完全的认知模块往往会将想象刺激和外在刺激划为对等刺激,将所有的刺激都划为真实记忆,由此产生了想象与现实互渗的情况。


上图是儿童互渗现象的过程解析。
我们可以看到,从想象回归现实中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自我调节,还有一个是他人干预。在两种方法中,自我调节是最靠谱的,对精神伤害小。教育学家对儿童和心理学家对患者就是用一种引导其做出自我调节的方法,避免留下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然而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被他人干预的了,比如小孩子乱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会很粗暴地从其手中抢夺过来;比如孩子由于这种互渗会特别偏执于某些物体导致和家长的意愿不符然后被家长暴打等等。
毫无疑问,这种被强行抢夺和被暴力殴打会产生极强的刺激,给儿童产生极为深刻的记忆,甚至留下心理阴影,从而忽视其他刺激,将想象产生的刺激置于靠后的位置。这样的情况越多,此类在现实中产生的刺激的优先级就越高,最后我们就会将事实界与想象界分开,事实界发生的事情都被记忆在了靠前的位置,而想象界的东西则被埋藏在记忆的深处。
但是我们也说了,让一个东西成为记忆的方法有两种,持续弱刺激和短暂强刺激。尽管想象的刺激变得很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弱刺激将这个东西化作记忆。也就是说,如果你执着于某个东西一直想象一直想象,就可以将这个东西划分为等同于事实的记忆。当然,我们有时候称这种人为妄想狂。
说完了刺激的强弱,接下来再说说主观认知形式对于想象与现实的分辨作用。
这种主观认知形式就是时间
我曾经在别的答案里(懒得找了)说过,人的梦是大脑在睡眠时为了确认生命体征而周期唤醒时对大脑中的对象进行的随机抽调。而大多数人所谓的梦都是在快醒的浅睡眠时对这些对象进行随机组合脑补出的一个故事,而之所以绝大多数的梦都荒诞不经是因为这种对象的组合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既没有时间的继起,也没有时间的交互。只是生硬地将对象拼凑在一起,是想象力的随意发挥,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刚醒的时候,迷迷糊糊中迅速把梦境在纸上记录下来,然后上午再记一次,中午再记一次,只要你不去刻意做实第一次结果,这三次的故事肯定是不一样的。
正如康德所言,想象力是一种盲目而又不可缺少的心灵机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构形的一种能动的主体综合能力和感性创造能力,它虽然不符合认识论和逻辑思维,也不依循概念,,但可凭内在直观代替逻辑表达以超越经验界限。
而这种机能在认知上发挥作用必须要按照一种叫做图式(schema)的东西。
所谓图式,是先验直观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既与知性相联系又与感性相联系的先验想象力的产物,类似于模型、略图或示意图之类的纯粹形式。这个理论的基础来源于“ 先验统觉” 说,“ 先验统觉” 是人的理性能力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动的综合统一的功能,它要求通过“ 自我” 把感觉提供的杂多现象统一为知识并进而统一为一个系统,并利用两个“ 图式” 联结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一个是知性的图式———时间,一个是理性的图式——— 理念。
理性的图式不在本题的讨论,故暂且不提。从康德的理论我们看出,将想象与认识联(连)结在一起的是人类的直观形式,也就是时间。没有了时间这种内外直观形式,任何想象都不能达到认知的效果,产生的仅是随意的结果,是不能把握的结果。
由此我们便可以分辨随意的想象与事实了。
并且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完全不知道想象力的科学用法,所以这些人产生的都是随意的想象,是没有时间这种直观形式的想象。通俗一点地说,就是现实中的事都是遵循时间的继起交互诸原则,至少有一个发生的具体时间,哪年哪月哪日哪时。而想象中的事大多数没有具体的时间,也不一定继起交互,失去了参考系便不容易被记忆。同时大脑也可以判定:“啊,这部分内容乱七八糟的,没有时间做限定,把他划归为想象吧。”
大概就这些,漏洞百出,望轻喷。
以上
————————————————————————————————
参考文献:

  • 儿童想象与现实互渗的现象研究 _马波
  • 实用人类学_康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