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江雷院士在nature上的两篇文章:water repellent legs of water strides.这篇文章是讲水黾这种生物为什么能够站立在水面上而不沉没,是由于水黾腿的“超疏水效应”。 Directional water collection on wetted spider silk.是讲蜘蛛丝的集水效应,蜘蛛丝如何收集空气中的雾气小液滴并实现定向输运的,这对于解决干旱地区的饮水问题有很大帮助。
由于小弟是做超疏水的,所以对“水”相关的文章关注颇多。此外,2001年的一篇nature也描述了一种沙漠甲虫收集雾气的行为(water capture by desert beetle),作者认为是甲虫壳背面的亲水疏水的特殊结构使得这种沙漠甲虫有了收集雾气的能力,使得它能够在沙漠中生活下去。
2011年的一篇nature(bio inspired self repairing slippery surfaces with pressure stable omniphobicity)则是受猪笼草的启发,作者设计了一种抗粘附的表面,这种表面可以抵抗任何外来液体的黏附,实现表面自清洁、受伤后自愈合的特点,因而有希望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实现材料的自清洁。
这些文章都是受生命现象的启发,对于我们这些做惯了基础研究的人来说,无异于是“脑洞流”的科研文章。下面还有几篇文章很有意思,也一起说一下:洗完头之后头发为什么常常聚集成束?(Nature:Elasrocapillary coalescence in wet hair)以及著名的咖啡环效应(Nature:Supression of the coffee ring effect by shape dependent capillary interaction) 似乎都与高中学的毛细作用有关系。此外,江老师课题组有关于仙人掌集水的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上也很有意思(A multi structural and mutil functional integrated fog collection system in cactus)也是相当的脑洞大开。还有茶壶效应、麦片效应等现象的研究也很有趣,大家可以自己百度。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有趣文章,2014年发表在《科学》上。
这篇文章是基于一个跨度长达40年的研究结果完成的,然后向我们完美的展示了美国人是如何遗忘他们的总统的。
我简单翻译一下。
Henry L. Roediger III在1974年、1991年、2009年,分别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给大学生做这方面的测试,给他们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写下尽可能多的总统,另外一个测试是让他们把这些总统的顺序也列出来。
然后在2014年,Henry L. Roediger III和K.A. DeSoto又对接近500个年龄区间在18至69岁的成年人做了同样的测试。
结果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蚊子篇:
不知道何时Prof. Hu脑洞大开,望着窗外的大雨,悲天悯蚊,想想这些小生命该怎么躲过这场劫难呀,于是做了点实验,2012年,发了篇PNAS,模拟了雨天的蚊子,最后得出结论:因为他们质量比较轻,所以在自然的降雨中他们是可以存活的。 “你们不用担心在雨天挂掉啦” Prof. Hu望了望在网里苦苦躲雨的蚊子,开心的笑了。
蛇篇:
不知道又是哪天,Prof.Hu望着窗外的难得一见的降雪,想到了自家后院的小蛇,怕他们冷,于是给他套上了衣服,然后发现他的小蛇爬行就很困难了,出于好奇,就把小蛇带到实验室开始研究他们的运动,还制作了不同角度的斜坡让他们来爬,最后整理结果发了篇PNAS,而那条小蛇也因为不断爬行产生了足够了热量,成功活过了这个冬天。 “You are so energetic” Prof.Hu望着这条有活力的小蛇,开心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