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697|回复: 5

[讨论] 你所在的领域里,有哪些堪称开山之作的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实在想不通,毛主席是怎么在1938年、作为一个一天军校没上过的人,就能够在军事学领域做到“开宗立派”的。


有志于学习研究军事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人,都应该虚心好好研究一下《论持久战》、《论游击战》等等毛主席的著作,尽管跟什么“论文”的格式一点关系没有,但是这些文章开创了整个现代军事学中占据了极大份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导思想。你要么不承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能力,做个无视客观现实的缩头乌龟;要么你就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在军事学和政治学领域,毛主席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其著作堪称开山之作。
我一直坚持一条原则: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符合客观现实”是最起码的底线和原则。
如果一个理论解释不了客观事实,那么它就是残缺的;
如果一个客观事实无法用理论解释,那么就还有理论未被发现和总结;
如果一个理论与客观现实相悖,那么它就是错误的。
客观现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志愿军等等党领导的军队)不但打赢了国民党,也打赢了联合国军,迫使包括美军在内的联合国军从中朝边境败退到了38线,并且在今天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以其独特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建军思路,成为世界最强大军队之一。
那么无论你编出什么理论来,你必须要符合这一事实、解释这一事实、涵盖这一事实。如果你编得逻辑严密、天衣无缝,那就是正确的;如果你编不出来,那你就得承认编不出来,而不能歪曲事实、片面扭曲事实甚至是无视事实。
这是做学术最起码的要求。


毛主席的著作开创了中国武装力量建设的新途径,既不遵循西方军事力量建设的模式,也不遵循清朝、民国其它军队的建军模式,而是全新的开创了一种共产党专属的建军模式,并在1927年至今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得到了贯彻执行、坚持创新,其独创性、“开山力度”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因此,毛主席一系列论述,是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开山之作。
当然落实到现实层面其实绝大多数反对毛主席论述的人其实根本就没完整的读过毛主席论述的原文,跟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搞“人云亦云”而已,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则根本不懂军事学,站在阶级立场和利益出发点上胡乱攻击而已。
从军事史学、军事指挥学以及军队建设学的角度,融会贯通的理解毛主席的建军思想,你才能领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以及政治、军事相结合,融入经济学理解,达成的一条极为巧妙而又富有历史洞察力的途径。这个途径甚至穿越时空,在今天依旧有效。


一、中国近现代军队的发端与发展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军队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里不长篇大论,只指出其中的关键节点:形成、发展、滥觞
中国近代军阀事实上是立足于“财源”这个经济基础的,有财源则有军阀、无财源则灭亡,财源大就是大军阀、财源小就是小军阀。
1、形成:中国近现代军阀的历史源头是湘军、淮军。清政府无法提供财政支援,导致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腐朽堕落,因此在面对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中无兵可用。清政府是一个外族统治的纯粹封建体制政府,其财源来自于地主阶级、土地赋税,这不是他愿意不愿意的事情,是只能如此。在农民起义中,先有名门望族、士大夫阶级架空朝廷、免除赋税导致的朝廷收不到税、农民活不下去双重灾祸,即所谓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后有农民起义后大面积糜烂、税收进一步下滑。共同作用下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无钱可用、无兵可派。
这时候地主阶级、士大夫集团站出来,他们有财源,自行组织军队抵抗农民起义,就成了清政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得不做。
这个财源是什么呢?是贸易厘金
清政府实际上没有对贸易厘金课税的能力,体制不支持,只能收土地赋税,收不到贸易中产生利润的厘金,尤其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以及新兴资本主义经济,这里面油水丰厚但是跟你清政府无关,是南方士大夫集团掌握、地主阶级中资本主义萌芽在产生。
清政府的军权就此旁落,湘军、淮军已经具有了很强独立性,不受清政府控制,这是中国近代军阀的源头。
2、发展: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南方统治的崩溃,北方贸易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也兴起了,中国形成了三个军事——经济联合体,也就是三个“军阀窝子”:
环渤海独立区:直逼京畿。
以渤海湾及附近地区为主,形成外商外资——买办——百姓的新经济体,外商外资提供工业品,买办负责销售这些工业品的同时收购原材料、矿产、农产品,百姓高价消费西方工业品同时承受“剪刀差”的剥削,低价出售原材料等基础制品,外商外资又从买办手里购回原材料等基础制品,完成一个经济循环。
这个模式在殖民地经济中屡见不鲜。
渤海地区依托海运优势、海河河运优势,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京津唐地区实际上成了独立的经济区,不同于传统土地经济,这里面贸易利润是非常高的,而其中的买办则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朝廷无法对他们课税,他们手里的利润足够养活一支军队。
因此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才会兴起并无视清政府的权威性,我们要意识到,海运贸易一定是比陆运便宜很多的,贸易利润更高也很容易冲垮陆运,袁世凯的财力不是清政府能比的,这是北洋军阀兴起的根本原因。


长江经济带独立区:规模最大。
自下到达上海、自上到达成都,贯穿四川(含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八个省份,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活跃、最庞大的对外贸易经济带。依托海运、长江河运优势,事实上成了一条“水上高速公路”,把中国内陆和海岸线串联起来了。因此这一区域也形成了大量军阀,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历史影像也最大,蒋介石、刘湘等人都是依托这个经济带掌握的军权财权。


珠江经济带独立区:发端最早。
广州“十三行”是中国最早的买办,沿珠江发展的经济带也是最早融入全球化的地区,那么珠江军阀自然也是中国历史军阀发育最早的,孙中山背后依靠的就是珠江军阀体系。珠江贯穿云南、广西、广东三个省份,珠江口有香港、澳门等殖民地,其军阀势力也不容忽视。


横向串联:纵横交错。
几大军阀窝子之间还有横向通道,如京杭大运河、沪广海运通道、嘉陵江、沱江、岷江、汉江、赣江等长江支流,以及传统南北商路、古商路,包括晋商、茶马古道等传统商路。这些横向通道则是最终中国没有分裂、陷入军阀混战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基础总结,中国近代军阀发展与财源是高度绑定的,而近现代中国财源又与对外贸易紧密绑定,同时对外贸易与水运线路高度绑定,因此,中国近代军阀就跟中国江河湖海等水运通道高度绑定了。
3、滥觞:蒋介石的成功、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与蒋介石掌握的雄厚财力密不可分。
为什么是蒋介石最终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了权力,完成了中国名义上的统一?至少北方张作霖、阎锡山、傅作义;南方的“桂系军阀”;四川刘湘刘文彩等人,是承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的。
根源在于,蒋介石背靠两大军阀集团、掌握了最大财源,其出身孙中山先生部下具有一定珠江军阀背景,对桂系军阀有说服力;其与江南财阀世家联姻,对长江军阀有掌控力。
因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谓的“统一”,是两大军阀世系联手、逼迫另一军阀世系认同的名义统一,到1949年为止依旧如此。
二、毛主席面临的问题
毛主席并没有军阀背景,也不属于任何军阀世系,其财源除了早期共产国际十分有限的接济,完全等于零。尽管共产党的队伍里确实有军阀出身的人,比如朱老总、贺龙元帅等人,但是他们很显然跟旧军阀体系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可能获得军阀的接济、不掌握财源。
那么摆在工农红军和后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财源从何而来
土地改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毛主席也不可能凭空变出军费、军粮来养活一支军队。这里历史上扯皮最多,很多人无限夸大了共产国际那点“接济”的作用,稍微有一丁点军事后勤学常识就知道,那点儿“接济”连红军一个师都不够。
实际上革命军队在1938年之前最主要经费来源是“打土豪、分田地”。1938年之后则依赖土地改革之后正常的现代经济税收、贸易,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把地主买办掌握的财源释放了出来,享有了丰厚的税收,足以支持一支现代军队的运作了。
这里面关键在于“打土豪、分田地”,这是一件事情,却是两个财源:
“打土豪”,是剥夺地主阶级、土豪劣绅的财产,这个财源是临时性、应急性质的;
“分田地”,是平均地权、解除剥削之后,民间自生的财源,是日常性、长期性质的。
一直到现在,公元2024年,这一做法的后续影响依旧存在:“我们以1%的GDP占比,建立了一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军队”。这是客观结果,根源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解放生产力、降低社会内部消耗的前提下,才能用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中国军费占GDP不过占GDP1.32%,美国占比3.21%,中国占比甚至都比不过二战战败国德国,却足够建立一支能够在东亚区域对抗美国的军队,根本就在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杜绝了军费的无端浪费。


以土地改革为开端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手段,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促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含其他革命军队)在不依赖传统财源的前提下发展壮大了。革命军队没有财阀支持、没有军阀背景,通过打土豪拿到“第一桶金”,通过分田地拿到持续“融资”和“利润”,最终成功“上市”,就这个过程。
三、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独特开创性
接下来就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开创性了,我会在我公众号“龙牙的一座山”里面详细阐述中国现代、近代军事史提纲挈领的关键因素,系统整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要义,欢迎阅读付费文章《平地起惊雷: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要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想答这一题,顺带给我们这个小众的领域宣传下。
激光尾波场加速 「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or」

开山之作就是下面这篇1979年的物理评论快报, T. Tajima and J. M. Dawson, Phys. Rev. Lett. 43, 267 (1979)[1]. 「被引2192」


这是一篇理论的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产生高能电子的机制:利用高强度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产生的尾波来加速电子。阐述这个工作的意义可以拿它跟传统的粒子加速器进行对比。大家如果有关注前段时间杨振宁先生和中科院高能所王贻芳院士有关CEPC的论证,那么就应该能大概知道高能粒子加速器是无比烧钱的机器。这种加速器动辄几公里至上百公里大小,预算数以千亿。而这篇文章提出的激光尾波场加速机制能够将加速器的尺度缩小上千倍,极大的降低造价。
这里简要的介绍下激光尾波场加速的原理。「尾波」指的是尾随激光脉冲的等离子体波。把它称为尾波的原因在于,这个过程非常类似于高速运动的船后面的尾波。有一种冲浪运动就叫尾波冲浪,冲浪者在尾波中被加速。下面的视频可帮助你理解整个过程。「把快艇想象成激光,冲浪者想象成电子,水波自然是等离子体尾波」

激光尾波场加速与尾波冲浪类似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6888870417293312
更深入的了解可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
如何看待2020.03.31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一篇报道中的“突破”对粒子加速器未来发展的影响?
激光尾波场加速领域的发展过程很有意思。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20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因在于,激光尾波场加速需要使用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来驱动尾波场,「船要小,还得快」。超短指的是飞秒的脉冲长度「 秒」,超强指的是激光强度要达到相对论强度。
可是1979年文章发表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这么强的飞秒激光脉冲技术。直到1985年另一篇文章的发表。算是CPA的开山之作:大名鼎鼎的啁啾脉冲放大技术[2],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在一个不是很有名的期刊上:D. Strickland, G. Mourou, Compression of amplified chirped optical pulses, Optics Communications 56 (3) (1985) 219–221. 「被引2659」


Donna Strickland 和 Gerard Mourou 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是Donna 的第一篇文章,她当时还是博士生。我看过 Physics Today 上诺奖公布后有关她的一篇文章,她的博士研究方向不是CPA,而是多光子电离。她的目标是至少8光子以上,可是当时的激光条件达不到。于是她的导师 Gerard Mourou 先生就给她画了个大饼,大体指了个方向,就让她研究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去了。据 Donna 自己说,她很担心自己毕不了业啊。当然结果是完美的,你看下面她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P.S. 她在密大演讲的时候说,礼服太紧,当时不敢弯腰,怕拉链崩了。



Donna Strickland 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前排左三为她的导师 Gerard Mourou

有了CPA技术,我们领域可以说是直接上了高速,大大小小实验室遍布全球。感兴趣的、想读这个方向博士的欢迎关注国内的研究组:
「上海交大张杰院士团队;中科院物理所/上海交大陈黎明教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李儒新院士团队;清华大学鲁巍教授团队;北京大学颜学庆教授团队等等。」
这算是介绍了两个开山之作了。我们领域之前就一直认为 G. Mourou 和 T. Tajima 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G. Mourou 已经圆满了,估计 Tajima 也会的,他已经把本领域能拿的奖拿了一遍了。
总之,没有 Tajima 的PRL, 我们还不知道在哪里恰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不生香农,万古如长夜。


1948年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即“通信的一种数学理论”。不过由于这篇文章对后世通信学科的奠基性贡献,很多人会翻译成“通信的数学理论”。

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的诞生,也为通信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PS:有时间我会具体解释下这篇文章为什么牛逼。也可以参考这篇回答:香农的信息论究竟牛在哪里? - 知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 年,美国凝聚态物理学家 Philip W Anderson 在他著名的的论文《多者异也(More is different)》中提到了不同于还原论的另一种世界观,我们今天将这种观点称为「演生论(Emergentism)」。Anderson 在文中指出:
(还原论)这种思维的主要错误在于,还原论假设绝没有蕴含“建构论”(constructionist)假设:将万物还原为简单基本定律的能力,并不蕴含从这些定律出发重建整个宇宙的能力。事实上,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关于基本定律的性质告知我们的越多,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科学其余领域中的真正问题越不相关,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就更不相关了。一旦面对尺度和复杂性的双重困难,建构论假设自然会站不住脚。大型和复杂的基本粒子集合体的行为,并不能按照少数基本粒子性质的简单外推来理解。事实上,在复杂性的每一个层次,都会有崭新的性质出现;在我看来,为理解这些新行为所进行的研究,本质上是同样基础性的。
物理学的规律并不总是从小的尺度外推而得到的,在复杂的物理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演化,系统中出现自组织,并且在不同的尺度上,出现演生现象(Emergence)。一组简单的规则,一群基本的个体,一些简单的相互作用,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就在我们的面前「演生」了,这一概念强调科学规律在不同层次上的展现。Anderson 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有朋友在评论中提到,“emergence”的翻译应该是「涌现」,的确是这样。此前,冯端院士建议的翻译是「层展」,强调「层次」和「展现」。而在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等领域,用「涌现」一词的学者会更多些,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也用的是「涌现」一词。近年来,随着凝聚态理论的发展, 在凝聚态领域中,emergence 被更多地翻译为「演生」,这一翻译在文小刚等凝聚态领域的华人学者的使用下,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使用更为广泛的翻译。下面是文小刚在采访中谈到还原论和演生论的对比:
以前的思路是,你要找一个东西的起源,都是要把它分解,来得到其组成和基本构件,分得越小就越基本。但现在考虑量子纠缠的话,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变了。我们认为万物(基本粒子及空间)源于量子比特:空间是量子比特的“海洋”,基本粒子是量子比特的波动涡旋,基本粒子的性质和规律则起源于量子比特海中量子比特的组织结构(即量子比特的序)。新思路下,结构是更重要的。考虑结构会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基本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跟老思路考虑物质的构件很不同。二者的区别就好比,观察一根绳子时,是看它由什么分子构成的,还是看这根绳子的扭结结构是什么。老思路看重基本构件是还原论,而新思路看重组织结构(序)是演生论。

更具体来说,在我所在的「临界」相关的领域,堪称开山之作的论文是 Per Bak 、汤超、 Kurt Wissenfeld 的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这篇文章 1987 年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文中提出了「沙堆模型」,影响了后续大量学科的发展。
这篇文章所暗示的意义,正如 Per Bak 在他的《大自然如何工作》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的:
为什么我们所处的世界如此复杂,而物理规律却如此简单?为什么大爆炸导致复杂性不断增加,地球上有了生命,产生了具有大脑的人类,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而不是像通常的爆炸那样产生一些简单的气体粒子?我们在新世纪将要面临这样的重大问题。关于自组织临界性(SOC)的科学表明,复杂系统在远离平衡的临界态上运作,以阵发的、混沌的、类似雪崩的形式演化,并不像通常以为的那样遵循一种平缓的、渐进的演化方式。地震、大灭绝,还有人类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都是这样的雪崩式演化。这个理论是由汤超、克特·威逊费尔德和我本人于十多年前提出来的,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太阳耀斑、火山爆发、经济学、生物演化、湍流以及传染性疾病如麻疹的传播等现象中。从那时以来,已有成千上万篇关于这个理论的学术论文陆续发表。用来模拟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的模型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几乎每个人只需凭直觉就能推测出模型所能展现的行为。沙堆模型展现了一堆沙中沙崩的形成。生物进化模型展现了有着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演化。只要有一台微机,你就能够通过编程来领会由简单的局域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有组织的整体动力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化心理学课上,我曾对学生说,如果这个领域你只打算看一篇论文,那一定是这一篇:



根据某个不能访问的学术网站统计,这篇论文已经被引用了18000多次。这是个什么水平?知乎群众耳熟能详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早的那篇论文引用数是21000多次——然而马斯洛的论文发表于1943年,这篇则发表于1991年,晚了将近50年。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Hazel Markus,自我研究的泰斗,第二作者是她的学生,来自日本的Shinobu Kitayama。在这篇文章里,他们基于大量的文化比较数据,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描述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看待自我的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眼中的自我是这个样子的:



中间的大圈是自己,外面的小圈是生活中和自己有关系的其他人。在西方人的眼中,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线,即使是亲近的人(如父母),也只是挨得较近,并没有重叠。这种自我观,让他们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强调一个人内在的动机、感受、想法。这种看待自我的方式被称为独立型自我构念(independent self-contrual)。
与此相反,东方人眼中的自我是这个样子:




在东方人的自我概念中,自己和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比如母亲)是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自我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的社会关系来界定的。结果就是,我们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强调人际间的和谐。这种看待自我的方式被称为互依型自我构念(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这个理论的整合了之前的许多研究数据,也为之后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无数研究者在这个框架下开展研究,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这两种自我构念的影响下,确实在认知、情绪、判断等各个层面上都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这几年新兴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更是把这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大脑层面。比如北大的朱滢老师和韩世辉老师发现,中国人在思考母亲的时候,大脑的激活模式和思考自己时很像;西方人在思考母亲的时候,大脑的激活模式和则更接近于思考陌生人的时候(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self-representation)。我也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文化倾向与大脑结构也有关系,越偏向独立的那一段,额叶与自我加工相关的脑区的灰质体积也越大(The Neural Basis of Independence Versus Interdependence Orientations: A Voxel-Based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Brain Volume)。
一个科学理论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能否激发更多的后续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Markus & Kitayama的这篇理论文章是文化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
此外,通过这个框架还可以解释很多生活现象。比如网上经常有人吐槽,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干涉太多,所谓“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似乎是中国式父母的一种常态。其实,根据自我构念的理论,在东方人眼中,子女也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为了你好”,也就是为了ta自己好,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按照西方的思维体系来看,父母和子女是独立的个体,那么干涉得太多,就会侵犯到个人的独立性,那样就不太合适了。
更多信息可以参考我去年的live:《中国人眼中的自我与世界》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