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141|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古代中医把把脉就知道是什么病,这个的原理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小白,自学脉诊实在是无奈。

当年已经学了将近六七年中医的我,实在是对我自己身上的脂肪肝没办法。

虽然我一直在琢磨脉诊,但是因为没有人教。我只能不断的陷入迷茫中。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的左手和右手的脉不一样?

这个事情一直到了,第8年终于有了转折。

我明白,事情避开是没有用的,没用的话,就只能钻研他。

于是我开始大量的学习脉学知识。

第2个星期,一桩神奇的事情发生。

当时已经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我回到家里时,我妈说,外婆 老感觉嘴上有东西。你去看看。

我顺手把手指头搭在老人的脉上,之前我曾经多次把脉,但是实际上心里是没有任何想法,感觉完全搞不懂。

但是这一次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对这个东西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认知,有了一定的猜测,于是我开始感受脉。

这个脉非常有力气,而且摸上去非常硬。

再感受,这个脉跳动达100次以上。

我脑中陷入沉思。开始不断分析。

这是一个接近80岁的老人,如果是健康的老人的话,80岁的人心脏随着衰老,要比正常人要跳动的慢,一般接近70以下,也通常没有年轻人有力气。

而现在这个脉形是完全相反。

100次心跳加上脉有力。

这证明什么?

难道证明,80岁的老人比年轻人的身体更好,心脏更好?

当然不可能……

于是,只有一种解释。

就是证明,老人体内可能有热。

同时这么有力的脉,提示我血管内的压力,在不断增加。

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既然是热,是真热还是假热?

此时另一个指标吸引了我。

这脉太硬了。

脉的硬度,告诉我血管没弹性。那无疑是假热。

双手脉尽有力,同时上头力量最大。

中医叫做弦劲有力。

我思索着:是什么情况呢?

血液带来的压力,压迫着血管,而最上面的血液压力呈最大化。

最上面还能是什么?

大脑……

我心里一凉。

难道是:脑梗。

我立刻问。外婆,你头上疼吗?

外婆回答,疼到不怎么样,就是脑袋里嗡嗡作响,好像有人在跟我说话。

我赶忙查资料,通过脉和症状,发现跟张锡纯所叙述的一模一样。

张锡纯也认为,此种双脉都弦劲有力的脉象,为中医的脑梗。

我这时更有底气了。

认定这是轻微型的脑梗,还没发作那种。

于是,让我妈带着他检查去。

我妈找来舅舅,找到一个他熟人的医院,做了一遍检查之后,医生让我妈出去,单独跟舅舅说了些话。

回来舅舅拿着ct,就说,这是脑基底区,小型淤血灶,如果时间拖长了,就成了中风了。让我们回家小心处理。

边说话边感叹。你们怎么发现的?

听完这些话。我在旁边乐不思蜀。原来脉竟然就是这么回事。

这几天之后我觉得我对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于是一路上不停的思索。我一直在思索他到底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在路上在等红绿灯的过程中。

一个想法突然进入我脑里。

人的生死到底由什么决定?

内脏衰竭吗?癌症吗?

不。

都不是。

纵观全世界能让人真正致死的,很多是急性病。

比如我这次遇到的中风。

从核心的西医来看,他就是血管堵住的。

我一下子反应过来。

原来人的生死核心在于血管的健康。血管堵了,就是大实证,血管弱了,就是大虚证。

其他的内脏病,还有其他的病,不过是血管调控的最终结果。

心脏输送血,血液通过血管运作,然后能量源源不绝,传递全身,形成五脏。

那一下我突然就明白了。

脉就是探测了血管。也是探究了能量来源的根本。

所以我们才必须要把手放在桡动脉上。

血管流速过慢,就发涩。人的营养不够,平滑肌弱,血管就硬。诸如此类都是血管的反应。

古人不知道怎么去明白这些的。但他确实一下子切中了病的本质。

遥想一个人病了好几年了。,突然这时候他开始红光满面起来。

把脉的医生,按着这个脉,这个脉挺大的。跳动的也挺快。于是这个庸医说,这个人身体很健康。

旁边的名医,若有所思。

他也把手伸过去。一样的脉像。

再之后他用力的把手指按了下去,发现一旦用上力气,这个人的血管没有任何的反弹力,

这证明脉是空的,西医叫心脏,没有任何的力量。

所谓的脉很大,只是心脏无力,在不断通过提高跳动次数,在垂死挣扎。

于是名医摇了摇头,大势已去。

很快红光满面的病人,开始喘不过气,然后迅速的离去。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预测生死的现场,现在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玄幻。

于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慢慢掌握了脉诊。

有个很悲哀的事儿,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当年。顶级名医李可老先生,死之前曾经特地做了很多实验,然后他发现好多好多的临床中医,最多只有一成的人,掌握了脉诊,其他都是通过症状开瞎说的。以至老先生痛心疾首,知道中医快完了。

这个在我后来也真有同感,就是单独把脉的时候,通常医生是确定不了病因的,只有给了症状和舌象之后,才慢慢有结果。

在我最早期的时候,曾经吃过无数中医的药,我发现很多中医在我没有伸出舌头或者告诉症状之前,是做不了诊断的。

自从学完脉之后我就明白了,或许是我的脉,难倒了他们。

是的,为什么左手的脉有力?右手的脉却很弱呢。

估计他们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此时我已经完全明白了。

中医有一种说法,左手血,右气气。

这是很玄乎的一种东西。但是我一直寻找各种科学资料,想搞明白他到底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一个心脏的CT动态图,我傻眼了。

我没想到心脏在输出血时,原来是这么急促,这么有爆炸力。

加上心脏基本都偏左,于是我立刻明白了,既然左边的力量那么强劲,那能量方面的问题是不可能在左边被发现的,你能发现的通常是血分方面的问题。
血的问题无非,淤血和血亏。当你的输出力量足够大,淤血和血亏问题会被加速放大。
就好像一条水流,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着,如果他摸起来很弱,那绝对不是因为背后的力量不足,只是因为水过少。
这也许就是古人讲的左手主血。
而右侧通常距离心脏较远,没有心脏那么强的直出动力,所以它适合检测出能量的问题。没有近距离的优势,一旦脉弱,就说明心脏和肌肉的动力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不足。
这会不会是左血右气的根源。
从人体中间切分一条线,左侧主动脉直接通往心脏,右侧的主静脉也跟他并列。
临床上经常会有人左边没有问题,右边出了问题。
难道跟这两条这么大的血管,没有关系?
多年后我看到胡希恕老爷子的书,他在里面的论调跟我想的如出一辙。也认为左血右气的本源是心脏在左边。
由于看到心脏的爆发力,我突然就意识到,脉的最核心的关键是柔软有弹性。

心脏输出这么大的冲击力,如果血管没有弹性,那无疑是致命。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

所以古人老是讲脉,一定要和缓,要平稳。

本质上就是要柔软。

明白这些东西之后,我慢慢的开始能掌握脉。

我明白了,原来我左手脉有力是证明我的肝胆气盛,有瘀积,而我右手没力,是证明我的脾胃动力不足。

脾胃的动力不足,导致了肝胆上的淤积。最终,不就成西医的脂肪。在肝脏代谢不出去。

原来,只有掌握脉,才能看透身体的本质。

这时候我更加努力的学习脉。

因为我想探究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什么样的人容易猝死?

比如说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肿瘤?

比如说什么样的人?身上水分多。

这一切仅仅只是科学,

脉真的不是什么玄幻的东西,

它其实很简单。
【补录部分】

【关于肝阳上亢的,到底是啥。】

我老是被一些中医爱好者吐槽浅显。
因为我不喜欢,拿中医条文解释中医。
还老套用西医的术语。
其实浅显就浅显了把。至少我始终认为,中西医看的病,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病。唯一有区别的是大家对于病的看法。
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就不可能凭借想象。
既然存在的,那就一定会有明确的病症。
于是缺少临床的我,只能通过不停同时学习两家的优点,来提升自己。
就像我最喜欢的哲学家,毛爷爷那样。

之前讲过,肝胆受热,血压会加大,血会上涌。
这是现象,但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其实一直不清楚。
直到有一次,遇到一个朋友。
这人对肝脏研究透彻,于是我们俩开始开聊。
聊天过程中,它无意告诉我一个指标,就是肝脏里面储藏了20%的血。
同时告诉我,如果人生气后,肝脏有时候能胀大到一半,并且,心脏的血流最高能增加到一倍。
我听完脑中一懵。
瞬间领悟。
原来肝阳上亢,是这么回事呀。
肝阳上亢的人,大都是肝阴亏损的人,他们的血管都因为阴血养分不够,造成血管又脆又硬。
同时血管硬后,扩张力小,人体就很容易堵塞,产生局部淤血。
此时由于大怒之下,肝脏急速收缩,把里面的20%的血全压了出来。
此时血管里的血液增加到了120%,压力也增加了20%。
这些血液本应该流向全身。
但是无奈阴虚之人,都有淤血,下焦不通,血下不去,正好此时病人急赤白脸。头上血管扩张。
于是乎,所有的血全涌上头。
但是本来就脆弱没弹性的血管,怎么经得起这么大的挤压力。
于是乎,一场肝阳上亢后,一不小心,就中了风。
一切现象背后,其实不是内脏和血管之间,科学的运作而已。
而古人大力描述的,肝藏血,这些,实际讲的就是如下的原理。
<hr/>


<hr/>【【【【24史如何自学中医班,3期,持续开课中】】】】

vx公众号:【三道叔叔 】    ,


个人文章全收集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理就是用手指的压力觉和触觉测量桡动脉的动态血压。


我只是奇怪这么多智能手表品牌怎么没有一个做出机器学习诊脉,按理某些大公司的服务器集群可以每天学习完几百个老中医一生摸过的脉象,就像阿法狗一天能下完几百名围棋世界冠军一辈子的棋局数量。
不需要做到医疗器械的准确度,能给出一个粗略提示“检测到您可能存在某某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就有大把人愿意掏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等你爱人怀孕的时候你去摸摸
脉如滚珠,很好摸出来的
但是青年人(不论男女)感冒、运动后、或者女性姨妈前后也有类似症状(所以有,陛下,您这是喜脉啊的梗)
所以要望闻问切,要结合其他手段判断
单独诊脉很难

当时那个轰动一时的什么重金求诊脉判断怀孕的那个比赛
四川的吕医生就参加了,从一堆人里找怀孕那个,第一次五个人混进去一个男的,就没诊出来,第二次把男的去掉了,诊断出来了,第三次直接上来20个人,吕医生直接弃权了·······
单独诊脉局限性就是这么大

刚解放的时候采访老中医,老中医说他师傅以前在皇宫里给贵人们看病,这贵人们是女的啊,
这儒家讲究男女大防啊,只能玩悬丝诊脉,还望闻问切,望都不给你望的,拿帘子挡着让你看看·

然后老中医说,他师傅也是要花钱请伺候贵人的太监宫女说贵人的症状和表现的
这儒家啊···张从正写本医书都得叫《儒门事亲》,完整版居然还特么在日本的都静嘉堂文库。注:科技部曾经动员查找,从11 个国家和2 个地区的137 家图书馆收藏了27250 部中医古籍,并复制回归266 种宋、元、明、清版本的善本医籍和抄本,共计174152 页。
巨坑···
古代的医学考试,那是除了理论,还考实践,痊愈率不到十分之七的,要降级;不及一半,就要被除名。
随着儒家大兴,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毕竟考不上科举只能从医的大师们,实践是不可能实践的,只能自己编点理论混饭吃的样子··
有中医气的骂说我们针砭刀疚等等方法,现在就剩汤液一派了
很简单啊,汤液这玩意儿喝下去大师们可以说你药引子没找对
其他的治疗方法不好推诿啊·····
比如金针拔除白内障,唐代诗人还写过诗歌,白居易更是说: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你让后世的所谓儒医们上手试试?
他有那本事吗?
当初医生唐由之给毛爷爷做金针拨障术,据说用时仅四分钟不到。


现代测试过脉象,我记得是华脉归一化的脉象
频率和脉象是吻合的。


PS:测量功率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公式计算





嗯,看着这一大堆数学公式的中医论文
我隐约看到了中医的发展方向····················

给毛爷爷做手术的唐由之医生,也是找70年代初期,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点,进行了改良的。

咦?
我查了下唐由之医生的生日,啧啧,那一年出了好多人才啊,比如英国女王、比如卡斯特罗


好了,题主,你问我原理,我也不知道啊····这能写几篇论文,还是博士论文了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给我男朋友开了个中成药,吃了两周左右,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腹泻,现在他动不动就把手递到我面前,来,把把脉?


这似曾相识的场面也发生在我妹妹身上,我妈身上,每当这时候,我都皱皱眉头,半推半就,其实把脉也没有那么神奇啦~
中医从来都是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相很大程度上可以给疾病的辨证指一个大方向,但绝不是说我摸摸脉就能知道你哪里长了个肿瘤,把脉又不是做CT。
其实,早在张仲景的时代,摸脉还要复杂得多,那时候的三部诊法,包括人迎(颈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也有诊太溪脉(脚踝附近)的。后来可能觉得看个病摸来摸去太麻烦了,这才简化成寸口诊法。
寸口脉也分三部,也就是经常听到的寸关尺,分别反应不同的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命门,一般持左手肾阴,右手肾阳之论。



寸口脉分候图

但是注意了,这里的脏腑不完全等同于器官,我发现这个概念混淆得非常严重,中医的脏腑是一个宏观概念,类似一系列功能的整合体。另外,我要说明的是,脉象可远不止诊断心脏疾病那么简单粗暴。
诊脉的操作有许多具体事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脉象的要素,主要包括脉位(浮沉),至数(快慢),脉长(长短),脉宽(洪细),脉力(有力无力),脉律(节律是否整齐),流利度,紧张度等,也就是说,在把脉的几分钟里,你需要对以上这些要素都作出判断,然后对脉象作出归纳。
正常人的脉象叫平脉,《黄帝内经》里记载了20多种脉象,王叔和《脉经》记载24种脉象,李时珍《濒湖脉学》将脉象分为27种,并对每种作出了非常优美又难懂的描述,近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整理了28种脉象。
是时候祭出我当年的笔记了,这张表我手工整理了28种脉象的特征点和临床意义。



青薇七年前的笔记

学了这些就会看病了吗?当然不是,我不是说了要四诊合参的嘛!其实和西医一样,中医诊疗中问诊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其地位高于舌诊和脉诊。
我坚决反对脉诊无用论,我也不赞同过分吹嘘脉诊,夸大中医。古老的中医不能盲目自大,不能固步自封,去粗取精,融会贯通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
很多中医黑子们黑中医的言论满天飞,乍一看很能令人信服,那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数理化教育让我塑造的思维,在很多时候都与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悖,但这并不代表中医是错的。
最后,为了表达一个小中医的满腔热血,放上两句当年写的打油诗来结尾吧!
勤修灵素求至道,工巧神圣诊乾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

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1.浮沉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2.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

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3.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脉跳多快算正常?

《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5.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

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无规律 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所以对类似“三分钟学会把脉”的鬼话千万别当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