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47|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国内学术界卷的飞起但工业界的技术仍然十分落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名赞同高票,是学术圈没有进展,落后。
真正的工业界,先进的多。
你敢想象?
实验室一顿操作猛如虎做出来的催化剂性能,远远不及工业催化剂。
稳定性,以分钟计算,像shi一样。
工业催化剂,上来就干五千小时,活性还比文章里的好。
国外某大厂生产的早就商业化的材料,1000度比表面积还能扛住。看文章,根本就很少见到1000度,就别管扛住扛不住。
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大部分人都是俗人,都要追求眼前利益既然身处卷帽子的地界,那么踏踏实实的卷帽子,不问东西能不能用,也是一种适者生存。
学术圈有个非常可笑的现实,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物质守恒、能量守恒都做不到。
科研在大气层,讲的是故事,管你守恒不守恒。
文章扯,专利更扯。
正经玩意儿,审查员一顿说可以“按需选用”、“有限实验即可获得”。
按需你M呀!
现在发文章、申专利都是要搞那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如果强攻实用性能,那没有任何出路。
然而,换个角度,我都能实用了,我发什么文章,写什么专利?
比亚迪把秦搞成7.98了,没有文章、项目、专利、奖的支持,也没人质疑人家创新性、实用性,国家奖也照样拿到了。
追性能不好发文章,好发文章,就是要玩那种套路、花活、机理。
没有对错,大家都不容易。
说的深刻一些:
科学研究,追求的是深度;
商业开发,追求的是广度。
举个例子,科学研究,xxx晶面和xxx晶面的界面出,谁和谁反应原位生成了某中间体,促进了某向某的转化。这属于催化类大文章典型套路。
商业开发,那就要讲究催化剂+粘结剂+衬底+制造方法+反应器+运行条件+电价水价+环保要求+产业政策+供应链……
科学家关注的是纳米尺度、原子尺度的东西。
企业关注的是赚钱,工程师起码要做到,这玩意儿确实能做出来,大概率能赚钱。
这个世界是看结果的。
搞科研,就要追顶刊。
搞工业,就要追赚钱。
能够兼顾自然好,但是,兼顾不了那顾好眼前,没有错。
底层,很容易出现科研圈和工业界互相看不起。
高层,真正的高手,那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那种有追求的院士、大佬,不能进希望把自己限制在paper的维度。于公,要为国家做贡献。于私,不实用的东西搞不来大钱。
现在那种豪门大组,大老板还有资深小老板都是一只脚踏入了资本圈。卷文章,那是学生和青椒做的事情。
工业界的老总,有些是真正的科研正统出身,这些人,是不会轻易放弃年轻时候的梦想的。企业家其实是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一群人,只不过在赚钱的压力下会计较投入产出比。
英雄所见略同。
智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问题的眼光就是会趋同的,无论专业、出身、背景,而是大家看到的是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
举个例子,碳中和,很多人觉得鬼扯。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反正真的觉得2060年碳中和很可能实现。
有些人只专注于眼前,却没注意到,国家高层已经明确说了,现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的发展离不开时代。
专注的shi上雕花,确实是一种高效的上升途径,但是升到一定程度,大概率就会不甘于此。
成长为大佬级的人,必须要顺应时代。
<hr/>再说点深层次的原因。
个人认为,现在高校研究所卷文章式的科研,最大的问题在于没办法实事求是。
一个材料性能包含多重指标,人家发文章,搞定一个指标,逻辑上没有错。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很现实的技术问题,工业上用,到底要码住哪些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怎么由实验室往工业上传到……
这种类似经验、常识的东西没法发文章,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没有统一的指标,互相之间没有办法比较。
研发需要性价比,需要时效。
我自己就经历过,原材料价格上涨了50倍,直接给我技术路线干废,工业角度,十年白干,发文章,那不影响。
还有比较灰色的角度。
学阀家能做成啥样,指南人家就把指标提成啥样。如果学阀家做主流指标做的不好,人家就会找奇奇怪怪的东西排他。越细致的领域,外行越不懂,这种微操,不好取证,久而久之,科研圈搞出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
把性能搞上去,工业上能够赚钱,但是对申请项目、文章发表,影响都不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要能发文章,能拿项目,管他实用不实用。
自此,工业和科研,在很大的范畴内,渐行渐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界卷的是人,而不是卷的学术本身。
卷人是啥意思呢?比如评教授的时候,名额是固定的,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领域的人卷这些名额。那怎么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不闹事呢?那就是找一些指标变成分值,把大家排序,什么东西稀缺,什么东西的分值比重就高。这样一来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奖项、帽子、项目,越难越值钱,而你的学术贡献可以放一边甚至可以没有。
也就是说,你跟你的同事,被强行卷成了对手。
卷学术是啥意思呢?评教授的时候,名额是不限的。你提出了申请,委员会把你的东西发给五个小同行,让他们评价你是不是够格。评审人一次只看你一个人的东西,也不用横向比较该给谁A,只评价你的研究,那自然关心的点就聚焦于学术贡献本身。
也就是说,你跟任何人都不会成为对手,你关注的点是学术贡献本身。
而现在呢,头衔的稀缺性既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人放在一起排序,又可以把人分成不同的层次。至于头衔是怎么得来的,其实无所谓。
比如一个单位,老王的面上一个接一个,省部级专项更是让财务每月都催进度。然而老王发的文章都是巴基斯坦、埃及、伊朗、印度开头的期刊,下载一看每篇文章都是三张柱状图。而老张就不一样了,每天起早贪黑,发的文章都是业内十分认可的老牌期刊,内容也是完整的刚好。只不过这些老牌期刊被慢慢边缘化出了二区和top。也正是这样,老张拿不到项目,甚至自己贴钱,慢慢的钱越来越少,学生招不到贵的实验做不了。
几年后,老王成了学院的领军科学家,各种优秀也不用自己争取。而老张呢,正在看图书馆有哪个老师退休了有空余岗位。再后来,老王吞并了老张的实验室。
卷来卷去,实际上是老王和老张之间的较量。
相比之下,工业界本来就是以赚钱为目的。落不落后不评价,但天然存在的统一标准,至少不会比学术界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明星: 近三年发了XX篇顶刊,XX篇一区SCI,做了XX篇学术报告,成果丰硕!

工程师: 请问这么多论文和报告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术明星: 解决了评职称问题,抢到了人才帽子和项目经费,收入翻了一倍多!

工程师: 那您到底研究哪个方向呢?

学术明星: 研究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保证一年发十篇二区以上的论文,就能评上教授,抢到更大的人才帽子,收入更高!!!
工程师: .......
————————
论文只需要三四个审稿人同意就可发表,靠圈子人脉打打招呼,只要文章别太差劲也就勉强通过了,职称待遇也就落实了;
而市场根本不可能靠学术圈拜码头拍马屁数据注水拉大旗扯虎皮那一套逻辑来玩。毕竟一个新产品(技术)要经过同行和无数消费者的严苛挑剔才肯掏真金白银购买,指标达不到就是达不到,欺骗消费者的后果是产品无人问津,企业亏损甚至破产,远不像学术圈P几组假图片,捏几组数据可以糊弄过去的;
只有从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真正优秀的技术也从来不在论文之中。在应用技术领域,仅凭论文来评判技术先进是很扯淡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对知识产权尊重保护,运行机制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市场;
很多靠水论文混到学历的“精英”们心里很清楚在产业界做产品太难,自己除了“编”空论文什么也不会,而这刚好符合了高校的科研逻辑,故而一大群论文写手蜂拥涌向高校,造成了目前青椒们越来越卷的原因,而这种脱离实际的“编”论文游戏是毫无意义的,除了浪费更多纳税人的血汗钱和国家财政资源,根本无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和技术产业升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是相反的,学术界其实没什么进展,发论文其实跟学术底蕴不成正比,有时候成反比。这是学术品味的问题,也是人才制度的问题,更是师道不传的问题。
中国的工业界其实还不错的,我们的民族文化重视应用,瞧不起真学术或者没有从心底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虽然从上到下一直强调基础研究,但至今难以形成尊重基础研究的真正氛围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该如何做。我们祖先很早就搞出了四大发明这种当时非常超前的技术,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至于那些更深奥的科学问题,中国人当然有智力去思考,但我们真的不愿意去搞,得不到乐趣。
技术永远卡不了中华民族,但科学有时候还真能。因为基础科学就像水(此处我引用2001年李政道人民大会堂的发言),技术开发就像鱼,鱼是有水才能生存的,技术开发到低成本上市流通就像是养鱼成本低于了市场上鱼的售价才能拿来获取利益,然后有了鱼市场。
水,鱼,鱼市场,这是李政道的比喻。(引用结束)
这三者都是需要时间的。中国目前的发文章甚至还没有关注到开发鱼,多数都在试图卖鱼获取职称利益,至于水的问题,大家不知道也看不到有谁愿意买水。也没人尊重水,只是承认水确实很重要。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李政道也说了,那就是创新型的,突破性的研究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段亲密无间,不求回报的师生关系!
我的感觉是,这一条是对中国的绝杀!其绝望程度跟中国的足球难题有过之无不及。
韩愈的师说已经写明了很多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当初是写学生不愿意从师,以学习为耻。如今更多的是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以教书育人为耻(我尊重中小学老师的付出,也相信很多中小学老师是倾注了心血的,很可惜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高等教育是中国的绝对软肋,这里仅仅是评价高等教育)。但总结起来还是那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传,要么是学生不学,要么是老师不教。
中国学术界最突出,最严重,最紧迫的就是畸形的师生关系(这里仅仅讨论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这是民国后中国大地难以出现科学大师的重要原因!
因为中国的导师自己做学生的时候,绝大多数从来没有体验过什么是导师的爱,这里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你去看李的演讲就知道了,当初费米(美国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李的博士导师)是如何花了两天时间一对一的教李如何做一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计算尺,来估算太阳核心的温度。那时的李才二十几岁,2001年人民大会堂发言的时候他已经73岁了,对这些日常,对导师对自己的培养之情,感激之情,是完全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永生难忘的。那么当年费米忙不忙,当然忙,费米当时是美国政府核反应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当时的世界背景是二战,德国,美国在竞赛谁先造出核武器,因此核裂变的早期理论和实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说假如费米没有搞出核反应堆导致美国研发落后于德国,最后二战结果说不定会逆转有没有。那么太阳的核心温度有多高跟费米有利益关系吗,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那时这个结论已经写在教科书里的了,是一千万摄氏度左右,李政道早就知道了。太阳是核聚变也跟费米要在实验装置上突破的核裂变没关系,费米唯一的目的就是言传身教,希望教会李不能盲目相信已经有的结论,而是要自己去推算。自己推算的时候发现通用的计算尺(在电子计算机还不普及的年代,开方,幂算这种计算依赖计算尺)无法满足计算的需求,那费米就说我们自己做一个,因为李是理论物理动手能力可能并不好,因此费米说我可以帮你做,你来用就好了。
那么费米为什么非要百忙之中一定要跟李政道讨论这么一个其实也不能发文章(因为是已知结论),也不能给费米自己做项目(美国政府的大项目核裂变)的小问题呢,这就是一个导师对自己学生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责任感,你也能感觉到其实费米这样的人他也是能也从中得到快乐的,就像英雄惺惺相惜那种感觉,导师欣赏并且有耐心去等待一个还略显笨拙的学生。而谁能说,这段经历为日后李政道对宇称守恒提出独立的挑战没有思维上的帮助呢。在费米这种导师的眼里,他作为一个导师如果他觉得没有实际指导过李政道而让他发一些论文毕业走人于自己内心是接受不了的,这违背了基本常识,哪怕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后果,费米绝对不会因为没有认真指导李而少了什么名利,职称,职位。
那么国内导师呢,一个字,忙!别说院士级别,就是副教授也忙啊,虽然不知道都在忙啥,反正就是忙懂得都懂。而且说不定学生还得反过来给导师干家务呢。说的难听一点,副教授们特别是青椒们很多自身难保,还想关爱学生根本不现实。
费米这样一个在国内相当于钱学森级别的诺奖得主,在一个初入实验室的学生身上花了两天时间亲自给他只做了一把计算尺。更重要的是,在连续几年的时间里,费米每个周都要一对一的至少半天时间与李政道交流,谈话,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费米对科学的品味,直觉,评价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已经深入到了李政道的内心,从此不可撼动。这个过程是影响深远的,相当于一个婴儿在语言能力大爆炸的年纪接收了恰当的语言环境。你错过那个年龄再去做也晚了。同理,李政道也提到,费米因为必须要在自己学生身上花大量时间,因此费米不能招很多学生,李那一年,只有李政道一人是费米的理论物理方向的博士生。这也与国内很多大佬,级别越高博士越多形成对比,也就是大佬级别越高,越忙,招生名额越多,学生越多,那每个学生单独能跟导师独处的时间就基本没有了,基本都是小老师带博士,博士带硕士,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文章。在集体层面确实能实现文章发表,纸面上项目推进的最大化,到就个人素质培养而言,这是最差的模式,就像后宫佳丽三千,有人半年甚至一直就没见过皇上。很多人毕业的时候,数数手里paper不少,但其实心里挺空的。
人说爱情是可遇不可求,依我看,其实,一段真挚的师生情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几乎不存在(反而我怀疑当年的西南联大那种情况可能师生关系会更好,更科学,因为有战争的背景,战争时刻提醒大家每个人都是绝对平等的,毕竟一颗炸弹不会因为你是老师就放过你。但对此我没有直接证据)。一小部分还是畸形的,当然我相信有正常的课题组,也有有追求的课题组,但是不是那么多。当然这不是导师单方面,或者学生方面的责任,更多的是制度问题,但应该也有一部分东亚文化问题。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要目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以发文章利益共同体为目的的师生关系,是当今和以后中国学术界需要核心学习的地方,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部分答案,根本不是硬件条件和砸钱之类(过去可能是,如今中国的科研硬件和经费往往是非常好的),甚至智商都没想象的那么重要。所谓量变引起质变,特别是对于博士的培养,这种稳定的,看似平常的交流时核心中的核心,这就是日后学术大师和水文制造者的核心区别。有一部分有一定悟性的学生在这看似平常的日常指导中突然就会悟了,标志不是发了多少文章而是他突然一瞬间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突然就get到很多很多只能意会不可言说的精华,突破并最终超越自己的导师,最后在一个合适的年纪(通常为20-40)开窍了。你开窍之后再去发文章,写书出书,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而且质量都会很高。科学这东西非常难,但是你一旦开窍,就如势如破竹一样,能领先其他人许多档次,真的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的。但在开窍之前学生需要保持高度的自信和信仰,以及非常重要的,导师的尊重。如果一个人我们连一个人的基本尊重都不给他,他所处的师生关系一定是非常痛苦的,这可能直接扼杀他任何继续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热情,纵使天才也白搭。
就像童年缺失的爱,成年后很难补回来。博士期间缺少导师的大爱,在你独自走上学术道路后也是难以补回来,甚至有很多人终其一生,其实都不知道了学术本来应该是个什么样,即使他发了很多论文。因为他并不快乐,也不享受,甚至把自己导师的缺点继续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在科学技术应用层面,特别是市场转化方面,中国是世界前列的。但是就单纯的学术底蕴而言,每个学科(化学,物理,天文等等,生物)中国都是落后很多。如果你出国留学观察过欧美的高中生,和研究生。就会发生高三甚至大一,他们基本都是一群傻子,什么都不知道。(而中国的同年龄学生往往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圆锥曲线无所不知)但是仅仅四年到五年之后的硕士博士阶段,这些人不仅能赶上中国的同龄人,而且往往还能反超拉开差距,基本就是田忌赛马,只不过中国一开始就让孩子们用尽了力气。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过去的民族的战争,外部侵略,和挣扎的生存历史的影响。学术的产生是需要一个绝对有安全保障和衣食无忧的环境的,因此只要中国能继续保持经济水平继续进步,更合理的优化一些制度尤其是正确辩证的处理高校老师的发表论文压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收入,恢复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培养人才和传递知识,还是有希望产生重量级和持续性的创新和突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如果考最前沿的信息和认知,大家努力,这叫竞争激烈。
如果考两位数以内的乘法,考谁两个小时内乘法题的做题数量,这叫卷,也不影响评出全省状元。
<hr/>我原以为大家可以都看得出来我没有在说高考。两位数乘法=CCF-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